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童之夏细思极恐(一场为离别而生的相遇)(1)

看过《龙猫》之后,我很难想象还有哪位大师能跟宫崎骏一样,拥有与生俱来的柔软内心,明察秋毫的细密感受力,将各个戳心戳肺的小细节附加在虚拟人物上,浸透人心。

直到我发现《河童之夏》这部宝藏作品。如果说龙猫因为外在形象让人治愈,那么河童"小咕"就是在外形和心灵的强烈冲击下实现治愈。

小咕是一名来自日本传说的河童,他长着鸟的喙、青蛙的四肢、猴子的身体及乌龟的壳,如同多种动物的综合体。他头顶有个碟形的盘子,只要盘子里装的水流尽,他就会精力尽失。

河童之夏细思极恐(一场为离别而生的相遇)(2)

这个有点"丑萌"的动画形象,用各种身体形态和一双扑闪扑闪的大眼睛,向观众传递能量。

导演原惠一同样是《蜡笔小新剧场版:大战成人帝国》的导演。这部作品中,小新父亲野原广志成长历程的三分钟浓缩画面,让我感受到原惠一"在忧伤中实现治愈"的神奇能力。

《河童之夏》又名《跟河童小咕的暑假时光》,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原本与父亲一起生活在江户时代的河童小咕,在父亲被人类杀害后,因为大地震掉进石缝里。百年之后,上原康一发现了他并带回家。从此小咕与这家善良的人类友好相处。但小咕的曝光引来媒体的追逐,同时一场意外唤起了小咕的恐怖回忆。最终小咕远离城市,回归原本的生活。

沉睡的河童在一百年后苏醒,发现早已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与上原一家的相遇,不能磨灭时代变迁造成的乡愁。尽管小咕尽力融入喧嚣的城市,但这注定是一场会以离别为结局的相遇。

河童之夏细思极恐(一场为离别而生的相遇)(3)

在这场相遇中,三位少年都实现了自我成长。是偶然也可能是命中注定,河童小咕就像是少年在夏天的一场梦。梦醒了,一切仿佛是假的,但梦中获得的能量会支撑我们持续前进。

河童小咕:是我适应环境,还是环境淹没我

如果我留在这里,就必须以人类的方式生活。我终会死去,要去祖先们待的地方,这时候如果我忘记了河童的生活方式,没有脸面对大家。

破石而出的小咕遇见上原一家,成熟幽默的父亲,勤劳能干的母亲,调皮任性的妹妹,还有救他回家的康一,让他以为自己真的能融入人类,融入现代都市。

他以谦卑有礼,懵懂真挚的态度应付人类。被妹妹讨厌还是送给她精致宝石作礼物;被记者追赶偷拍要求出镜,他也完全配合。他说过最多的话就是:没关系。

但是真的没关系吗?城市里没有小溪,他只能趁着雨夜出去感受水流;因为他是个异类,但凡有人的地方他便只能待在书包里;克服恐惧答应上电视,竟看见所谓的"收藏家"炫耀着父亲干枯的断臂。

河童之夏细思极恐(一场为离别而生的相遇)(4)

最后被人类逼得走投无路,小咕嘴衔着父亲的断臂爬上东京塔。脚下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却没有他的容身之处。他又坚定了活下去的希望,以及远离人类的决心。

从小到大的道理都教育我们要适应环境,改变自己。但或许有时候你并不是适应了环境,只是消灭了真正的自己。

心理学上讲去个体化,就是说当个体处于人群中时,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为与目标认同所取代,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

正如小咕所言,如果他选择留下来,为了生存就必须以人类的方式生活。在不知不觉中,他将忘记河童的本性,变成一个"真正的人类"。

这就是一个去个体化的过程。他可能会变得跟杀害父亲的武士一样残忍;会跟疯狂追逐的无良媒体一样贪婪。到时候他将没有脸面以人类的姿态面对父母。

郑渊洁说:以某一种形式的生命投生到这个星球上,内容却又不像那种生命的形式,这是生命的悲哀。只有生命的内容和生命的形式一致时,才是灿烂的生命。

不抱怨环境,也不向环境屈服。如果融入一个环境需要以淹没自我为代价,证明你应该远离这个环境。小咕用坚决离开的决定实现了成长。

菊池:以为自己最惨,其实是自哀自怜

菊池和小咕一样是大家眼中的"异类"。小咕是由于不可调和的物种问题与时代环境问题,菊池则是家庭环境造成的性格问题。

菊池在班级里形单影只,几乎招所有人讨厌。康一是唯一愿意和她说上两句话的人。影片中有个小细节:游泳课上她的鞋子被同学踢走,旁边两位女同学想为她鸣不平。她却说:算了,我不在意。

河童之夏细思极恐(一场为离别而生的相遇)(5)

我想这是大家远离菊池的真正原因。不是大家从来就讨厌她,而是菊池自己关上了通往外界的门。

她把自己置于"受害者"的暗角里。因为父母离异,所以同学取笑她;因为自己妥协忍让还是会受欺负,所以就不要和任何人打交道。看吧,真的没有人愿意和我说话,我最可怜。

这种以为全世界就自己最惨的心理,其实是一种强烈不安全感引发的自我。菊池的父亲有外遇和妈妈离婚,紧接着妈妈又与继父结婚。处在夹缝中的菊池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由此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保护机制。

河童之夏细思极恐(一场为离别而生的相遇)(6)

简单来说,菊池并不关心别人的生存状态,他人悲惨还是幸福都与她无关。她只关注自己,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别人想帮助她还是想嘲讽她,她无所谓。但反过来,又觉得自己最悲惨的情绪里。

走出莫比乌斯环的唯一办法是撕裂它。如果自己不突破,菊池将永远徘徊在自己的世界,走不到终点。

康一和小咕改变了菊池。康一跟同学一样喜欢嘲笑她,骂她丑。但是总会在哭泣时陪在她身边,总会在她脑门上写着"生人勿近"时主动靠近她。

康一也是最了解菊池的人,所以他带小咕与菊池交朋友。一番长谈让菊池豁然开朗,她总以为自己处在世界最黑暗的漩涡中心,却没有想到有人根本就游离在这个世界之外。与小咕相比,她根本谈不上惨。而小咕即使知道世界上可能只剩下自己一个异类,也能谈笑风生,长歌而眠。

河童之夏细思极恐(一场为离别而生的相遇)(7)

她送走小咕后进门扔掉了继父的鞋子,从表达情绪开始,宣告了自己的成长。

不知世故而纯真,知世故而放手,离别是成长的必修课

康一为什么收养小咕?善良的家教以外,更多的是出于少年的纯真。他看见小咕首先想到的是有趣,他要求爸爸妈妈留下小咕,因为可以"一起玩"。如果小咕睁眼遇见的就是成年后的康一,他还会被康一留下吗?

河童之夏细思极恐(一场为离别而生的相遇)(8)

通过宠物狗"大伯"的视角,影片将康一和大伯前主人进行对比。大伯说,他的前主人小时候跟康一同样善良,但上高中以后因为遭受校园霸凌,于是将仇恨转嫁到他身上。一回家就对他暴力相向,拳打脚踢。

康一也跟"大伯"的前主人一样经历了考验。得知小咕被要求上电视,康一忘记了小咕的处境,他高兴得跳脚:"我能上电视了!"至此,小咕在康一心中还只是他的宠物。

后来小咕在惊吓中发现了父亲的断臂,全场镁光灯被震碎。人们的尖叫和惊恐淹没了小咕微弱的呐喊。康一愣住了,不知世故的他竟愣在原地,致使大伯为保护小咕丧命。

河童之夏细思极恐(一场为离别而生的相遇)(9)

小咕走投无路爬上了京东塔,康一以旁观者的视角见证了人类对弱小生灵的迫害。他终于明白小咕不是一个宠物,他是与自己平等的生灵。

康一做出与大伯前主人截然相反的选择:他坚持本真送小咕离开,在人群中保持了自我的完整性。

拥有幸福家庭的康一是纯真的,这个少年睁大了眼睛,用毫不挑剔和天真无邪的眼光看待世界,他只注意和观察事实是什么,并无争论或者要求。

小咕的遭遇让康一对世界有了新的认知和思考,他开始"知世故"。这时候他做出的选择才真正代表了成长后的自己,而非天性使然的自己。

离别是每一次成长的必修课。送小咕走,标志着他的成长。

河童之夏细思极恐(一场为离别而生的相遇)(10)

结语

日本动画电影,总擅长以平凡动人的小细节戳人心肺。在那个夏天,从江户时代穿越到现代东京都市的河童小咕,与年少善良的康一相遇。这注定是一场会以离别结束的遇见。但结局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那个夏天,三位少年都实现了自我成长,适应环境,学会反抗,保持自我。然后各自踏上往后的人生征途。

-END

@不可思议Q小姐

河童之夏细思极恐(一场为离别而生的相遇)(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