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痛和死亡作为生命中的常态,往往容易成为人们创作文学作品的主题。余华的代表作《活着》是二十世纪小说中的经典作品,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值得回味与品读。

读作品《活着》,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看到人物对生死的选择。主人公福贵对生命始终采取一种超然的态度,是活着的信仰成就了他坚韧的性格,使他在苦痛生命的面前,能够坚韧、勇敢的活着。

余华的经典活着 品读余华的代表作活着(1)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先锋文学以其独特的实验性话语形式和文体结构在中国文坛崭露头角,西方作家对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影响——以余华为例,余华前期的小说非常明显地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作家的影响,这种尝试在1991年年末的长篇小说《细雨中的呼喊》中已经显露。次年,转型后的现实主义创作更为完善,但也仍然带有先锋文学的余温。比如《活着》,虽然小说在描写底层生活时,仍然保持冷静的笔触,但更为明显的是加入了悲天悯人的因素。《活着》这一作品,让余华由早期较为稚嫩的“形式实验”抵达了对先锋性的自我超越, 挖掘着更为深刻的“先锋”内涵。余华将他受到西方影响的“非理性世界本质”与中国“看似传统的故事情节”成功融为一体。

余华的经典活着 品读余华的代表作活着(2)

余华的经典活着 品读余华的代表作活着(3)

人物与时代的关系

从人物的个体的线索出发,小说以主人公福贵的一生,串联起中国近代的历史大变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人民公社运动,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福贵经历了这么多的变革,足以说明他的一生是中国二十世纪一部浓缩的历史。动荡的政局、经济体制的改变、个人的传统观念共同造成了时代的悲剧。但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下,悲惨的一生却成了福贵人性复苏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在福贵的讲述中,他总是把一切都归于“命”。福贵对于“命运”从一开始的顺从、接受到后来的抗争,再到最后的承受上的态度转变,体现了福贵虽对活着倍感艰难,但却对生命的充满依恋和努力想要生存下去的愿望,该人物身上那种乐观坚毅、宁静深邃的生命力在书中得到充分体现。

年轻时,身为地主少爷的福贵嗜赌如命,最终赌光家业,沦为佃户。父亲被他活活气死。然而,他明白,他还有孩子,母亲需要抚养。即使后来家珍被父亲接走,福贵也没有选择自暴自弃,而是从以前养尊处优的福贵,到此时也不得不学着种地,来养活一家老小。福贵本以为一家的生活能够越来越好,但没有想到,母亲生了重病,福贵为了生病的母亲前去城里求医,没想到在半路上就被国民党的部队抓了壮丁。刚开始一直想逃跑的福贵,看到身边的人一个一个地死去,福贵也接受了自己的命运,放弃了逃跑,只想活着回到家乡,看看家珍和自己的母亲,在经历艰难困苦回到家后, 自己的母亲已经离开人世, 可爱的女儿变成了一个聋哑人, 即便是如此恶劣的变故, 福贵毅然选择忍耐, 心理期许是全家人好好活着。但是, 好运并没有眷顾福贵, 灾难却一次次地降临。终于回到家乡的福贵,想着生活会慢慢地变好,但没想到生活还是和他开起了玩笑。他的小儿子有庆因为给县长女儿抽血过多而死去,他拼了命地要抗争,想要杀了伤害自己儿子的仇人。可是当他看到县长是之前一起被抓壮丁的春生的时候,他放弃了抗争,转而接受了命运,或者更为准确地说,是他承受了命运。

余华的经典活着 品读余华的代表作活着(4)

余华的经典活着 品读余华的代表作活着(5)

人物与国家的关系

从宏观的视野出发,我们可以发现,福贵的命运也随着国家的命运起起伏伏。书中情节与历史背景结合紧密。从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以及后来的“文革”……福贵的苦难历程并不是特例,他代表的是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可是,小人物在历史大潮中的个人挣扎,往往显得微不足道。作者以福贵之口,用略显粗鄙却又轻描淡写的叙述性文字描写了在那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底层人民所要经受的诸多苦难。作品中所描写的故事背景也是很具有代表性。比如土地改革的时候,福贵感到庆幸,庆幸自己在土地改革之前失去了土地,败光了家,不再是地主身份。还有描写解放战争的时候,福贵走到大街上莫名其妙地就被国民党的人给抓走充军,然后就被送到了枪林弹雨、满地死尸的战场,当兵的军人因为饥饿无心打仗,互相争夺,只为抢夺一口吃的。为官的连长,当知道仗打输了,不去安慰战士,说明情况,反而是第一个逃跑。直到国民党兵败,福贵投降遇到了共产党人,才安然回到家中。这些描写中能看出国民党政府的荒谬、腐败,也彰显出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作者用最朴实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真谛,活着充满挑战、悲喜交加,却也不会有真正的绝望;活着就有希望,就需要乐观顽强的精神和面对生死的勇气。

人物与生活的关系

在余华小说《活着》中, 苦难是贯穿整个故事的主线。《活着》中福贵的一生承受着巨大的苦难,父亲粪缸上掉落摔死、母亲重病身亡、妻子生病而死、儿子献血过多而死、孙子吃豆被噎死等等,但活着是支撑主人公福贵毕生的信念。福贵的一生映射了当时荒诞的社会,人的性命就好像草芥,很轻易就可以连根拔起,但活着的意义却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余华作品《活着》的生活意识, 有力告诉了我们活着是生命的体验, 活着是乐观的态度, 活着是坚韧的品质, 活着是人生价值的最好诠释。

余华的经典活着 品读余华的代表作活着(6)

余华的经典活着 品读余华的代表作活着(7)

由阅读《活着》思索当下的生命意义

人为什么而活?这个问题虽一直在世界历史长河中,不停被人们叩问、追寻,但却始终难以寻找到那个唯一的真理。新生代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日本的侵华战争,没有经历过遍及全中国的解放战争,也没有经历过食物短缺,生存成最大问题的自然灾害。人们都说现在的年轻人生存在了最好的时代,便捷的交通,和平的环境,充足的粮食,健全的法律,发达的科技,社会尊重人权,重视人才。人们本以为生活在当下的青年会非常享受生活,懂得生命的不易,但事实恰巧相反,近年来年轻人自杀率逐年上升,因为一点小事想不开便想着自杀。面对生活的压力,不去想着解决,便选择堕落,靠着吸食毒品,残喘于世。现代部分的年轻人积极脆弱,缺乏活着的勇气和忍受生活赋予我们的责任。

《活着》这部经典小说也许并没有直接告诉你活着的意义。但它告诉了我们如何在困境中求生的理念,以及如何去承受生命带给我们的一切,生老病死、喜悦、痛苦等等,就像诺贝尔先生曾说过的,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因此,无论生活给予我们什么,我们都应该阳光地活着,勇敢地活下去,也许这就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活着的意义吧。

读完《活着》这部作品,我想到很多,我想给当代年轻人一些建议,天地生人,人为万物之灵。神明的大自然,着重的该是人,不是物;不仅要关注人类创造的文明,还要关注创造人类文明的人的精神世界。每个人都要懂得修炼自己,自身完善。无论身处于哪个时代,人都要学会对比生活的变迁从而揣摩出应对困难的方法,这样才能知晓适应生活;心态不同,人生的境遇便会天差地别,唯有用心去感受生活、去感悟生活、去热爱生活,修炼出一颗淡泊宁静的心,人生才会风清月明。

生命的脆弱,需要人们去敬畏生命。人活着需要勇气,好好活着需要智慧,请接纳自己的不足,迎接生命带给我们的磨难和责任,努力实现即使“生命以痛吻我,我却也要报之以歌”的从容与豁达。

文/覃天然(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