中国孝文化自先秦就有,但是提升到治国的高度,是从汉朝开始的,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汉文帝实行了怎样的治国之策?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汉文帝实行了怎样的治国之策(汉文帝开启以治国的模式)

汉文帝实行了怎样的治国之策

中国孝文化自先秦就有,但是提升到治国的高度,是从汉朝开始的。

1、汉朝选拔官吏的制度

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被举人的资历,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孝廉,即孝子廉吏。举孝察廉原为察举二科,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即举孝举廉各一人。在两汉通常的情况下,孝廉则往往连称而混同为一科。孝廉一科,在汉代属于清流之目,为官吏晋升的正途,汉武帝以后,迄于东汉,不少名公巨卿都是孝廉出身,对汉代政治影响很大。

简而言之,你读书的同时还得孝敬父母,这样才有机会当官。

2、为什么说汉文帝开启了以孝治国的模式

先秦时期也谈孝敬父母,但是还没有上升到国家高度。刘邦立国后,他的老爹还在世,有一次刘老爹见到刘邦,马上要给他跪下。这一下,让刘邦懵圈了,老子跪儿子,这是要我的命啊。于是回去立马找大臣们商量,后来这群人给刘邦出了个注意“把刘邦的爹封为太上皇”,太上皇的意思是,职位比皇帝要高,但是权力可以没皇帝大,以后见面就不用老子贵儿子了。为什么早说这个故事,注意想表达一点,西汉之前,刘老爹这种普通人眼里,父比天大的这种思想意识,根本就没有。

但是汉文帝当了皇帝,通过亲尝汤药,向天下表明,哪怕我是皇帝,老娘生病了,我也得亲自照顾,我得先是儿子才是皇帝。

3、以孝治国的内在逻辑

国家治理的基础是什么?是我们每个人的家庭。家庭是什么结构呢? 父亲作为顶梁柱,带领我们辛勤劳作,保卫家园。儿子应该顺从父亲。兄弟之间要友爱。母亲和妻子,属于附属关系。这样的家庭关系,完美。推而广之,完美的社会制度是啥? 就是皇帝像父亲一样领导我们。 我们做大臣的像儿子一样侍奉顺从皇帝。 至于小民,那就像孙子一样,再小一辈儿。这样一来, 社会上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同僚之间要像兄弟一样友好,上下级之间要像父子一样慈爱。多完美。所以有了君父这个称呼, 有了父母官这个说法。

4、以孝治国的局限性

看完上面的分析,感觉以孝治国的逻辑运行没毛病。我也长时间感觉这个逻辑严谨、合情合理,一直深信不疑。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感觉哪里不对劲!要想当孝子,你就要在父母身旁,就要做孝敬父母的事情。就单纯的这一点,如果你要真是个孝子那么你得减少社交活动、外出学习机会等等,只有这样,你才能有充足的时间做孝子,只有这样才能被身边的人发现,被举孝廉。那么问题来了,孝子如果名副其实,学习交流机会大大减少,那么综合才能一定会大打折扣。

你看,这个世界没有哪一种制度可以穷尽所有问题,当我们发现问题的时候,需要对制度做好评估,利大于弊,适合修补;利小于弊,需要变革来换新的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