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杨万里的“舟过安仁”,让千年趣童穿越时空

——宋朝诗人杨万里与安仁(余江)之三

文 | 洪巧俊

诗人杨万里在1192年乘舟路过安仁县(余江〉时,看到两个孩童以伞当帆来使船前进。

诗人被孩童的稚气和可爱行为感染,从而创作了《舟过安仁》。

那是前年春的一天,我站在锦江的古墙上遥望,前面是信江,远处是俊秀群峰,心旷神驰,似乎穿越千年,看到当年宋时的繁荣,看到了信江百舸争流,商贸如云的繁荣景象。

杨万里描写夏天的西湖风光(探寻杨万里的舟过安仁)(1)

身后是那一条条见证昔日繁华的古街,当我漫步在这些古街中,自然感觉到那昔日的荣光与鼎盛,这里有孔庙槐荫,柳祠桧色,果老丹池,山后书声,黎浦商帆等安仁八景,是文人墨客漫游赋诗,寻觅仙境的好去处。

这里文风四起,书院多多,玉真、锦江、见山、龙门、龙溪……这些书院都是历代颇有影响力的书院,明大学士桂萼创办的“见山书院”,曾获嘉靖皇帝题写“清气”和“理义充足”匣额悬挂中堂;“玉真书院”、“锦江书院”的名气曾在江西与南宋四大书院齐名;清乾隆年间修建的“龙溪书院”至今保存完好。

当我从古城墙下来,要去看古衙门,穿过那小巷,看到了这样一扇沉睡而又生机盎然的大门:大门上是带有时代特色而又锈迹斑斑的门环与那爬满木门的绿藤,它难道不是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时代的衰落与生命的期待,古建筑与文人在这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杨万里描写夏天的西湖风光(探寻杨万里的舟过安仁)(2)

我似乎看到那一对趣童从这扇门中走出,他们一个扛着竹篙,一个拿着一把伞,向信江边走去。杨万里是不是也走过这条小巷,在那有名的小吃一条街吃过一盘安仁炒粉?

杨万里就是南宋的诗人,他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家。其诗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时称“诚斋体”。

虽然他名噪一时,却倾情安仁,要知道仅安仁县城锦江在南宋就出了36名进士,这样一个重文之地又怎能不让诗人杨万里不倾情,不诗兴大发?

我来到信江河畔,在寻找当年杨万里看到两趣童扬“伞”而航的地方,我从那古渡桥上,看到那一条条绣迹斑斑的铁链,顺着渡桥来到对边的村庄。

沿着信江向上游而走,走到了白塔河与信江的交汇处,那里河面宽阔,水流平稳,是不是当年两孩童玩小船,而引发杨万里吟诗的地方?

杨万里描写夏天的西湖风光(探寻杨万里的舟过安仁)(3)

我想,家乡余江是不是要探寻这个地方,然后用一块巨大的天然石头,在石头刻上“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首诗,记载着什么时候杨万里来到安仁,看到此景此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再在附近建一个“余江诗园”,把历代名人杨万里、柳宗元、文天祥、刘基、赵孟頫、桂萼、吴迈、毛泽东等人的诗,也刻在一个个大石头上,成为一个诗意浓浓的旅游胜地,爱国爱乡的教育基地,岂不妙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