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唐伯虎玩转“花月”:愁杀寻花问月人
文/陶冶
(关岭在贵州的西南部,那里有苗族,苗族风情也很浓郁。)
【作者简介】陶冶, 2013年开始学习写作,文字先后刊于《自强文苑》《大理文化》阅读悦读》等杂志与网络平台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红崖天书)
近年有学者林国恩将红崖天书破译为:明初逊国建文皇帝所颁的一道讨伐燕王朱棣篡位的“伐燕诏檄”。全文直译为:燕反之心,迫朕逊国。叛逆残忍,金川门破。杀戮尸横,罄竹难书,大明日月无光,成囚杀之地。须降伏燕魔,作阶下囚。丙戌(年)甲天下之凤皇(御制)。并以此著书立说。
说到明初逊国建文皇帝,让我想起多年前游明十三陵时那位女导游,在旅游大巴接近十三陵景区时她热情地介绍,“明朝有十五个皇帝,南京有座明孝陵是太祖皇帝朱元璋的陵墓,玉泉山景泰陵葬了代宗朱祁钰,这十三陵葬的就是另外那十三个皇帝……”“?”疑问中下了旅游车我便悄声与女导游说,“明朝有十六个皇帝啊。”女导游有些尴尬,随后便自我解嘲地“这不都是媳妇多闹的嘛。”我哑言,微笑着独自走开。但我却在想,为什么建文帝朱允炆会被女导游遗漏?他毕竟是执政了四年多的正统皇帝,也许是因皇家没有他的陵墓便被导游忽略了吧。
(红崖天书)
是啊,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就是胜王者寇。当1402年金川门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名率军入城,杀声四起,刀光血影,皇宫大火,嫔妃葬身火海,皇帝下落不明……。
建文皇帝朱允炆哪去了呢? 有几个版本,一说死于宫中大火;一说扮成和尚逃亡,有说逃往云贵,也有说逃往别地,反正是埋骨他乡。还有一说,二十三年后夺取朱允炆皇位的四叔朱棣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继父位后,接隐身于深山古刹的朱允炆归宫颐养天年,这是清剧作家李玉的昆曲《千钟禄》中描述的完美结局。
(红崖天书)
建文帝死于宫中大火对篡位者是最有利的说法,于是四叔朱棣便堂而皇之登上大宝坐拥天下。而朱棣又何曾放弃过对朱允炆的寻找追剿,这倒像是在证实建文帝没有死于火海,时刻都在威胁着朱棣非正统继承来的皇位。
《千钟禄》曲中朱允炆逃亡路上那段著名的唱词,脍炙人口,写尽了失去王位的帝王落寞、无助与人生的苍凉、痛绝:“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叠叠高山、滚滚长江。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诉不尽苦雨凄风带怨长。雄城壮,看江山无恙,谁识一瓢一笠到襄阳。”表面上朱允炆如入佛门豁达解脱,其实心中彻骨的凄楚寥落,悲伤无奈。逃亡中的凄风苦雨,山重水复,程途却是渺渺茫茫,皇位易主而江山依旧,如此落魄谁又认得出他是建文皇帝?这段唱词荡气回肠犹如悲怆中的呐喊,人们无不为李玉如走入建文帝心灵的描述而赞叹。
(关岭岗乌上甲古榕树群)
历史上的皇帝轮换总是在朝代更迭中江山易主,而明朝的靖难之变是杀戮里大明江山依旧,只是换了皇帝,又是一场煮豆燃豆萁的同根相煎。皇位之争,兵戈马嘶,战乱中有多少生灵涂炭。一朝天子一朝臣,又有多少人头落地,建文朝大臣,一位硬骨头的知识分子、大思想家、教育家方孝孺被诛十族,亲属门生共计873人全部问斩,这是怎样的一种血腥?权利的巅峰下要铺垫多少惨死的冤魂?
倘若学者林国恩对红崖天书的破译得到考古界共识,就是说建文帝曾空怀了一世的复辟壮志,在苍凉、悲愤、希望与绝望中烟消云散,一句无奈痛绝人生!
我想起了唐后主李煜《虞美人》的绝唱,“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通向关索岭的千年古道——五尺道)
推荐:
阮籍:我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本草》植物志之玉兰:玉兰花开试羽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欢迎访问头条号《悦读圈》
投稿邮箱:
499020910@qq.com
125926681@qq.com
顾问:朱鹰、邹开歧
编辑:洪与、姚小红、邹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