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作是画师们内心的独白;文字是作者们情感的凝结;佳酿是酿造者们文化的传递;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从匠人之心,师匠人之技,低调且认真,执着且努力,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平坝酒厂人

以匠心守匠心(匠人匠心任一职白首)(1)

郑锦林

这个手捧蒸熟红粮的人,就是郑锦林。1958年,平坝窖酒刚建厂,他的父母有酿酒经验,便被调到酒厂工作,父亲担任包谷酒组班长,母亲担任窖酒组班长。孩童时代,整个酒厂都是他和小伙伴们的“游乐场”,每个车间都有他们的【脚印】。

以匠心守匠心(匠人匠心任一职白首)(2)

平坝酒厂员工大合影,郑锦林父亲为二排左起第四位,母亲为二排右起第五位

时光流逝,万物更新。1980年,高中毕业一年的郑锦林,正巧赶上平坝酒厂招聘,针对酒厂职工子弟只有1个名额。从小在酒厂长大的郑锦林,对酿酒的所有工序倒背如流,以高出第二名8分的成绩进入酒厂工作,那年,郑锦林17岁。

郑锦林进厂后,被分到窖酒组二车间学习酿酒,在母亲的指导下,从手抬肩扛的基础活路做起,逐步地参透了酿酒的整个过程,光阴荏苒,仅仅两年时间,郑锦林就已经是年轻一辈里的酿酒好手。 一辈辈匠人,从手艺生疏到纯熟老练,技艺在手手相传、口口相授中薪火不绝。

古语有言,“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专注】的精神,是笃志钻研,是凝神深耕,是沉潜用心,这是处事之法,更是为人之道。

以匠心守匠心(匠人匠心任一职白首)(3)

年轻时的郑锦林(二排第三位)和同事的合照

1983年,为改善生产工艺,提高出酒率,酒厂开设了小曲班,请了一位老师傅担任班长,郑锦林在内的三人参加了小曲班。师傅来后,出酒率从原来的33%,提高到了38%,但是,核心工艺只有师傅会。

在那个年代,师傅不会轻易把手艺交给学生,能学到多少东西,全看学生的悟性和本事。勤恳的郑锦林每天都会随身带个本子,把所看到的、听到的,全部记录下来,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把数据整理出来进行分析,在生产工艺、流程、温度、时间、产量当中寻找规律。 匠人匠心,是求质量的精益求精,是求技艺的尽善尽美,是一份执着之意,更是一颗【坚守】之心。

以匠心守匠心(匠人匠心任一职白首)(4)

正在认真做笔记的郑锦林

3个月后,师傅生病回了老家。为了保持出酒率,郑锦林按照笔记内容在一次次的实验中锲而不舍,经过不懈的努力将出酒率保持在38%,于是,郑锦林就成厂里唯一一个掌握提升出酒率核心工艺的人,由此开始,他从一名小曲班的班长开始迅速成长,并一步一步迈上了管理层的台阶。

1986年,郑锦林任生产科工艺员,负责全厂的酿酒、制曲工艺的检查。负责管理6个班组几十号人,每天早上8点,他到厂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巡视车间,检查各个班组的生产工艺情况,记录生产当中的各个工艺;制酒、酿酒的各个流程,发酵、出酒、火候的各个温度... ...

工艺和匠心都需要【传承】,郑锦林在平坝酒厂培养了一大批酿造人才,他们和他一起,用双手酿造了一瓶又一瓶的琼浆玉液。

以匠心守匠心(匠人匠心任一职白首)(5)

郑锦林在车间巡查时各个环节都会详细查看

唯至诚者,能致其极。从手抬肩扛到核心工艺,从基层职工到技术督导,五十个多个春秋,一万五千多个日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郑锦林用实际行动,诠释坚守的力量。任技术督导之职,择酒业终老。以匠人之心,回报时光与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