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牛郎出身贫寒,在父母过世后,受尽了兄长和嫂子的欺负。

而织女则是天上最受王母宠爱的仙女,美丽又勤劳。

按理说,这两人天差地别,是不会有任何交集,但是牛郎有一头与相依为伴,极具灵性的老牛,在老牛的指导下,牛郎在织女下凡时与她结为夫妇,还生下了一儿一女。

牛郎和织女鹊桥相见故事(织女背叛牛郎恋上书生)(1)

天上的王母知道后,命天兵将织女抓回天庭。

这时候老牛已病逝了,但它临终时曾让牛郎剥下它的皮,日后用得上。

在织女被抓走后,牛郎带着儿女,披上老牛的皮,追了上去。

眼看就要追上时,天上的王母又一次出手了,她拔下金簪一划,牛郎的眼前便出现了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

牛郎和织女这一对有情人就这样被一条天河生生隔离开了。

牛郎和织女鹊桥相见故事(织女背叛牛郎恋上书生)(2)

后来王母有感于两人的深情,便准许每年的七月初七让他们见上一面。

传说,每到这一日,无数的喜鹊便飞向天河,为两人搭起一座“鹊桥”。

从那以后,“七夕”便成了情人节。

“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代表着“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中,普通百姓对爱情的追求。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千百年来,以牛郎织女为主人公的诗词更是数不胜数,在许多文人笔下,他们是爱情象征。

然而在唐代的传奇小说中,织女却性情大变,她不再痴情等候牛郎,反而出轨了一个名为“郭翰”的书生,留下了两首诗,还诞生了一个成语。

这个故事最初出自《灵怪集》,后来被收录在《太平广记》中。

牛郎和织女鹊桥相见故事(织女背叛牛郎恋上书生)(3)

故事的主人公是个文采飞扬,英俊潇洒的书生,名为“郭翰”,因他父母早逝,多年来独身居住。

一个夏日的夜晚,郭翰在家中的庭院里休息。

忽然飘来一阵清风,空气中弥漫着令人心醉的香气,郭翰睁开眼见,只见一位彩袖飞扬,明艳绝代的女子冉冉而下。

这女子自称是天上的织女,天帝怜她佳期阻旷,便赐她到人间一游。

郭翰又是惊奇又是欢喜,此后,织女每夜都来相会。

两人渐渐熟悉后,郭翰曾开玩笑地问起牛郎。

织女道:“反正隔着天河,牛郎怎会知道我在做什么?就算知道,又能拿我怎么办?”

牛郎和织女鹊桥相见故事(织女背叛牛郎恋上书生)(4)

到了七夕之日,织女前去和牛郎相会,后来再见郭翰,为了补偿对方这几日的相思,为他招来了天厨,为其烹饪非人世所有的珍馐美味。

郭翰见织女穿的天衣,没有一条缝,便提出了疑问。

织女道“天衣本非针线为之”。

这便是成语“天衣无缝”的出处。

两人相伴了一年后,终是仙凡有别,织女回到了天上,而郭翰因此陷入了相思之苦。

后来织女命人给郭翰送来了两首诗,诗云“河汉虽云阔,三秋尚有期。情人终已矣,良会更何时。朱阁临清溪,琼宫衔紫房。佳情期在此,只是断人肠。”

而郭翰读后,也回了两首诗“人世将天上,由来不可期。谁知一回顾,更作两相思。

赠枕犹香泽,啼衣尚泪痕。玉颜霄汉里,空有往来魂。”

后来《全唐诗》中,也收录了这四首诗,织女写的就是《赠郭翰二首》,而郭翰的就是《郭翰酬织女二首》。

牛郎和织女鹊桥相见故事(织女背叛牛郎恋上书生)(5)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历来为人所传颂,但是唐朝这个传奇小说几乎颠覆了人们对这二人的认识,尤其是织女,在移情恋上书生郭翰后,还那么理直气壮,“纵复知之,不足为虑”

撇开三观不讲,这个故事其实可以看作是对封建传统和礼教的反抗。

另一方面,也能够看出唐朝风气之开放、对女性之包容,以及女性之地位远超其他朝代。

就比如说理学盛行的南宋,李清照因为丈夫病逝后再嫁一事,一直被抨击,更何况是织女出墙的行为,在南宋是绝不可能被容忍的,宋朝也绝不会出现这样的传奇小说。

不知你怎么看织女和书生郭翰的故事?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就点个关注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