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是中国第一所西制大学,即今苏州大学,由美国基督教监理会于1900年创办,苏州的博习书院、宫项书院和上海中西书院是东吴大学前身。东吴大学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是中国现存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的学校,并可授予博士学位,也是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首任校长为孙乐文(美籍)。1927年杨永清当选为首任中国籍校长。
创办初期
东吴大学校门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清廷不敌英法俄日等国侵略,被迫签下数纸不平等条约。战事连连溃败使政府及百姓丧失了信心,社会呼吁改革及学习列强之长的声浪日增。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美国基督教会来到中国兴办教育事业。卫理公会(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South)是美国基督教重要公会之一,1846年成立,本部设于田纳西州。1879年起该会先后在苏州创办博习书院(Buffington Institute)、宫巷书院(Kung Hang School) ,在上海创办中西书院(Anglo-Chinese College)。20世纪20年代以前,东吴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涉及化学、生物学及文科专业,是中国现存高校中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的学校。1926年,东吴法科开始开设一年期的研究院课程,遂使东吴大学成为国内首个开设法学研究生教育的大学。[1]
东吴大学是先有英文校训,后才有中文校训。英文校训“Unto a full –grown Man”出自新约圣经以弗所书第四章第十三节,之所以以圣经中的话语为校训,实与学校由传教士创置有关。1929年学校校政部会议通过第60议案,接受当时首任华人校长杨永清提议,以“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中文校训,原文出自1923年元月国父孙中山先生墨宝。
合并三书院
东吴大学的前身
以宫巷书院为基础,在苏州天赐庄博习书院旧址,扩建为大学。1900年12月制定校董会章程,推林乐知(Young J. Allen)先生(万国公报创办人)为董事长、孙乐文先生(David L. Anderson)为校长。二十世纪初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东吴大学正式诞生。东吴大学创办之初,除了有来自美国的教授还聘请了中国教师教授中国文化。董事长林乐知、校长孙乐文为了招揽人才,给教授们准备了“教习房”(教授住宅),这也可谓东吴大学首创。[2]东吴大学创办初期之二十六年,历经三位美籍校长孙乐文(David L. Anderson)、葛赉恩(John W. Cline)及文乃史(W. B. Nance)。这个时期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捐款及学费。校园内的教学大楼林堂、孙堂及葛堂及教职学生宿舍等设施陆续兴建完成,校园规模日趋完整。学科发展包括文、理、医学、神学及法科(在上海昆山路),另有四所附中、二十所附小、惠寒小学、吴语学校等组成完整的东吴教育体系。各学科除在学术研究上表现突出,更为社会培养无数专业人才。学校以“Unto a Full-grown Man”为校训强调学生人格的陶冶。
1915年,以东吴大学为本,于上海创设“东吴大学法学院”。学院教学突出"英美法"内容,专以讲授“比较法”为主,其科学的培养目标和鲜明的教学特色,使东吴大学的法学教育在当时饮誉海内外,时有“南东吴、北朝阳”之称。培养了一大批现当代著名的法学专家,如鄂森、王宠惠、吴经熊、倪征燠、李浩培、潘汉典、杨铁(木梁)等,被人们誉为“华南第一流的而且是最著名的法学院。”
五四运动后
校旗
五四运动期间,东吴学生筹组学生会,一般的学生社团则以学术研究、辩论及体育活动为主。东吴大学早期在三位校长的努力下,为日后校务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五四运动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为顺应中国社会的潮流,东吴大学逐步进行中国化的过程。1926年首先废除宗教必修课程,礼拜仪式亦改为学生自由参加。继而改组校董会,三分之二的成员改由中国人担任。1927年杨永清先生当选首任中国籍校长,定“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中文校训。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核准东吴大学在国民政府注册立案。
校歌
此后十年各项校务发展成果丰硕令人瞩目。1930年时学校共有文、理及法三学院,十二个学系。在教学方面积极筹款推动学术研究、加强师资阵容提升教学品质、推动师生以其专业服务社会。校园内主要建筑设施均在此阶段建成或动工。1930年学生人数达755,为全国基督教大学之冠。1937年爆发抗日战争,此后八年,东吴大学的苏州、上海两校区受战事影响,辗转迁徙各地。其间随战况发展演变,两校区或各自迁校或与他校联合办学,虽烽火连天但教学活动未曾稍息。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东吴大学师生纷纷自各地返回上海及苏州校园,展开复校的艰巨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的东吴大学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有13所基督教教会大学,分别是燕京大学(Yenching University)、齐鲁大学(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cheeloo University)、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圣约翰大学(St. John's University)、之江大学(Hangchou Christian College)、华西协和大学(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华中大学(Huachung University)、金陵大学(University of Nanking)、福建协和大学(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华南女子文理学院(Hwa Nan College)、金陵女子文理学院(Ginling College)、沪江大学(University of Shanghai)、岭南大学(Lingnan University)等。数量虽然不多但起点很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因为它在体制、机构、计划、课程、方法乃至规章制度等诸多方面,更为直接地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从而在教育界和社会上产生颇为深刻的影响。由此可见,教会大学史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教会大学为中国高等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参考资料
1. 东吴大学的研究生教育 [引用日期2018-07-06]
2. 黄摩西与章太炎在东吴大学 [引用日期2018-11-12]
本文章由头条百科用户奔跑在狂野的旺、wyq2665、一个小桃子a参与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