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纣成功后,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周朝实行了与此前不同的社会制度,即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

周朝分封了几十个诸侯国(周朝天子为何把土地都分封出去)(1)

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现,则是周朝的事情。根据宗法制,“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的精神,周王朝规定:只有嫡长子才是继承王位或爵位的唯一合法者,庶子即使比嫡长子年长或更有才能,也无权继承。这就使弟统于兄,小宗统于大宗。庶子虽然不能继承王位,但他们可以得到次于王位的其他爵位。

周朝分封了几十个诸侯国(周朝天子为何把土地都分封出去)(2)

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

宗法制的目的是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也就是能最大程度的避免因王位而引发的纷争甚至战乱,稳定国家。其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度,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让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周王则是天下的第一大宗,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周朝分封了几十个诸侯国(周朝天子为何把土地都分封出去)(3)

宗法制

分封制的原则是,周天子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天子的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这种嫡长子的继承方式是绝对化的,只要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只要没夭折,即使不具备做天子的智力,也一定会坐到天子的位置上,这也是分封制的弊端之一,周朝初年表现的并不明显,但到了周朝中后期矛盾就日渐凸显。除嫡长子外,其他庶子不管多么优秀也只能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做诸侯。他们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是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在各自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其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以此类推,这样,根据宗法制和分封制,便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式等级制机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其实分封制到后来,很多有着王室血脉的人最后都成了平民和庶人。

周朝分封了几十个诸侯国(周朝天子为何把土地都分封出去)(4)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是:二者是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但因为宗法制过分强调宗族、宗法观念,人为划分远近亲疏,又束缚了人的自主发展。

周朝分封了几十个诸侯国(周朝天子为何把土地都分封出去)(5)

西周的分封制

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鲁国是姬姓封国。成王封功臣周公的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上建立鲁国,都曲阜。赐许多文物典籍及主管官员,使鲁国成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重要据点。齐国是姜姓封国,为周初重臣姜太公之后所立。周公平定武庚之乱,姜太公被封回营丘(山东淄博东北)战有蒲箍旧地。齐始立于此。燕国,姬姓封国,又称北燕,区别始姓的南燕(河南延津东北)。召公奭被封于燕。成为第一代燕侯。卫国,姬姓封国。周公封其弟康叔于此,以控制东方。宋国,子姓封国。周公平定武庚之乱后,立顺从周王朝的纣王兄薇子启建立宋国,都商丘。统治原商都附近的遗民。宋保留商的文化传统最多,被看作古代礼制的典范。晋国,姬姓封国。西周初,成王封其弟虞于唐(今山西翼城西),后来唐地改称晋。曾迁都曲沃(今山西闻喜),绛(山西翼城) 新田(山西侯马)。

周朝分封了几十个诸侯国(周朝天子为何把土地都分封出去)(6)

分封制的目的必然是为了保证周王室的强大,对各诸侯国有效控制。在分封制实行之初,确实起到了应有的效果。通过分封制,周天子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国林立的状态。使周成为一个延续几百年的强国。通过分封,还让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也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周朝分封了几十个诸侯国(周朝天子为何把土地都分封出去)(7)

但因为分封制本身存在的固有的弊端无法解决,所以到了西周后期,反而加剧了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不忠,形成了强大的地方武装割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