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前,中国还在为电影要不要分级的问题讨论不休的时候,美国好莱坞建立起分级制度的杰克·瓦伦蒂却因中风并发症去世,终年85岁从1968年美国电影分级制度的建立到现在已经半个多世纪了,瓦伦蒂也以创建分级制度而成为了电影行业中最伟大的领袖之一自从《亡命天涯》以后,中国每年院线中都要引入大量的美国影片,所以,美国电影分级制度不但是中国电影行业的一个借鉴,更是中国影迷的观影指南,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美国电影怎么分级?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美国电影怎么分级(美国人以什么为依据)

美国电影怎么分级

数年前,中国还在为电影要不要分级的问题讨论不休的时候,美国好莱坞建立起分级制度的杰克·瓦伦蒂却因中风并发症去世,终年85岁。从1968年美国电影分级制度的建立到现在已经半个多世纪了,瓦伦蒂也以创建分级制度而成为了电影行业中最伟大的领袖之一。自从《亡命天涯》以后,中国每年院线中都要引入大量的美国影片,所以,美国电影分级制度不但是中国电影行业的一个借鉴,更是中国影迷的观影指南。

曾几何时,香港的三级片几乎成为了许多内地影迷心目中的年代烙印,有关叶玉卿,李丽珍,徐若暄以及舒琪等艳星的写真都被压缩在盗版光盘中被人们珍藏了起来。其实客观地说,香港的三级片并没有多少可以列入影史的佳作,但这种三级片的概念却深入我们的心中,这也许是内地影迷对电影分级的最初印象。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影片令内陆影迷们知道了在革命英雄片以及家庭批判片之外的一种电影。

电影是一个产业,可以分为多种类型片,其中许多类型的表现手段不免要涉及到若干正常人的道德似乎无法接受的内容,例如色情与暴力等等。而我们记忆中的香港三级片主要指的便是有色情与暴力内容的影片,除了上述艳星主演的那些影片以外,象《人肉叉烧包》这样的电影显然是三级片中的暴力内容代表之作。但如果把三级片等同于色情+暴力影片,这显然是对三级片的一种误解。因为三级片在香港的定义是只准18岁(含)以上年龄的人观看,即又可称作成人片。

这个解释显然是非常含糊的,于是,我们大体可以从最早建立分级制度的美国来说一说到底什么是“三级片”,所谓的适合与不适合又是什么意思,相对于一个完整的电影行业来说,美国的电影分级制度还是最具有参考价值的,也籍此文纪念电影分级制度的创立人杰克·瓦伦蒂。

1968年,杰克·瓦伦蒂任美国电影协会主席的时候建立了电影分级制度,随着不断改善,由最先的四个等级演变为了现代的五个等级,即G级,PG级,PG-13级,R级和NC-17级。其中G级被称作大众级,是所有年龄段的观众均可以观看的,影片中没有裸体、性爱场面,吸毒和暴力场面也非常少。对话也是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接触到的。这个级别对于中国观众并不陌生,例如很有名的《101条斑点狗》以及1995年引进的大片《狮子王》等等。

G级影片由于要适合所有观众的观看,所以这样的影片在美国这个崇尚自由的国家并不是很多的,大多数此类影片都是为了照顾小孩子的成长,例如一些动画长片之类的。而中国市场上引入的美国大片则以PG级和PG-13级为主。所谓的PG级,就是指普通辅导级,一些内容可能不适合儿童观看,有些镜头可能会对观众产生不适感,建议要在父母的陪伴下观看。这个级别的电影基本没有性爱、吸毒和裸体场面,即使有时间也很短,此外,恐怖和暴力场面不会超出适度的范围。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也是一些带有明显儿童标签的影片,例如1999年引进的《精灵鼠小弟》,2001年引进的《猫狗大战》,当然还有著名的《哈利波特》系列。

PG-13级是中国观众在院线中最常看到的美国影片,这种影片被称作特别辅导级,13岁以下的儿童要在有父母陪同下才可以观看的,因为有些内容对儿童很不适宜。这个级别的电影没有粗野的持续暴力镜头,一般也没有裸体镜头,但有时会有吸毒镜头和脏话。中国第一部的引进大片《亡命天涯》以及《指环王》系列等都是属于这个级别。这类影片由于故事好看而且常规,所以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巨大欢迎,因此一般也会赢得相当不错的票房。

R级被称作限制级,17岁以下必须由父母或者监护陪伴才能观看。该级别的影片包含着成人内容,里面有较多的性爱、暴力、吸毒等场面,包括脏话。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个级别的影片就很少能够在院线上观看了。但经过国内的删剪,我们一般也能够看到不是那么原汁原味的美国R级影片,比如《黑客帝国》系列,还有刚刚引进的《通天塔》等。但对于真正的电影发烧友来说,与其在院线看这种经过删剪的影片,真不如回到家中看碟片来得过瘾。

NC-17级别的美国影片与中国的院线观众根本无缘。因为这个级别又被称作成人影片(不同于色情片),类似于香港的三级片,未成年人是坚决被禁止观看的。影片中有清楚的性爱场面,大量的吸毒或暴力镜头以及脏话等。很有名的影片例如《本能》,《加州杀手》,《大开眼戒》等。这类影片往往由于其表现手法过于极端或者残酷真实,所以即便在美国也往往是倍受争议的。

其实,美国这种分级制度的主要依据是由于电影本身特点所决定的,即电影是依靠影像及语言而实现的一种商品,它的所有表现手段都是离不开镜头与对白的,所以对镜头与语言的分级是极适合美国这种产业化的电影生产方式。所以在美国,一部影片往往为了达到某个级别而剪辑出了多种版本,这样既保持了影片的故事内容也有利于发行,因为每个级别的影片所获得的发行待遇是有所不同的,越大众的影片所受到的待遇当然也是最好的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经常会发现诸如导演剪辑版或未分级版的出现,其实这些版本也是适用美国电影分级制度的。

但仅仅把视听语言作为分级制度的依据显然是对电影这门艺术过于产业化的解释了。在许多国家中,除了视听语言以外,电影分级制度的制订中还掺杂了许多人文的条规,这些条例不但将电影从形式中解脱了出来,而且付与电影真正的艺术生命力。例如伊朗电影的分级制度,与电影内容无关,A,B,C的级数是按照电影质量划分的。A级电影可以在官方的电视台上发布广告,在最好的院线最佳时间上映。C级则被禁止在电视上播广告,也只有较差的,少量有限的影院在非高峰时间播放。例如影片《小鞋子》在伊朗就属于A级影片。

从形式上看,性,暴力以及粗口等都是电影分集的依据,但事实上这些东西与电影本身质量并没有太大关系。1969年的美国电影《午夜牛郎》由于涉及了过多的同性恋及性爱场面被订为X级影片,即后来的NC-17级,但是此片却获得了42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以及最佳改编剧本奖。其实此片中所谓的性爱场面并没有过分暴露之处,之所以被订为X级是由于当时的美国社会对同性恋是持有相当的排斥心理的。而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以及影片质量的成功,此片终于于1971年在改变后的评级制度中被评为R级影片。

如果说性与暴力是电影分集的视听依据的话,那么电影分级的理念依据则就是孩子。因为按照世界道德的标准,孩子无疑是要远离性与暴力的。于是在以孩子的名义下,我们就不难理解分级中13与17所代表的含义,在许多国家中18这个数字也会出现在电影分级中。其实在中国,曾有一段时间出现了最直白的分级方式,即“少儿不宜”影片的出现。但由于管理上的问题,“少儿不宜”这种最简单的分级方式反而成为了一种炒作的手段,于是,把电影分为“少儿不宜”与普通大众级在中国是毫无意义的,没有起到任何的指导作用。

现在许多中国电影人都在倡导着所谓的分级制度,但毫不客气的说,在他们看来,分级的实质是电影人自由创作的象征,可以拍摄一些敏感话题,扩展创作思维,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把电影分级制度最根本的功能,即指导观众观影的功能给忘了,那么所谓的分级制度最终还将沦落到炒作的手段。这不但是中国电影人在自掘坟墓,而且也是对这种制度的产业性的一种玷污。所以,在中国分级制度产生的基础恐怕还是要电影产业化的完善,我想,杰克·瓦伦蒂能够提出电影分级制度也绝不是一时心血来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