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易,欢迎关注流浪的橡树,鸣谢三点一转。

寒战拔枪深度解析(橡树寒战)(1)

长津湖战役期间,美军空袭战区。

前言:每年12月初期,我都会写一些关于南京会战和南京大屠杀往事文章作为纪念。不过,今年的主题写作却是非常不顺,尤其碍于种种原因,我在10余日极智穷思,努力协作,却在很多时候依然无法完成更新发表。由此,我深感写作艰难。

好在,我还有着朋友们不离不弃的关爱。

关注朋友数量持续上升,我因而感知朋友们对我的支持、关爱和认同,再次致谢诸君,并遥祝冬安!

今天,继续进行《寒战·长津湖战役》系列。

寒战拔枪深度解析(橡树寒战)(2)

1950年12月,兴南外海的美军舰队。

前文说到志愿军突袭新兴里,在1950年11月30日到12月1日的战事中,歼灭性击溃了美军在新兴里的团级战斗群麦克莱恩特遣队及费斯特遣队。

此后,新兴里美军残部退往下碣隅里,驻防柳潭里的美军陆战第1师的第5团、第7团也开始向下碣隅里全面撤退。

就此,长津湖战役第一阶段战事结束。

1950年12月1日以后,美军陆战第1师师长史密斯向长津湖战区的各部美军频繁下达命令,要求他们快速向下碣隅里收缩、集结,预备实施总撤退。

长津湖战役第二阶段战事的帷幕徐徐拉开。

这时,下碣隅里既为美军收缩、集结部队要点,更是美军突围的发力点,也就在事实上成为了长津湖战役第二阶段战事的暴风眼。

早在11月29日,史密斯下达从新兴里、柳潭里撤退之初,即深感之前志愿军夜袭下碣隅里威胁极大,因而为守防这一要害据点,他专门下达命令,要求从古土里抽调兵力、车辆以加强下碣隅里防御和预备撤退。

为此,驻防古土里的美军陆战1师第1团抽调兵力,连同英军陆战队第41独立战斗队编组了特遣队,以英军道格拉斯·德赖斯代尔中校为指挥官,以1个坦克连17辆坦克为前驱,以100多辆汽车搭载600余人、2辆坦克为第二梯队,快速支援下碣隅里。

长津湖战役期间,德赖斯代尔特遣队的行动是美军首次集中陆海空力量进行的一次多军种、多兵种的军事行动。

当时,朝鲜上空频繁出现苏联最新式“米格-15”战机,美军为确保制空优势而集中战机压逼西线战场鸭绿江一线。

因此,美军在东线战场的空中作战主要为舰载机承担。

11月29日,美军远东海军司令特纳·乔伊急令以美军航母 “CV-32莱特号”、“CV-45福吉谷号”、“普林斯顿号”等7艘各类航母,密苏里号和新泽西号西等2艘衣阿华级战列舰及其余巡洋舰、驱逐舰、登陆舰、支援舰共160余艘编组的强大的海军战斗群,从日本横须贺、佐世堡军港及釜山外海等地,陆续赶到了兴南港外海。

这是二战结束以后美军投入区域性战争最大规模的一支海军战斗群。

寒战拔枪深度解析(橡树寒战)(3)

1950年12月,兴南外海的美军航母、战机。

写作不易,欢迎关注流浪的橡树,鸣谢三点一转。

美军很快向长津湖战区形成了近距离航空力量,美军集中了可以参战的各式战机总数超过1100余架。

为此,美军在兴南组成了航空指挥部,指挥分属空军、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的各式战机应对长津湖地区的空投、空袭、运输等等任务。

其中,美军航母战斗群的舰载机这专门负责装备凝固汽油弹,轮换值班巡逻战线附近空域,只要美军地面部队请求支援,即时进行轰炸。

看不见的敌人出现在战场之外。对志愿军而言,显然,战场形势变得异常严酷。

好在,因为朝鲜北方寒流席卷,元山以北洋面已经变得不再适应舰队巡航,美军舰队只得在兴南外海集结,距离相对较远。同时,因为风高浪急,气温降至零下20度,舰载机每次出航,美军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解决航母甲板与航空轮胎受冻问题,因而,美军舰载机的起落架次大大减少。

即便如此,美军战机对几乎没有空中力量和防空火力的第9兵团还是形成了开战以来最大的火力威胁。

就此,德赖斯代尔特遣队人数虽然不多,向北进军之时,以坦克开路,天空随时2-4艘舰载机巡航掩护,在古土里和下碣隅里两边美军重炮群、重迫击炮群随时按照呼叫予以火力支援。

确实是天上地下、前呼后拥的样子。

在史密斯看来,保住下碣隅里,等待美军陆战第1师的第5团、第7团从柳潭里南撤,以及"德赖斯计尔特遣队"北上而会师下碣隅里,那么,美军就基本完成了长津湖地区主要作战部队的集结。

这样,美军就有了从长津湖地区实施路上总撤退的足够兵力。

就此,史密斯在指挥柳潭里、新兴里美军准备撤退,要求德赖斯代尔特遣队火速北援的同时,还下达了关系长津湖撤退的两条重要命令:

围绕机场加固下碣隅里防御,专电请求美海军和陆战队予以物资和舰队支援。

在美军总部问及史密斯,应该优先补给武器、弹药,或者是御寒急需的食物、帐篷、药品、汽油炉、鸭绒睡袋等物资时,史密斯给出的答案非常明确:

“冻伤和饥饿会摧毁整个部队。没有弹药,士兵们可以拼刺刀”

于是,麦克阿瑟的盟军总部和美海军、美海军陆战队都是各显神通,将大批在日本赶制的战地食品、药品和御寒物资等等,源源不绝空投下碣隅里。

每日,海陆军的运输机频繁往返东京。

他们运来了数百名美军陆战1师在日本休假、疗伤的官兵,以及更多的物资和武器、弹药,然后,运走了数百名美军伤员。

现在回顾长津湖战史不难发现,下碣隅里机场对美军在极寒、重围中完成突围、撤退,实则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当长津湖战役第二阶段帷幕徐徐拉开,美军预备全面撤退之时,史密斯之前让阿尔蒙德感到困扰的系列决策终于有了明确的答案:

现在,下碣隅里机场就是美军在长津湖战区的诺亚方舟。

然而,史密斯生性谨慎,他对下碣隅里的防御并不放心。

为了保障有足够的时间在下碣隅里集结各部美军和收容战场溃兵,他还在1个小时之内,连续发出3次命令,要求德赖斯代尔特遣队不惜一切代价,火速支援下碣隅里防御。

命令急切,使得德赖斯代尔非常头疼。

严寒席卷盖马高原山地,天色阴沉,狂风呼号,使得美军战机、车辆、步兵的行动都变得非常困难,因而,德赖斯代尔特遣队沿途受到志愿军猛烈阻击,美军无法集中火力打开通道,就只能时战时停。

寒战拔枪深度解析(橡树寒战)(4)

冰雪中行军的志愿军。

写作不易,欢迎关注流浪的橡树,鸣谢三点一转。

德赖斯代尔特遣队进程如此缓慢,用时4个小时,这才行军5公里。

这时,宋时轮、陶勇等正急切调动詹大南部第27军的分属2个师的5个团的宝贵的突击力量,正在围攻长津湖东北一隅的新兴里美军第7师麦克莱恩及费斯特遣队。

如今复盘长津湖战役,如是詹大南部用在下碣隅里方向,又该如何?

战机瞬息万变。

第9兵团因为发起长津湖战役之初,即对新兴里、柳潭里、下碣隅里等目标实施非常简单、直接的突击,遭遇美军强大火力抵抗而无法取得战果之时,宋时轮、陶勇也就将第9兵团的有生力量用于了看似相对弱小的新兴里方向。

然而,宋时轮转移攻击方向,也就给了史密斯从容调整下碣隅里防御的时间与空间。

12月1日,詹大南指挥第27军集中的5个团的兵力,经过连续一天两夜浴血奋战,最终逼迫美军团级战斗群费斯特遣队弃守新兴里,向下碣隅里溃逃。

是役,志愿军占领新兴里,击溃费斯特遣队,缴获美军第31团“北极熊”团旗,取得了战斗胜利。

然而,经此一战,第27军伤亡惨重,粮弹耗尽,非战斗减员更是是非惨重。就此,第27军也就在短期再无连续作战可能。

新兴里激战以后,第27军只能进入临时休整状态。

——在长津湖战役后期,在第20军、第26军友军乏力时,第27军再次接到命令,负责向兴南地区进行最后攻击之时,这个入朝参战有着5万官兵的加强军,最后集中、赶往咸兴、兴南、元山一带作战的官兵,也只有2000来人。

第20军状况亦然大同小异。

第20军在11月28日对下碣隅里的攻击未能取得战果,随后,第20军既同样遭遇严重的非战斗减员,惨重伤亡和粮弹困难等情况,各部也有奉命向南穿插、机动,因而也就没有进行团级以上规模的作战。

第20军作风顽强,作战英勇,不过,当第20军作战部队为战事分散在近百平方公里,风雪交加,极度酷寒的盖马高原山地地区,血肉之躯的官兵,同样也无法抗拒自然规律。

因而战在11月30日前后,第20军基本失去以师、团单位发起规模作战的能力。

长津湖战役第二阶段帷幕徐徐拉开,激战、严寒威胁之下,美军急于撤退,志愿军也受极大减员、补给不畅的影响,如此一来,第9兵团如是减缓攻势,抓紧补给,在12月1日子夜占领新兴里,缴获美军第31团“北极熊”团旗之后,分析长津湖战局,收缩兵力,积蓄力量,网开三面,徐徐进军下碣隅里,那么,美军东线兵团同样必然快速撤退,之后,第9兵团顺势进军,毫无疑问可以同样可以得到占领咸兴、兴南、元山的战果。

第9兵团北上朝鲜,即有华东等地大量青年学生、老师参军,其中很大部分补充在兵团及军、师各级指挥部负责电讯工作。

当时,美军西线兵团已经开始全面撤退。得到志愿军总部情报通报,美军东线必然撤退态势一目了然,然而,第9兵团在发起战役以后,却因缺少电讯设备、密码等等原因,较难收缩部队,重新调整作战方向。

战至关键时刻,第9兵团既无放缓进攻,遂决定按照之前战法,集中兵力,再行强攻下碣隅里及土古里地区。

于是,第9兵团电令到处,在厚昌及江口、长津一线留作预备队的第26军,走上了长津湖战役前线。

寒战拔枪深度解析(橡树寒战)(5)

第26军在长津湖战役第二阶段的穿插路线大致示意图。

不过,当初第26军预留后方作为预备队,实则并非军事必须,而是受到运输限制。

如今,长津湖战役激战数日,美军空中力量全力以赴长津湖战场,第9兵团如要将第26军快速调往战场,既受之前运输紧张制约,也将面临更大的来自空中的困难与危险。

第一次战役之后,美军并不认为中国会全力以赴,入朝参战。

是以,美军向北攻势依旧是以朝鲜军为对手,并没有充分整备兵员、物资,作战更是冒进、轻敌。

很快,第二次战役发起后,战至11月29日,美军决意东西两线撤退,已经对志愿军强大攻势予以重视。

因而,在史密斯下令向下碣隅里收缩兵力之时,美军在兴南外海的航母战斗群及舰队也开始长津湖地区,以及向江界往长津湖地区的主要道路,不分昼夜,予以轰炸。

德赖斯代尔特遣队在支援下碣隅里路上,即在天上地下、前呼后拥的密不透风的掩护中,遭到志愿军第60师3个团近距离伏击。

如果在国内战场,装备对等,弹药充足,气候常态,一个上万人的主力师,一人一口唾沫,也可以把区区700来人的英美军淹没。

然而,因为在单兵视线之外的美军航母战斗群及舰载机、重炮群的强大火力加强,使得仅是装备轻武器的志愿军第60师3个团对德赖斯代尔特遣队的近距离伏击,在战事开始以后,很快就变成了一场非常艰苦的阻击战。

与志愿军极度匮缺战场无线电通讯设备相反,美军行动有着极强的通讯保障。呼叫之下,远远快速、猛烈超过单兵能力的美军战机、重炮狂轰滥炸,使得战前凭借非凡毅力冒风雪、熬酷寒来到战场的第60师官兵为此付出了极为惨烈的代价。

不过,志愿军既分散兵力形成梯次阻击,更抓紧每一次美军远程火力急袭的间隙,向德赖斯代尔特遣队发起顽强的突击,使其推进十分缓慢。

就此,史密斯师长直接喊话和命令,德赖斯代尔最终决意以潘兴坦克为主的前锋作战部队组成第一梯队,再不管后续第二梯队的车队情况,在碰撞在坦克上的叮叮当当声中,向下碣隅里扬长而去。

最终,德赖斯代尔率16辆坦克、近300名官兵和20多辆汽车进入了下碣隅里。

然而,德赖斯代尔特遣队第二梯队的汽车运载的近400名英美步兵陷入重围。

沿途,他们被占据高地的志愿军不断袭击。

那些在美军猛烈的炮击、轰炸中几乎死寂的、或者烈焰熊熊的小山岗,不时,都会奇迹般出现志愿军的身影。

行军、战斗持续到了天黑了。

德赖斯代尔特遣队第二梯队官兵只能依靠公路汽车和仅有的2辆坦克,在不到1公里的路段,沿公路形成4个战术性环形阵地进行抵抗。

狂暴呼啸,风雪涤荡,使得夜晚变得格外寒冷、阴郁、漆黑和动荡不安。

气候骤变使得美军战机无法实施即时支援。同时,夜幕掩护,在公路两侧和山地上志愿军以零星部队往返穿插突击,使得美军炮群只能漫无目的进行炮击。

是夜,志愿军或轻兵突袭,或者吹响军号发起集群冲锋,几番突击,既重创英美军官兵,又破坏了其电讯设备。就此,被困在野外的英美官兵陷入恐慌。

最后,志愿军以释放和运送美军伤员回土古里的人道条件,对被包围英美联军提出投降要求。

被围困德赖斯代尔特遣队的最高军官,阿尔蒙德司令部参谋、联络官麦克劳林中校接受了志愿军的投降命令。

就此,德赖斯代尔特遣队第二梯队包括中校1人,少校2人,总计240人,包括有美军、英军、土耳其军人、日本机械技师、台湾翻译成为志愿军战俘。

寒战拔枪深度解析(橡树寒战)(6)

英军道格拉斯·B·德赖斯代尔中校

写作不易,欢迎关注流浪的橡树,鸣谢三点一转。

不过,也就在詹大南率部突击新兴里的同时,1950年11月30日夜间,德赖斯代尔特遣队第一梯队300余人和16辆坦克抵达下碣隅里,使得长津湖战役最为关键的地点,同时也是美军本身虚弱的核心的下碣隅里,防御顿然得到了加强。

为此,史密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有了16辆坦克,有了赶来的300余人英美军官兵,以及有了这些天从日本运回的休假、疗养官兵,史密斯在下碣隅里得到了近千人的生力军,使得他有了固守下碣隅里,以争取更多的时间准备突围的军事条件。

——而事实上,在未来将近一周的时间,美军确实在下碣隅里耐心准备,直到史密斯认为准备妥善,万无一失后,这才开始了突围行动。

同样以为电讯原因,在下碣隅里执行侦察任务的志愿军、朝军侦察人员连夜报告,第9兵团指挥部还是在次日上午,迟迟得到美军加强这个消息。

此刻,尽管第9兵团在长津湖第一阶段激战中,伤亡惨重,粮弹几乎耗尽,酷寒伤病导致非战斗减员尤其严重,在战事转入第二阶段,战机出现极大变化的态势下,宋时轮没有修正全歼美军的战役设想。

而要完成宋时轮的这个构想,在第9兵团的主力第20军、第27军连续进攻极度疲倦情况下,就只能依靠远在厚昌及江口、长津一线,正在冒着风雪、酷寒和美军满载凝固汽油弹的舰载机的威胁,多靠步行赶来的第26军的2个师8个团。

为此,宋时轮、陶勇等再下严令,几乎弹尽粮绝,遭到极大伤亡及非战斗减员的第20军再次重新组织兵力,对下碣隅里等地再次发起攻击,以期望完成滞缓美军撤退的计划。

然而,如此态势严峻,第20军各部努力作战,却无攻占下碣隅里的战力,同时,在美军作战计划看来,他们本来也没打算立刻开始撤退行动。

这时,下碣隅里机场灯火明亮,运输机昼夜不息在东京与之间往返,美军各部在史密斯师长指挥下,匆忙而有序准备着最后的撤退。

下碣隅里外围,第20军各部分散在广袤的冰川雪原与美军作最后的缠斗。

志愿军第9兵团和第20军上下同在翘首期待。他们期望齐装满员的第26军2个师8个团的生力军能够赶到战场,决胜下碣隅里。

然而,长津湖战役战史上,第26军最终迟迟没有赶到战场。

这8个团的生力军,到底又在那里?

后续长津湖战役系列,请关注更新。

写作不易,欢迎关注流浪的橡树,鸣谢三点一转。

2021年12月,橡树撰稿于广都铭贤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