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有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说是陶渊明作彭泽县令时,郡里派来的督邮要下来检查工作。县吏告诉他要穿好官服,束上官绅迎接。陶渊明就发出感叹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说文解字集解(说文解字谈文化)(1)

意思是自己受不了那些权势小人作威作福的气,这样做让他感到屈辱和厌倦。后来,他辞掉仅仅作了72天的彭泽县令,挂印而去。陶渊明的话里有个词“乡里”,和咱们今天你所说的 “乡下”差不多,是古代基层行政单位,相当于镇和村。这一集我们就从乡说起。先来看一下乡字的古文字演变:

说文解字集解(说文解字谈文化)(2)

乡,繁体字作鄉。甲骨文写作

说文解字集解(说文解字谈文化)(3)

,像两人面对食器跪坐之形,即飨本字,飨本作饗,飨是简化字。《说文解字》:饗,乡人饮酒也。从食,从鄉,鄉亦声。飨本义为聚众饮酒。后引申为用酒食招待客人。

说文解字集解(说文解字谈文化)(4)

后来不专指饭食,泛指请人受用。比如作者写成书出版时,会说“以飨读者”。在古典文献里的用法,如:《诗经·豳风·七月》中说:朋酒斯飨,曰杀羔羊。又如: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我击破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说文解字集解(说文解字谈文化)(5)

乡本有饮酒义,为何又加食字呢?这是因为鄉引申为乡里后,成为专字。于是又加了形旁食,来表示本义。

乡(鄉)《说文解字》释为: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乡治之。从

说文解字集解(说文解字谈文化)(6)

说文解字集解(说文解字谈文化)(7)

声。其实, 不仅表声,而且表义。甲骨文作

说文解字集解(说文解字谈文化)(8)

,象谷物盛在簋中之形。这段话的意思是:与都城相距稍远的邑地,是百姓聚集,归向的地方。汉朝的礼制规定:乡官啬夫分别管理他们。周朝礼制规定:国都四周分六个乡,由卿(六乡的乡老)管理他们。

说文解字集解(说文解字谈文化)(9)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古代的乡人是有特指的,是除国都(这个范围内的人称国人)外,近郊居民的简称。乡里居住的是贵族及为贵族服务的商人即手工业者。郊外与诸侯采邑(鄙)之间的广大地区称之为遂,这里居住的称之为野人。这里居住的是农民,称之为氓或甿(méng)。国人的地位比乡人高,主要是服兵役和劳役,乡人则需要缴纳赋税和服徭役。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

说文解字集解(说文解字谈文化)(10)

。《说文解字》:邻道也。也就是巷子。这字隶变后写作

说文解字集解(说文解字谈文化)(11)

。其实,甲骨文写作

说文解字集解(说文解字谈文化)(12)

,就是两人相对跪坐之形,也就是乡字撤去食器后仅余两人。由两人讹变为两邑。

我们认为乡(鄉)在发展过程中分化成了不同的几个字。一个不变还是乡(鄉),一个是飨(饗),一个是卿。分别承担不同的意义。我们来看一下乡字的词义引申脉络的思维导图。

说文解字集解(说文解字谈文化)(13)

乡,是聚众饮食。由此分化出飨字。在饮食过程中,应有年高德劭的老人主持,这就是卿。而来参校聚会饮食的人必定是附近关系密切的居民,故引申出乡这一特定区域范围。

乡的户数古代不定,一般认为是12500户,也有说2000家的,还有说是300家的。

说文解字集解(说文解字谈文化)(14)

下面说里,金文作 形。《说文解字》里,居也。从田,从土。意思是有田可耕,有地可居的地方。注意:这里的里,不同于裏,又写作裡。裏,《说文解字》:衣内也。就是衣服内层。现在都简化为里了。

古代里中居住户数也不定,有25家,有50家之说,还有70家、80家、100家之说。上文已经提到古代行政区划,这种区划称之为国野制或国遂制。

说文解字集解(说文解字谈文化)(15)

乡分六级行政单位,分别是:比、闾、族、党、州、乡。遂也分六级行政单位:邻、里、酂、鄙、县、遂。相当于今天的自然村。古代长宽各三百步称为一里,也就是一个自然村的面积。人步行经过一里(一个自然村),自然也就是三百步了。所以里又引申为长度单位。《汉书》上说:十里设一亭,十亭有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jiào)。三老负责教化,有秩设于大乡,啬夫设于小乡,负责赋税和诉讼。游徼负责治安。乡下设里,里有里典,后称里正,相当于村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