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塔市是冬塔乡人民政府驻地,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宝塔镇河妖的历史?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宝塔镇河妖的历史(曾有宝塔镇河妖)

宝塔镇河妖的历史

上塔市是冬塔乡人民宝塔镇河妖的历史(曾有宝塔镇河妖)(1)政府驻地。

相传远古时候,境内大旱,连续三百多天不见降一滴雨,赤地满眼,最耐旱的马尾松,原先满山遍野,郁郁葱葱,当时都被干死,枝叶尽枯,点火即燃。百姓无奈,想尽办法祈祷求雨,但老天爷没有半点普洒甘露的意思。一日又一日,眼都望穿了,绝望了………

就在这时,神仙吕洞宾经过此地。他虽然醉态常在,可也有清醒的时候,被众人求神拜佛的行为所感动,遂降一座三层宝塔屹立于龙头山上祈雨救灾,因而得名上塔市。

当然,这只是美好的传说。不过,上塔市以前确实拥有一座塔。

这座麻石小塔点缀了上塔市的独特风景。石塔位于上塔市小街东面江堤上。江宽十来丈,发源于冬桃山,是昌江的上游,像一把弯弓,半抱着上塔市。上塔市的位置就坐落在弯弓的弦上。街市中间一条泥砂路,通到江边。那时,江上没有桥,两岸行人只能走跳,也叫踏水跳。所谓踏水跳就是在河床竖立一列长长的麻条石,间隔为一尺五寸左右,人们踩在石头上过江,像习武者练梅花桩那般走法,小孩老人多半要壮汉驮着过跳。发大水时,跳被淹了,路人就只能等水退了过江。如果夏秋季涨水,也有胆大的年青人,破浪游过江去,这需要勇气和高超的游泳本领。

昌江并非一条温顺的江,虽然易涨易退,但它像一条脾气暴躁的恶龙,为非作歹。很久以前,每年山洪爆发的时候,它毫无情面冲毁堤坝,淹没禾稼,让两岸的锦绣田园变成一片白沙。于是当地人就遵循前辈宝塔镇河妖的历史(曾有宝塔镇河妖)(2)整治江河的理念,修塔治水。看过《智取威虎山》的观众都知道,杨子荣应对座山雕,有两句江湖黑话,给人留下特别深的印象。那两句话是:“天王盖地府,宝塔镇河妖”。这可不是空穴来风。君不见,古老的华夏大地,那数不清的宝塔都耸立在江河之边。古人认为,洪水泛滥成灾,是妖孽作怪的缘故。用塔镇妖其来头也有讲究,封神榜上的托塔天王李靖,不离手的法器就是一座小巧玲珑的宝塔。李靖身为天王,主要职责是擒妖捉怪,凡人借用他的宝塔镇压河妖,也就顺理成章了。上塔市江边的那座麻石小塔,应该是来于斯出于斯也。据考证,它大约是明代后期的创举。

听老人说,自从塔落成之后,江水就听话了,不再有每年一次的水患。江水清清,岸柳依依,从长江进洞庭,再到汨罗江和它的支流昌江,逆水而上的鱼群,随着桃花汛的到来,成群结队,漫游昌江。有两种小鱼极受上塔市人喜爱。一种鱼叫“白脑”,约三至五寸长,身首皆白,鳞片细小,性急善跳,不时成片地跃出水面。还有一种鱼叫“红秀”,形体粗于“白脑”,浑身长满红绿蓝三种颜色的斑纹,嘴巴大,眼似玛瑙般红亮,性凶猛,群集浪花中。这两种鱼容易上钓,用骚蚯蚓做诱饵更易得手。“白脑”、“红秀”肉质细嫩,味感鲜美,是餐桌盘中的极品。如今的昌江上游,已经很难见到这两种鱼的倩影了。

上塔市江边之塔,造形纤秀,高若十余米,塔身消瘦,棱角分明,有江南美女的风韵。因建造岁月悠远,塔被周边包围的紫槐、香樟、桑、松等树木的浓荫染绿。小时候,我们常去那里玩耍,发现塔内有时有青蛇、花蛇出入,乡人说是灵蛇,是神的化身,于是,一些善男信女就到这里烧香上供,祈福平安。

自古江南烟雨多。因受幕阜山、冬桃山两座大山的气温调节,上塔市地区也多烟雨,尤其是春秋两季,群山上的白云出岫,天空堆厚了乌烟般的云层,小雨似雾似风,飘浮不定,古老小街的黑灰屋顶,与周围的景物似是非是地连成一片,远远望去,像一幅出自哪位名家笔下的水墨画。那座小塔的尖顶就是这幅画的亮点。小时候写作文,有过出自童心的描写:“故乡上塔市,是我记忆中的母亲,那座绿色的小塔好比母亲头发上的碧玉簪,给我温柔,给我灵感……”

再后来,战天斗地学大寨,河水要让路,江堤要扯直,小塔碍了手脚,被本地宝塔镇河妖的历史(曾有宝塔镇河妖)(3)首脑一句话拆了。从此,上塔市没有了小塔,没有了标记。我们记下它,但愿子子孙孙知道,这里曾经留下的时代印记。

(作者系县人大常委会原副宝塔镇河妖的历史(曾有宝塔镇河妖)(4)主任)

《平江风情》创刊十周年征稿启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