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路上肩并肩家校共育(文教昌盛育英才)(1)

先勤楼原为客家传统民居,其名蕴含崇先勤奋之意。

教育路上肩并肩家校共育(文教昌盛育英才)(2)

正值暑假期间,不少游客到此参观游览。

教育路上肩并肩家校共育(文教昌盛育英才)(3)

梅州大学校长馆设24个展室、一个展厅,陈列着228位梅州籍大学校长的生平事迹和卓越成就。

教育路上肩并肩家校共育(文教昌盛育英才)(4)

馆内随处可见“勤学”字样。

教育路上肩并肩家校共育(文教昌盛育英才)(5)

展馆免费对外开放,游客可到此感受客家文化的浸染。

“夫大学者,知识之薮渊,学术之殿堂,执其牛耳者,校长也。”走进位于梅州市中心的中国客家博物馆内,一座砖木结构二进二层两横四院式的客家传统民居引人注目。只见“先勤楼”三字正刻于门楣之上,如今,这座建筑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梅州大学校长馆。

“讲解员阿姨,这是谁?”正值暑假,许多小朋友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博物馆参观游览,置身于这座客家文化殿堂中,天真稚嫩的脸庞抛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他是黄慕罗,我们梅州的嘉应大学就是由他创办的。”讲解员耐心地解答道。

梅州自古崇文重教,自宋明时期已是“四斋弦诵之声,不绝里巷”;清朝时,学宫、书院、私塾、社学、义学等各类学校更是遍及城乡,有“十室之邑,必有一校”之说。崇文重教的好氛围、深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教育理念,使得这块人杰地灵的沃土上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辛亥革命以来,梅州孕育了大学校长逾340名。

人杰地灵

耕读传家崇文重教 涌现340多名大学校长

“巍巍黉宫,薪火传承。”漫步嘉应学院内,百年风雨洗礼下的痕迹,沧桑而又厚重,仿佛向人缓缓诉说百年来嘉园人矢志不渝的育人故事。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在几代人的拼搏和坚守中,数十万名莘莘学子从这里走出。

1905年,清政府宣布正式废除科举后,新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24年夏天,梅县文化名流黄慕罗、廖道传、汲平如等人应原潮梅镇守使刘志陆之邀,聚会清凉山,商量在天字岃成立嘉应大学的筹办事项。同年,粤东地区第一所高等学府——嘉应大学成立,黄慕罗出任第一任校长。

对于黄慕罗极力推动嘉应大学创办之举,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肖文评认为,这一决定是长远之见。梅州在历史上就是人文秀区,教育发达。到了近代,在黄遵宪、丘逢甲等人的大力推动下,梅州的教育迅速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中小学教育普及率进一步提高,蓬勃发展。

新事物的出现总会遇到阻力。黄慕罗的办学路上遭到了不少的攻击:由于涉及外国友人的资助,有人造谣其盗卖国土;为进一步改善嘉应大学的办学环境,黄慕罗四处奔波,忙得不可开交,被肺病折磨的身躯虚弱不堪,积劳成疾,终因脑溢血突发病逝。

勇立潮头、敢为人先,这只是梅州人克服艰苦条件,努力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为何一个山区城市排除万难也要办教育?肖文评认为,这与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传统、千年迁徙历史、华侨热心办学及客家人骨子里的拼搏精神有关。

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而来,长久以来延续着“耕读传家”的传统。“教育普及,在中国为最”,《国际百科全书》曾经这样评价客家人的教育。对于身居山区,历史上居无定所多次迁徙的客家人来说,读书是最公平的出路。

梅州自宋代以来,郎朗书声遍传于闾巷,教化流布于旷野。“铁汉”刘元城创建“元院书院”开创了梅州文化教育先河;宋湘诗书双绝,被誉为“岭南第一才子”;明清时期科举人数创全国之最,留下了“九子七成才”“一腹三翰林”“父子同进士”等传奇故事,涌现了黄遵宪等一大批杰出代表。黄遵宪晚年回归家乡,热心教育事业,积极兴办新学堂,为百姓所传颂。

“华侨断家唔断屋,学堂断屋唔断村。”梅州人四海为家,他们在海外打拼,事业有成后便回报桑梓、捐资办学。在创办南华学院、嘉应大学的过程中,钟鲁斋与黄慕罗等校长多次外出募捐,得到了海外客属华侨与热心人士的鼎力支持;台湾逢甲大学校长廖英鸣为募捐助教,亲赴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拜访当地华侨校友,募得资金4亿多新台币,用于资助文教学术活动。

后来成长为一代艺术、教育泰斗的梅州人,其求学过程中也多多少少得到过海外华侨的支持。同济大学原校长薛尚实、北京协和医学院原副校长邓家栋等,都曾经得到印尼等地华侨的热心资助。此类事例不胜枚举。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近百年来,梅州走出了世界上最年轻的艺术院校校长林风眠,被称为“同济之魂”的同济校长李国豪,薛尚实、吕志先这样的革命家校长,吴康、罗香林这样的治学大家,更有梅州本土嘉应大学的创办人,还有当下活跃在一线的诸多高校掌门人……据统计,梅州孕育了大学校长逾340名。大批教育界人才的涌现,为“文化之乡”梅州作了有力注解,他们以实际行动,在宣传客家、推介梅州上形成放大和叠加效应。

玉汝于成

不畏艰难越挫越勇 靠知识改变命运

驱车来到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阁公岭村,四周群山环绕,一座与周围民居略为不同的清代四合院式附筑一横屋客家传统民居出现在眼前。屋前是半月形池塘,屋后“枕”着连绵的山头。建筑名为“敦裕居”,为林风眠的故居,也是他出生成长的地方。

6岁时,林风眠在画师父亲的要求下开始学习作画,父亲教他临摹《芥子园画谱》,让他接受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启蒙教育。

1919年,林风眠在梅州中学的同窗好友林文铮告诉他留法勤工俭学的消息。当年12月,他登上了远赴法国的邮轮,开始了长达六年的游学经历,并从此再未回过家乡。

林风眠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也是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先驱,曾出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立艺术学院(即杭州艺专,现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培养了吴冠中、李可染、赵无极、董希文、席德进、苏天赐等足以撑起现代中国美术半壁江山的学生。

“我独无才作画师,灯残墨尽夜眠迟。青山雾里花迷径,秋树红染水一池。犹忆青丝魂已断,谁知白发梦难期。山村溪水应如旧,片片浮云处处诗。”晚年,林风眠曾写过一首诗《自嘲》,诗的最后他回忆起家乡,他说那里是浮云遍布、如诗如画的美丽地方,表达了对家乡深深的惦念之情。

“通读梅州籍大学校长的传记,你会发现,他们早期的求学之路大多比较艰苦、坎坷。”肖文评认为,地少人多,资源相对匮乏的梅州山区,要改变命运、改善生活,便要走出大山,接受教育,刻苦学习。

正是怀揣着这样的信念,一代代客家读书人迈过道道关卡,走过片片荆棘,不畏艰难攀登知识高峰。

北京协和医学院原副校长邓家栋于1906年出生在蕉岭县新铺镇矮车村。祖父在印尼去世后,祖母不得已变卖全部陪嫁首饰,租用铺面开设茶烟店以补贴家用,家境仅堪温饱。

1919年,邓家栋在新铺公学以全校第一名毕业,因家中难以维持他中学读书的费用,家人希望他到店中工作。小学校长曾清吾知悉后亲自登门,极力劝说其继续学业。

对邓家栋早年的求学情形,其次子邓濂献回忆:“父亲有时一顿饭只花几个铜钱买一个肉丸子和一碗汤,为此他患有营养不良症,长期有足踝部溃疡,有段时间还患上夜盲症。”

1928年,邓家栋就读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实行淘汰制的方法,许多学生因成绩、身体等原因而被淘汰。”协和医学院党委宣传部原部长、现任校史研究室主任刘静说,即使这么严格,邓家栋在协和读书的这五年,年年考取第一,获免学费奖。

“为了能够接受教育,家境贫寒的山区人民想尽一切办法,或勤工俭学,或只身远赴他乡求学。客家人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便在这里体现了出来,这也为他们取得后来的成就打下了基础。”肖文评说。

心怀家国

薪火传扬客家精神 集智集力建设家乡

“我在上海60年,可是比不上我在家乡的16年深情,我觉得自己取得的成绩都是属于客家人的。”世界十大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之一、同济大学原校长李国豪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虽早年离开梅州,但李国豪一直心系家乡。李国豪的侄子李勇曾说,在1982年,伯父第一次回到家乡,看望了在家乡的亲人,多年未归家的他,回来后最想吃的菜居然是:白粥、炒菜脯、榄豉、味酵粄。“他说想尝尝家乡的味道。”李勇说。

也是在这一年,李国豪得知梅州要建设东山大桥。他到工地视察,了解工程情况后,对桥梁结构的设计方案提出了修改建议。

之后,东山大桥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刘叨东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前往同济大学,请该校技术人员对原桥上部结构及桥面设计进行修改。设计图修改后,上部结构及桥面造价由369万元减少为230万元左右,节省了一大笔建设资金。

为加强梅州和海内外乡亲的联系,李国豪牵头在上海成立了“上海梅州知识分子联谊会”,也即是现在的上海客家联谊会。“李校长对家乡的事很上心,对家乡的人很热情,特别关心爱护在上海读书的学子。”上海客家联谊会会长丘峰介绍,联谊会常组织梅州学子座谈,李国豪无论多忙每次必到,还与他们同桌共餐。在其倡导下,还成立了客属子弟奖学金基金会,激励青年学生奋发上进。

丘峰回忆:“李校长和我在一起时,经常讲‘阿姆话’,他说这样感觉很亲切。”

1996年,梅州兴建剑英纪念大桥,李国豪又提出取消原本设计的两个凉亭,让大桥更美观实用,再次节省了不少经费。

传文化薪火,弘客家精神。

在台湾台中市,岭东科技大学和岭东中学是当地学子向往的学府。两所学校背后,书写的是一对客家伉俪——蔡亚萍黎明夫妇深情的奋斗史。

因故乡梅县位于五岭之东,自古就有“岭东”称谓,蔡亚萍、黎明伉俪在台创校之初就达成共识,要以“岭东”为名遥念家乡。

1989年12月,蔡亚萍去世不久后,黎明在三个女儿的陪伴下踏上了久别40载的故土。回到家乡后,她出资为家乡盖房、修路,并捐钱给下一代接受教育。

2004年,梅州中学100周年校庆之际,80多岁的黎明再次回到家乡,捐资100万元人民币给母校兴建教学大楼“亚萍馆”。同年起,岭东科技大学还为报读并考上该校的梅州学子提供全额奖学金,其他梅州学子报读该校也有许多优惠。

2013年黎明逝世时,时任台中市市长胡志强在追思会上深情说道:“大家在享受这些教育资源时,不能忘记,蔡博士和黎博士伉俪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辛劳。”

“不论身在何方,散居五湖四海的客家人总是能通过自身努力,一点点地改变着自己的家乡,也推动国家的事业向前发展。”肖文评说,无论走得多远,总是心系故乡,这就是客家人的精气神。

■相关

梅州籍大学校长名录

注:资料来源于梅州市政协文史委、梅州市教育局编著《梅州籍大学校长录》(2013年二版),属不完全统计。

梅州籍大学校长名录分为院士校长,知名高校校长,普通高校校长,党政干部培训、成人教育院校校长,本文仅节选了院士校长、知名高校校长中的部分名单。

姓名 籍贯 生(卒)年 任职院校及职务

叶剑英 梅县 1897-1986

华北军政大学校长

南方大学校长

军事科学院院长

◎院士校长

王佛松 兴宁 1933-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丘昌涛 大埔 1929- 东北电力学院院长

李元元 梅县 1958-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李国豪 梅县 1913-2005 同济大学校长

李国平 丰顺 1910-1996 武汉大学副校长

邱冠周 大埔 1949- 中南大学副校长

刘焕彬 兴宁 1942-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

张如心 兴宁 1907-1976 东北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张作梅 兴宁 1918-1981 长春光机学院副院长

杨简 梅县 1911-1981 中山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代院长

汪懋华 兴宁 1932- 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副校长

梁伯强 梅县 1899-1968 中山大学医学院副院长

◎知名高校校长

刁作谦 兴宁 1880-1974 清华学校监督

刁信德 兴宁 1878-1958 上海圣约翰大学代理校长

梁龙 梅县 1888-1968 法政大学校长、中大法学院院长

吕良 大埔 1916-2011 江西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吕志先 平远 1917- 杭州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刘复之 梅县 1917-2013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刘璟 梅县 1905-1965 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

刘国普 丰顺 1942- 广州中医大学校长

何爵三 大埔 1905-1977 广东省立文理学院院长

吴海洋 梅县 1934-2005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张望 大埔 1916-1992 鲁迅美术学院院长

张孤梅 梅县 1911-1969 福州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

李挺 梅县 1901-1977 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

李雾仙 梅县 1905-1962 北京师范学院院长

李静阳 大埔 1918-2001 华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李任先 梅县 1933- 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

邹鲁 大埔 1885-1954 中山大学校长

陈希文 梅县 1903-1994 贵州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

陈茹玄 兴宁 1894-1955 国立东南大学代理校长

陈烙痕 梅县 1917-2000 杭州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

周伯明 大埔 1919-1998 广州中医学院党委书记

林风眠 梅县 1900-1991 杭州国立艺术院院长

罗明 大埔 1901-1987 广东民族学院院长

罗潜 大埔 1911-1995 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

罗士高 大埔 1905-1995 北京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

罗香林 兴宁 1906-1978 广东省文理学院院长

罗维东 大埔 1956- 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罗雄才 兴宁 1903-1993 华南化工学院院长

郑德涛 五华 1950-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

侯过 梅县 1880-1973 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

侯杰昌 梅县 1937- 武汉大学校长

饶彰风 大埔 1913-1970 广州外国语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

萧隽英 大埔 1901-1988 中山大学师范学院院长

萧冠英 大埔 1892-1945 中山大学工学院院长

黄茂春 兴宁 1936-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黄友谋 平远 1909-1988 华南师范学院代院长

黄锡铨 梅县 1852-1925 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校长

黄慕松 梅县 1884-1937 国立陆军大学校长

曾汉民 揭西 1933- 中山大学校长

曾觉之 兴宁 1901-1982 中法大学文学院院长

温鸣剑 梅县 1907-1990 中央陆军步兵学校校长

廖道传 梅县 1877-1931 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校长

蔡少甫 梅县 1936- 北京工业大学校长

熊崇志 梅县 1883- 唐山路矿学堂(唐山交通大学)监督(校长)

谭中文 兴宁 1946- 华南农学院院长

潘炯华 兴宁 1919-1997 华南师范大学校长

薛尚实 梅县 1903-1977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吴梅兴 梅县 1954- 广东药学院党委书记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何苑妮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