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这是李白的《长干行》中的诗句,也是"青梅竹马"的典故来源。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女子,思念丈夫的心情。而在诗的开头,回忆了他们从小在一起亲昵嬉戏的情景。
这首诗对于后世影响深远,后人就以“青梅竹马”称呼自幼一直陪伴长大的男女。而现代很多小说和影视剧,也都喜欢以青梅竹马为元素,讲述男女间的爱情故事。
然而,电视剧《我的莫格利男孩》却不同,它恰恰说的是,青梅竹马的男女成不了情侣。
这部剧讲述了一个森林小子莫格利和一个城市女孩凌熙的生活,两人经历了来自家庭、事业、社会等各方面的考验,从互看不顺眼到后来渐渐建立起了独一无二的亲密关系。
在凌熙和莫格利谈恋爱之前,她有一个初恋叫郑理。她和郑理从5岁就成为了好朋友,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起长大。凌熙暗恋郑理二十多年,等到表白的时候,却被拒绝了。
莫格利替凌熙出头,让郑理看这二十多年来凌熙给他准备的礼物,莫格利说:“你看了这些礼物,你就会喜欢凌熙的。”郑理说:“我不会,我一直把她当妹妹。”
郑理的意思是,不仅过去不喜欢凌熙,将来也不会。为什么呢?因为在郑理心中凌熙真的就是妹妹。
1,为什么郑理不会爱上凌熙?
那么问题来了,不是都说青梅竹马很容易产生爱情吗?为什么郑理例外呢?
其实,郑理的反应一点都不奇怪,现实生活中大多数青梅竹马的男女之间,都是没有爱情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人的本性。
芬兰人类学家爱德华·韦斯特马克在他的著作《人类婚姻史》中提出了一个“韦斯特马克效应”。
这个理论指出:两个早年共同长大的儿童在成年后通常不会对彼此产生性吸引力。
有血缘关系者也会存在亲缘监测机制来保护;无血缘关系者由于生活在一起或可不会成年后产生性吸引;出生后六年的成长环境是一个关键时间点,其间生活在一起的二者,性吸引几率全会大大降低。
那么我们根据这个理论来看看郑理和凌熙的成长过程。郑理和凌熙5岁就认识了,之后,由于凌熙和家人关系疏离,郑理就成为她最亲密的伙伴。
他们几乎每天在一起,一起上学、一起玩耍。直到长大甚至于工作之后,还是如同小时候一般,两人互相打闹,毫无顾忌。这完全就和“韦斯特马克效应”描述的情景一样。
所以,郑理说他不会喜欢凌熙的,包括过去和未来。这也是合情合理的。
2,凌熙为什么会爱上郑理?
那么问题又来了,“韦斯特马克效应”为什么只在郑理身上起作用,凌熙却不在这个理论范围内呢?
其实,凌熙对郑理的感情她自己并不清楚,她以为那是爱情,而实质上只是感情。她因为自身特别缺爱,又想把唯一支持理解自己的郑理留在身边。那么就只能通过婚姻这一种方式。
所以,她错以为自己爱郑理,但“她对郑理”和“郑理对她”的感情是一样的,是手足之情。
社会学家也曾指出:手足之爱与夫妻之爱,感情的性质相同,只是对感情的归类不同。问题在于对感情的认知不可能不影响到感情本身。
凌熙就属于对感情的认知错误,而影响到了感情本身。凌熙对于郑理的感情,更多的是依赖而不是爱情。
凌熙的伤心来自于不能和郑理绑定,而不是失去了爱情。
当然还存在另一种可能,因为感情是流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任何理论都只是说明普遍情况,不包括特殊情况和例外。
那么凌熙也有可能是“韦斯特马克效应”的例外。
3,为什么有的青梅竹马变成了爱情?
既然“韦斯特马克效应”是人的本性反应,为什么也有青梅竹马的男女之间存在爱情呢?
确实,自古描写青梅竹马的爱情诗词和小说就不少,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李白的《长干行》就是描写的一对青梅竹马的男女后来成为夫妻还十分恩爱。
再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也是青梅竹马。
“韦斯特马克效应”中指出了一个关键时间,就是“出生后六年的成长环境是一个关键时间点”。李白的诗中的夫妻,是几岁开始在一起的?诗中说:“ 十四为君妇”。也就是他们是14岁才在一起的。
这早就过了“韦斯特马克效应”中说的“出生后六年”。而且14岁,虽未成年,但也是情窦初开的年龄,正是开始懂得男女之情的年龄。那么产生爱情是很正常的。
再来说贾宝玉和林黛玉,也是14岁左右时才在一起的。所以,青梅竹马能最后变成爱情的,大多是在已经开始有了爱情意识的年龄。
而凌熙和郑理,5岁就认识,那时两个人之间不可能产生爱情的情愫。凌熙所谓的暗恋了郑理二十多年,不过是一个夸张的说法罢了。
可能有人要问了,那么古代的童养媳怎么解释呢?我想说的是,童养媳是被父母指定的婚姻,而不是爱情。而且据社会学家的调查,大多数童养媳的婚姻都不幸福。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这里的“青梅竹马”是指的一起生活,而从小认识或者同窗好友的情况,和“一起生活”是有区别的。
综上所述,郑理不会爱上凌熙。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凌熙最终也会认清自己的感情,她并不爱郑理。但是他们可以一辈子拥有纯洁的手足之情。
无论诗词歌赋或者小说、影视剧,如何描写青梅竹马爱情的美好,但现实生活中,青梅竹马却难以成为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