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老羊铲史

最美乡村电视剧故事背景(电视剧最美的乡村的背后)(1)

扶贫大剧《最美的乡村》,把潘家口水库的最美的风光,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蓝天、白云、碧水、长城.. ...

好一个塞外明珠。

以库区为背景的这部反映扶贫攻坚的主旋律电视剧刚刚开播,立刻就得到了观众的喜爱,有生活,接地气,值得一看。

然而,这美丽的风光背后,是库区移民几十年来的艰辛奋斗史。

这也是这个区域百姓贫困的原因。

最美乡村电视剧故事背景(电视剧最美的乡村的背后)(2)

一、“农民一旦失去了土地,他的生活会非常悲惨”,

这句话是电视剧拍摄地宽城的一位同志说的。

他家也是移民,只是他搬出来后就参加了工作,因为工作关系,他经常去库区,和那些在半山腰居住的返迁回来的人接触,感触颇多。

当年,水库移民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远迁,一种是后靠,还有一种是返迁,就是开始搬走了,去了后发现不满意,又返回来的。

返迁回来的人不但没有土地,还没有户口,没有房屋,没有道路。

他们从山上砍回几棵木头,搭起一个窝棚,炕连灶,一家几口就住了下来。

那些年来旅游的客人,坐船游玩的时候,也会经常看到水库两边的那些小棚子。

他们的生活,你可以想象的出来。

至今,我的老家还有一户返迁移民,是本家的一个哥哥,原来的小棚子被引清入宽工程给拆了,现在租住别人家的房子,靠打鱼为生。

最美乡村电视剧故事背景(电视剧最美的乡村的背后)(3)

二、往哪儿搬?

要修水库,要搬家了。

修水库是为了给天津人民喝水,所以,电视剧《最美的乡村》第四集里,扶贫干部唐天石说,修这个水库淹没了宽城四个乡、房屋一万多间,在册耕地两万多亩,果树八十多余万棵。

唐书记没说,还有水库移民两万多人,而当时的宽城县总人口只有二十万,占十分之一。

1972年9月7日,宽城移民迁建领导小组上报县委《关于修建潘家口水库做好迁建准备工作的意见》,传达省革委副主任刘子厚的“对修建潘家口水库要向群众做工作,工作要早做,做充分、做细致,避免消极因素等”的批示。

当时在六省海河指挥部会议初步确定,宽城淹没区主要远迁唐山柏各庄,并在群众中已经做了宣传。

燕子峪、新甸子公社干部还组织群众去看过,并受到柏各庄农场热烈欢迎。

可是到了1974年,省里的意见变了:

6月份,省里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原则,三个去向”,即一个原则是就地安置,三个去向,一是后靠,二是本县安排,三是本县安置不了的剩余人员交给地区安排。

最美乡村电视剧故事背景(电视剧最美的乡村的背后)(4)

1975年11月22日,宽城县革委会以宽革发(1975)第148号《关于做好潘家口水库移民迁建工作的通知》,通知说:

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和外地经验,有利于学大寨,一般情况不打乱原来基本核算单位。据此,拟采取如下三种形式,一是迁入队和原坐地户并建大队,二是迁入生产队以队建队,三是分户插队。

后来的具体操作中,就拿我的老家人来说,多数是在县内的几个公社中,新建生产队并入原有的大队,现在的化皮乡的黄石茬、三家、姚家曼子、宽城镇的下坡子、蒋杖子等。

而在本公社的,就是最后一种,叫分户插队。

本公社内插队落户的比较稳定,因为过去人都熟,处起来容易一些。

而蓝旗地等地去外县插队的很多都选择了返迁。

当时,宽城全县才20万人,移民2万多人,占十分之一的人口要消化在本县内,给接收的大队也都带来非常大的压力,需要拨出土地、粮食和各种生产资料。

县政府的压力可想而知。

最美乡村电视剧故事背景(电视剧最美的乡村的背后)(5)

三、淹没区补偿

一天没搬迁,一天就得干活。

每次回老家,都能看见一个高高瘦瘦的中年男人,在默默的走路,肩上有时扛着锄头、有时扛着柴火。

我每次看见他,就想起四十多年前他表演的一个节目,那时他还是村里的民办教师。

……

1972年,国家决定修建潘家口水库,我家被划作水库淹没区,可是这一年的冬天,全公社开始学大寨,修梯田。

老百姓们就有些惶惑:马上就要修水库了,修梯田给王八种地去呀?

针对这种情况,大队要求学校组织节目,宣传农田基本建设的必要性。

当时,在第二生产队的一个梯田建设现场,红旗招展,彩旗飘扬,那是相当的隆重呀,一个原有的梯田成为了临时的舞台,各级领导做完动员讲话后是文艺演出,这位老兄手拿竹板,走上舞台:

听说咱们这是淹没区,

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也白干。

这种说法是烂言,

这种思想要批判。

演出刚结束,一群孩子对着演出的这位就叫开了:“淹没区、淹没区”。

淹没区就成了他的外号。

当年的农田基本建设搞的热火朝天, 过年那天还过了个革命化的春节,大年初一就开始上工地,清河上游的大队还修建了一座小水库,老家也是修建了许多的坡改梯,远处望去,层层叠叠,煞是好看,只是好景不长,1978年,老家开始大规模的搬迁,随后,潘家口水库蓄水,梯田变成的水底。

……

明明知道马上要修水库了,还搞农田基本建设,劳民伤财。

这就是当时的中国农村。

最美乡村电视剧故事背景(电视剧最美的乡村的背后)(6)

移民搬家需要钱,那个时候的移民搬迁不像现在,承德市修建一个双峰寺水库,移民工作主要是货币安置,有钱,事情相对要好办,

可在四十多年前,没钱,搬迁工作很多是靠觉悟,靠动员。

从1972年到1982年,宽城县政府一直努力向省政府、国务院争取增加移民经费。

1976年3月8日,水电部并同国家计委同意移民补偿标准每人650元,共约2000万元,但考虑到水库淹没区有些果树多、房屋较好等情况,同意增加移民生产补偿经费550万元,库区改善交通经费250万元,以上全部淹没补偿经费共核定2800万元,由河北省包干使用。

1977年4月5日,水电部提出另外每人补发生产补助费178元,和650元一起,每人828元,移民史上称之为八二八补偿。

1979年11月26日,蓝旗地移民刘xx等8名代表带领65名移民去水电部上访,提出三点要求:一是以大队建队,二是必须到受益地方有细粮,三是每人保证给828元补偿。

看来,828是最后确定到人的数字,应该是没有及时到位,才有上访时提出来。

到1989年,潘家口、大黑汀水库移民经费总投资12186.6万元,其中潘家口水库8587.1万元,宽城实得移民经费4424.68万元。

最美乡村电视剧故事背景(电视剧最美的乡村的背后)(7)

著名的巴掌小学

四,搬家和搬家后的那些事儿

先解散了村里的初中。

老羊现在挺笨的,可小时候还比较挺聪明的。小学毕业后考试,村里两个成绩最好的去公社的初中上学,其他的就在本村里的联中读书,这两个里就有我。

因为离家太远,需要住校。之前出来没离开过家,想家直哭,还吃不饱肚子,于是就想回老家的初中上学。

回来找到学校,学校说,这个学校很快就撤掉了,你还回来做什么呀。

当时,我的心拔凉拔凉的。

母亲去世的时候,我哭了很久,因为他们这一代人太辛苦了。

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原有的家园,搬到了半山腰,重新盖房子、刨山开田,

搬家盖房子时,我跟着和泥、搬瓦、搬石头,十三四岁的孩子顶个大人。

最最难过的是,为了给天津人吃水修建水库,我们自己却没有了水吃。

每天早晨,要去很远的山下去挑水。

最美乡村电视剧故事背景(电视剧最美的乡村的背后)(8)

那个时候我还在读书,我总是觉得父母不容易,尤其是那种生活条件下。

所以每次上学走之前,都要去山下挑水,直到把水缸挑满,从初中一直到大学毕业。

我家的水缸比较大,挑满需要挑五回。

挑水的路很陡,有的地方有60度,前面的水桶基本要贴到地面。

库区人民没水吃,这是持续了很长时间的残酷现实。

最美乡村电视剧故事背景(电视剧最美的乡村的背后)(9)

交通更不用说。

我上大学时和同学们说起回家的经历:

需要先坐船、然后走河滩路30多里,再搭拉煤的车到县城,坐客车到平泉小寺沟或承德,然后再坐火车去保定,中间还要在北京倒车。

好在那个时候年轻,经折腾。

从搬完家开始,宽城政府就一直组织力量解决后靠人民的饮水和交通问题,从1980年开始,到前两年,陆续的解决了库区后靠移民的饮水和交通问题。

最美乡村电视剧故事背景(电视剧最美的乡村的背后)(10)

五、库区淹没之前是什么样的?

《宽城满族自治县移民志》里的概述比较准确:

潘家口水库地处宽城县城西南部,总面积195.7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150.4平方公里。是革命老区,日军侵占宽城后,库区内20个村成为伪满洲国的西南边境,日寇在这里制造无人区,集家并村,多次进行大规模的武装讨伐和血腥镇压。

解放后,老区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开发滦河,治理沙滩,开出稻田1270亩,小麦水浇地4443亩,分别占全县水稻和小麦面积的30%和22%,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每年向国家交征购15298万斤,自留储备2098万斤,吃粮有余,花钱有余。

所以说,库区人民修水库之前不穷。

最美乡村电视剧故事背景(电视剧最美的乡村的背后)(11)

水库修建15年来(到1989年),库区广大移民饱尝了淹没之苦。人均耕地0.33亩,每年吃国家供应粮322万斤。

从自己能生产大米白面的鱼米之乡,到吃国家供应粮,也是历史的真实。

最美乡村电视剧故事背景(电视剧最美的乡村的背后)(12)

库区西铺子修水电站的场景

当年的鱼米之乡,自己还修建过水电站,差一点过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日子。

滦河从村子的西边流过,有很大的落差。

大队在滦河边上挖了一个很长的渠,准备利用水渠的落差发电,当时连发电的机组设备都运来了,遗憾因修水库而停止。

这是1970年前后。

我家是清河入滦河的地方,有一片稻田,我家房子前都是麦田,山上有苹果、梨、板栗、核桃,河里有各种鱼、鳖,还有螃蟹。

游泳、摸鱼、吃各种鱼,各种吃鱼......

幸福的生活就像梦一样。

... ...

电视剧刚刚开播,幸福的生活每天继续。

随着老人们的陆续离世,这段艰辛的历史,也会淹没在这荡漾的微波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