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式教育比中式教育到底好在哪(西式教育与中式教育的主要差异)(1)

编者按:

晚清以来,西学席卷中华大地,中国文化遭遇前所未有之危机。大量有识之士无不尽心竭力地思考中国文化何去何从,探求教育究竟以何种方式才能有效地传承以儒佛道为核心的学统与道统。

在此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传承数千年的圣学道统,遭遇了来自内部和外部之史无前例的打击与破坏,其自身命悬一线,前途十分渺茫。

惟有经历,才知艰难。一百多年的争论与反思,一百多年的彷徨与绝望,一百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无数让我们高山仰止的前辈们的血汗与经验,给《西式教育与中式教育的主要差异》一文,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依据。

吾辈虽草根,但时刻不敢忘怀国土养育之恩,发愿接过前辈们的遗愿,继续努力探索中华文明之出路,中国教育之前途。数十年的潜心默运,草结成此文,以飨读者。

英式教育比中式教育到底好在哪(西式教育与中式教育的主要差异)(2)

主编:潘麟先生

前 言

教育是人类文明进化之根本,与人类社会发展共始终。不同的教育方式只有与其共生的文明相适宜才能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体现教育的价值。

关于教育,西方文明着眼于人的外在培养,是以“教”为主,可以更多地理解为教与学;而中华文明则着眼于人的内在养成,是以“育”为主,认为教育的根本在化育——“养以作善”。中西式教育的分野大抵如此。

近现代以来,西方文明在族群社会分化、地缘政治摩擦和领土分裂扩张中强势崛起,并通过战争、屠杀、掠夺、欺骗等野蛮方式,破坏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形成西方文明一枝独大之局面。

西方文明主导的现代社会,受西方实用理性至上、意识形态对立、文明文化冲突和族群生存焦虑等种种因素的影响,面临的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几乎都与教育相关。在中国,教育问题更多地表现为中西方教育理念冲突产生的焦虑和纠结。究其根源,就在于百余年来中国的教育无视东西方文明之差异,以西方文明为现代社会的普世文明,致使中国教育异化,将中西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不同的教育方式视作落后与进步,视作传统与现代而摇摆其中。

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教育就开始全面西化,中华文明的发展空间被严重挤压,中华本土教育(中式教育)被排挤在体制教育之外。一方面,中华文明整体上被西方文明所解构,西方文明以科学和发展的名义不断地剽窃、篡改、侵蚀和改造中华文明,西式教育大行其道。另一方面,中华文明为了自身的生存迎合西方,也以西方文明之标准评判、矮化、改造自己,西式教育被冠以中国教育之名,中式教育已是不伦不类,真正的中式教育已是退无可退,名存实亡。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国力日益强盛,文化复兴呼之欲出。但中华文明被长期边缘化,已是命悬一线,气若游丝。传统的中式教育被处于绝对优势的西式教育严重排斥,当今之时,须以中华文明之精髓和特质来正本清源,提纲挈领,以振兴中式教育,赓续中华文脉。不还中式教育以本来面目,复兴文化就无从谈起,真就成了作秀和装扮,更遑论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相比肩了。

潘麟先生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洞悉东西两种文明的根本差异,以宏阔的视角和历史的眼光,发现东西方文明的智慧结晶皆是人类认知发展演变的结果。西方文明从人对自然的认知中发展出自然科学,从人对社会的认知中发展出社会科学,因此西式教育始终着眼于自然界和社会。东方文明从人对自身的认知中发展出了生命科学,中式教育始终关注人本身,是真正的人本教育。只要人类繁衍、生息、存在,生命科学就不可或缺,也必然发展。只是在当前西方文明过于强势,生命科学的发展空间非常狭小,以致人类在各种冲突、焦虑中去质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进步的意义,这反过来阻碍了人类文明的飞跃和升华。

基于东西方文明的根本差异,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生命科学的体系划分,我们梳理了西式教育与中式教育的主要不同点,以期揭示出当代教育问题的根源,找回文化自信,为探索现行西式学制教育和新式书院教育并举、互为补充的新型体系,重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英式教育比中式教育到底好在哪(西式教育与中式教育的主要差异)(3)

中西二圣(孔子与苏格拉底)对话

西式教育与中式教育的主要差异

文/东方生命研究院

教育是人类个体生命成长的工具,是人类社会生活延续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教育的本质在于为个体生命成长指示方向,为人类繁衍生息荣华疏困,为国家、民族赓续传承选贤任能。教育的价值是以人类文明为一切人指示成长方向,为一切社会指明发展道路。

文明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不同教育体系的地缘因素与差异性。举凡当代教育的种种问题,皆与以现代之名义举推单一的文明,否定文明多样化存在有关。单一的文明和所谓的“普世价值”,淡化了不同教育体系之间的差异。最为突出者,就是一百多年来,中国教育在积贫积弱中自我否定,罔顾中国文化的特质,以西方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之标尺,在中国全面推行“西式教育”,“中式教育”的书院变成了学堂,又从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变成了小学、中学、大学这样的学校。传承千年的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书院不见了,中华文明“被成为”历史,隐匿在了现代西方文明的背后。

英式教育比中式教育到底好在哪(西式教育与中式教育的主要差异)(4)

今天,中国教育要从各种问题中摆脱出来,回归教育本质,重现教育价值,就要反思现行教育体系,就要准确把握不同文明的特质,厘清“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之差异,通过积极探索复兴书院教育,将书院教育作为现代(西方)教育的有益补充,并达成共识。以此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共同致力于民族复兴。

在正式列举“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差异之前,我们先就“西式教育”和“中式教育”作一简要定义:所谓西式教育,是指二十世纪初“五四”运动以来,在全盘西化理念下全面引进并迅速推广到全国的教育体系。所谓中式教育,是指二十一世纪初,在国家提出“提升文化软实力”“复兴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文化回归”等大政方针的指引下,继承儒家书院教育传统,旁引佛家、道家等东方各家优秀教育与文明传承的珍贵经验,结合时代诸特色而形成的新中式教育体系。

中西式两类教育体系存在若干重大差异,归纳如下:

一、人才培养不同。西式教育始终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经验科学为中心,培养的是经验科学领域的科技型人才,“三观”认知严重西化;中式教育始终以生命科学为中心,以儒佛道等为代表的东方传统圣贤文化为中心,培养的是恪守君子之道的生命型人才,“三观”认知具有鲜明的东方特质。

二、教书育人侧重不同。西式教育教书育人重在教书,坚持以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为尺度,教学理念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标准统一,因而教出学子的能力和水准基本统一;中式教育教书育人重在育人,始终以身心成长和生命觉醒为中心,注重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培养出的学子百花齐放,成就也因人而异。

三、揭示的真理不同。中西式教育的内容同为科学,都追求真理,但各自所揭示真理属性不同。西式教育揭示的是“物之理”“相对之理”“形构之理”和“形而下之理”,皆为客体性真理;中式教育揭示的是“性之理”“绝对之理”“存在之理”和“形而上之理”,都是主体性真理。

四、实现的目标不同。西式教育以帮助人类实现外在的自由和解放为目标,这种自由和解放是短暂的、一时的;中式教育能够帮助人类获得内在的自由和解放,这种自由和解放是永恒的、终极的。

五、获得的结果不同。西式教育只承认人有经验智慧,否认人有先验智慧,认为唯有上帝(神)才具有与生俱来的神智(即先验智慧)。通过教育,人只能获得建立在感官之上的感性认知和建立在逻辑推理之上的知性认知,即西式教育只能给人带来经验智慧。中式教育认为人同时具有经验智慧和先验智慧,教育不仅能带给人经验智慧,也能开启人的先验智慧。

英式教育比中式教育到底好在哪(西式教育与中式教育的主要差异)(5)

六、人性成长方向不同。西式教育视人为生物性存在,认为人性教育在于充分尊重和保障人的生物性成长;中式教育视人为德性(佛性)存在,认为人性教育在于尊重生物性成长,净化升华人性以充分彰显人之德性(佛性)。

七、教育对象认知不同。西式教育视人为工具性存在,是工具型教育;中式教育视人为价值性存在,是生命型教育。

八、教育传承方式不同。西式教育是单一的学统传承,传承方式以形传为主;中式教育兼有学统与道统传承,传承方式是“三传(形传、心传、神传)”并用。

九、学习次第方法不同。西式教育从因位起步学习,强调循序渐进,从基础做起,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以成才,是一种从因到果学习法;中式教育从果位起步学习,强调以圣贤和经典为示范,站在果位上不断深化、强化、充实、完善自己,是一种倒果为因学习法。

十、师生关系角色不同。西式教育学(识)高者为师。师生之间强调关系平等,学生与老师之间有无情感连接并不影响知识学习。中式教育德高者为师,身正者为范。为师者必得“师道尊严”,才能垂范经典,示现圣贤境界。求学者必须做到“尊师重道”,才能实现师生之间人格、境界、操守和品行等的传递、传承。

十一、教育表现不同。西式教育更多表现为应试教育、学历教育、学制教育,中式教育更多表现为心智教育(素质教育)、人格教育、终生教育。

英式教育比中式教育到底好在哪(西式教育与中式教育的主要差异)(6)

十二、自我无我追求不同。西式教育注重个体的自我实现,始终强调个体的自我人格化成长与发展;中式教育则注重培养学习者的人格之“大”,不断消融自我,直至“我将无我”。

十三、哲学思维方法不同。西式教育主要关注形式辩证法;中式教育始终关注存在辩证法,兼及形式辩证法。

十四、学习目的不同。西式教育重“为人之学”,中式教育重“为己之学”。

十五、教育思维模式不同。西式教育以二元对立思维认知世界,视一切事物为实有之物;中式教育以一元和合思维认知世界,视一切存在为抽象之理。

十六、教育行为准则不同。西式教育重他律道德,中式教育重自律道德。

十七、学习内容不同。西式教育以形而下学为主,重知识和技能传承,所学为通俗之学;中式教育以形而上学为主,重义理和学问传承,所学为圣人之学。

十八、学习层次要求不同。西式教育强调用感官和大脑学习,中式教育强调用精神、心灵和生命学习。

结 论

我们从未否定西式教育的价值与意义,也反对在中式教育与西式教育之间做非此即彼的选择。只推行西式教育犹如一条腿走路,也是当代教育种种问题和弊端之根源。正视中西教育体系之差异,坚持中西教育并重是解决当代各种教育问题和弊端的必由之路。

我们认为,中西两种教育应相互补充,而不能彼此替代。西式教育与中式教育恰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在文化复兴背景下,要实现中式教育对现代教育的有益补充,就需积极探索复兴书院教育,让中式教育体系之载体能真正有所着落。

(未完待续)


近期全国课程资讯

关注“东方生命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在公众号底部菜单栏的“新国学”——“阳明心要公益课”中查询全国各地的阳明心要公益课。儒家经典公益课——阳明心要全国课程信息

欢迎就近参加,欢迎推荐朋友参加!

更多精彩分享

(点击蓝字“链接”进入查看)

“阳明心要”公益课学习心得汇总「链接」

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下方蓝字进入链接查看精彩视频)

新时代的阳明心学:第一集

新时代的阳明心学:第二集

《〈中庸〉心要》简介

英式教育比中式教育到底好在哪(西式教育与中式教育的主要差异)(7)

关注“文明在斯”微店,即可购买《〈中庸〉心要》单本著作或新国学经典套书(含《〈中庸〉心要》)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图片版权归东方生命研究院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获取授权,欢迎转发。

更多精选文章、公益视频和课程资讯请关注东方生命研究院。

潘麟先生最新著作连载请关注头条号:东方生命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