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玉树文旅局(在黄河源头用生命谱写一曲文旅壮歌)(1)

本报记者 张子涵

四月下旬,伴随着春季最后一个节气的结束,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气温也在一直回升,冰河解冻,漫山的新草马上就要探出头来,随处可见生机一片,玉树州最美的季节马上就要到来。然而,这一切尕松尼玛再也看不到了。2022年1月28日,他因胆囊癌晚期病情持续恶化,治疗无果,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年仅51岁。带着对这片故土的热爱,带着家里人的无限思念,带着对文旅工作的新期待,他就那样走了,没有留下一句话,他的故事永远留在了黄河源头,写进了雪山深处。

尕松尼玛生长于曲麻莱县约改镇长江村,黝黑的脸庞,立体的五官,虽然个子不高,但和尕松尼玛接触过的人都说他是个标准的“康巴汉子”,性格豪爽、懂情怀有担当,在三十年的工作生涯中,真诚便是他身上最闪耀的标签,刚参加工作时,他是一名人民教师,他说“泥瓦土屋里的稚嫩读书声,是这片乡土最美好的希冀,是世间最动听的音符”,单纯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使他成为那座小小校园里所有人心中的大山,沉稳、踏实、坚定不移。

后来不论是就任文明办主任,还是宣传部副部长,亦是一直到文旅广电局局长,不论身居何处,他身上那股对事业热火朝天、对誓言忠贞不渝的韧劲总是与他“形影不离”,他用真诚对待工作与生活,换来的自然也是支持与认可,正如曲麻莱当地百姓对他的评价一样:“别看个头小,只要认定了,他就会没命地干。”

2021年夏天,尕松尼玛承担起在玉树藏族自治州建政70周年暨第十二届康巴艺术节巡街表演活动中,代表曲麻莱县演出的各类节目和活动组织、策划、协调等多项工作任务。“那时候加班属于正常现象,‘5 2’‘白加黑’高强度的工作模式,让单位里的很多人都吃不消,但尕松局长不仅没有任何抱怨,还认真仔细核查每一处细节问题,他永远都是单位下班后走得最晚的一个。”松杨是文旅广电局的副局长,她曾经和尕松尼玛共事了三年,回忆起尕松尼玛工作中的往事时,松杨湿润了眼眸。

在活动当天,节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好评。可连日来的辛勤操劳给他的身体再次敲响警钟。2021年10月,尕松尼玛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但他却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最终因突然昏厥紧急送往玉树市人民医院就医治疗,住院的同时仍不忘安排部署工作,时时询问了解工作开展和落实情况。身体状况稍微好转后,不顾家人、朋友的劝说,再一次拖着病体投入到工作中。“等我忙完手头的工作,就好好配合看病治疗。”这是他经常对家人说的话。

2022年恰逢曲麻莱县建政70周年,文旅广电局要牵头组织策划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时间紧,任务重,尕松尼玛一刻也不敢耽误,从2021年10月起他就开始不分昼夜地积极开展筹备工作,从编制实施方案再到人员具体安排,以及不同类型的系列活动策划,舞蹈编排等细节工作统筹谋划、精心组织、尽心筹备。

像他一手创办的黄河源土风歌舞团等在当时而言是“破零”工程,是曲麻莱在玉树叫得响的牧民歌舞团,后来类似非遗展馆,游牧文化打造等方面实现的突破也是前所未有,就像他平常开会时给自己团队所说的一样,“如果没有党委政府的支持,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肯定,我们什么都不是,作为党多年培养的干部,一定要尽心竭力不愧对良心和期盼。”

2021年底在一次工作会议结束后他又一次倒下了,同事将他送回家中,在家人的陪同下尕松尼玛赴成都市华西医院就医,经医院检查,他因长年积劳成疾被确诊为胆囊癌晚期,且癌细胞严重扩散已无任何治愈希望。

斯人已去,生者已矣。尕松尼玛在平凡的岗位上扎根,几十年如一日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把青春献给了党和人民,用生命书写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担当和责任,点燃了一缕火焰,为广大的干部群众树立了榜样,必将永远激励后来者奋勇前行。

青海玉树文旅局(在黄河源头用生命谱写一曲文旅壮歌)(2)

《青海日报》(2023年04月25日 第2版:省内要闻)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