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独生子女一代的我们,很少像过年这样,要见那么多亲戚。每次开口前,我们都要悄悄问爸妈“这是谁?我又该叫他什么?”在客厅饭桌,总是被动地充当“文静的小孩子”,默默地听着他们聊天或者玩手机。最怕的就是,话题到自己身上,不管是问成绩、问工作还是问生活,表面笑嘻嘻,心里妈妈咪。

过年见到亲戚好吗(我们最怕见亲戚)(1)

尬聊和劝酒,虽然不喜欢,但是也不好表达出来,毕竟人家也不是故意刁难。而且爸妈在旁边,自己一句话不适合,就要数落我们没礼貌,只能装作很礼貌的样子。我发现,没什么成就的亲戚,倒是最喜欢大声炫耀和祝酒。

然而,最受不了的是,有少部分熊孩子,来我房间翻我东西,抢我零食还拿我书。自己心中怒火熊熊燃烧,然而看看爸妈一脸尴尬,算了算了,下次自己锁房门吧。

亲戚走后问爸妈,干嘛这样忍着他们?以前都说,小孩子嘛,不懂事。我就问,是不是家长也不懂事。爸妈无奈地说,大过年也不好意思责难人家,毕竟亲戚圈子里的,闹出矛盾总是不好的。

我长叹一声,不禁思考起最根本的哲学问题:这些亲戚,他们是谁?他们从哪来?他们到哪去?

一、曾经良好的亲戚关系

中国人重视亲戚关系、常跟亲戚密切联系、亲戚人数非常多,完全可以称为“自古以来”

过年见到亲戚好吗(我们最怕见亲戚)(2)

因为个体力量过于弱小,所以人类远古时期就是群居动物,以此确保能够相互帮助,族群便成了基本的生活单位,而人与人的关系也十分简单“非我族类(亲戚),其心必异”。

进入农耕时代后,土地和耕作是最重要的经济内容,而男人因为力量天生高于女生,所以逐渐成为部落的领导者,女权时代便转向了男权时代。像“男”字就是“田”和“力”的结合,而“女”字,便是主要负责生育的体现。

像种庄稼一样,每个部落都种在一大片土地上。又由于男性主导,每个部落以男性血缘关系为基础组建,每对夫妻以男性血缘关系进行归属。部落与部落之间,用嫁娶进行联姻,也就是相互派女性到对方部落。

这时候,“亲戚”这个词才真正的形成。所谓的“亲”,指的是男方家的人,同时也有“一起生活”、“关系密切”的含义,所谓“亲信”、“亲密”都存在这方面的意思。所谓的“戚”,指的是女方家的人,同时也有“具有联盟关系”、“平时不交往”的意思,自然也是会“外人”的含义,例如“外戚干政”。

“亲”和“戚”合并到一起,便是男方女方所有人,那些所有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在农业时代,人力就是资源,多子多福人丁兴旺才是王道,人多亲戚多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人少亲戚少的,可能早被欺负到完蛋了,所以古人的亲戚比我们现在多得多。当然,以前也有三不亲的说法,在亲戚家族中,姑父、姨夫、舅妈依旧是没血缘的人,不算亲戚。这都是陈年陋俗了,现在给我们红包的都算亲戚!

过年见到亲戚好吗(我们最怕见亲戚)(3)

农业文明是力量的文明、经验的文明、土地的文明,所以部落的权力都是由此分配的。男人有力量,便有权力;老人有经验,便有权力;土地是不动的,所以权利分配规则也是不变的。至今很多地区仍是如此,家族老男人们是话事人,权力按性别、代数、年龄向下移交。大家都听过“浸猪笼”,就是男女偷情的惩罚,这便是宗族权力维护规则的一环,老男人对宗族是有管理职权的。

外戚家族的影响并不大,无非就是联盟关系,有问题才合作。但是,有个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老一辈百年后,下面有很多儿子,家产如何分配。男方家人因为一起生活,要么利益相关,要么拉不下脸,总是很难公平分配,于是便请孩子他妈家的话事人,也就是孩子他舅舅来分配财产,毕竟都是自己姐妹的孩子,也不一起生活,不至于厚此薄彼,至少理论上是这样的。

古代的亲戚关系是非常和谐而稳定的,血缘越亲近,生活越密切,差距越缩小,关系越良好

强调宗族一体时,财富分配也比较均衡,谁家有难亲戚肯定要搭一把手,谁家有福也得带上亲戚,别人红白事总是经济困难,所以请吃饭的时候,亲戚也醒目地给点经济支持。在一个地方一起生活,经济条件差不多,自然见识三观都差不了太远,这也是和谐稳定关系的基础。

像《乡土中国》里面描述的那样,如同把石头扔到水面,扬起一圈涟漪,扬得越远,水圈越淡。国人关系就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差序格局:血缘上离得越近,关系越密切。以自己的血缘为中心,最亲近的一圈是父母、夫妻、子女,再往外便是自己的父母、夫妻、子女的父母、夫妻、子女,以此推己及人,这一点在如今的继承法中也如此体现。

过年见到亲戚好吗(我们最怕见亲戚)(4)

亲戚之间的关系,自然也得讲究个“名正言顺”,我们现在许多称谓便是那时定下来的:父系以下的亲人,大家要在一个祠堂祭祀祖上,便称为“堂”,反之,其他则称为“表”。男方的伯叔,跟自己父亲的大小关系,都有含在里面;到了女方家人,舅舅阿姨就不论母亲的大小,因为那是“外”人,例如外婆、外孙、外侄。这些称呼背后,全都有着关系内涵,也就是权利义务。

毫不夸张的说,“血缘”是古人关系的核心,从商周宗法制到明清立贞洁牌坊,这点一直延续。自古以来,作恶不过挖人祖坟,骂人不过波及父母,关系最好不过互称“兄弟”“姐妹”。

而由此可见:在中华传统文化里面,亲戚一直是密切的同义词,也从没有什么时候像现在一样,亲戚关系如此割裂

二、猛然割裂的亲戚关系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抛开经济谈文化,都是耍流氓。一切文化关系的变动,都是源于经济基本的变动。在两千多年几乎不变的经济情况里面,亲属关系自然和谐稳定。然而,改革春风吹满地,改变的不仅仅是经济,还深刻地影响着亲戚文化

改革开放前,我们依旧维系着传统的亲戚关系,无非就是变成了公社,亲戚们还是同心协力地一起耕作,一起学习毛泽东思想,一起成为了同志,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

七八十年代,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一些城市经济迅猛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的巨变。穿着喇叭裤的年轻人走上街头,不在于别人的指指点点,聚众跳起舞来。要是在村里,应当按照传统家族规矩,乱棍打死。但是,这只是新兴城市,广袤的乡村还正在进行包产到户。

九十年代,大量优秀青年下海经商,一时间很多人暴富了、败家了、又东山再起了,洗脚上田的人儿与时代的浪潮共舞。然而,他们仍然是广袤农村飞出来的凤凰,身上还是有乡土的气息。

后来,中国入世了,真正的经济腾飞开启,用十多年时间,完成了欧美百年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伟业。人口大范围地迁移,一批又一批人把握了时代机遇,纷纷富了起来,整个国家兴兴向荣。

过年见到亲戚好吗(我们最怕见亲戚)(5)

然而,时代发展过快,跟老一辈相比,年轻一辈跟他们的亲戚,已经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了

这些年,村里、乡镇、县城、城市、北上广深,人口流动数以亿计。老一辈从落后贫困的地方闯出来,开疆拓土、安家立业。他们即使扎根城市,每逢春节、清明,依旧是要回家乡的。土生土长的地方仍然是他们的根,对每寸土地仍然可以饱含泪水,亲戚仍然是自己的熟人,也不过于计较得失,甚至带着一些亲戚一起去闯新世界,血浓于水仍然是他们信仰。

我们年轻一辈却不是这样的,我们是独生少生的一代,在父母的小家长大,从小在县城、城市、北上广深长大,有着丰富的物资条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对于我们而言,电脑、公交、地铁是世界原本就有的东西,而那些庄家、家规、农时恐怕是历史垃圾桶的产物,只能在语文课本里面翻到。我们的童年,没有闰土,没有乡土,也几乎没有那么多的亲戚往来。

过年见到亲戚好吗(我们最怕见亲戚)(6)

现在,老一辈真的老了,年轻一辈已经人到中年。当我说一个人即将30岁时,你下意识以为是80后,实际上是90后,而最大的80后明年已然将至不惑之年。

过年了,亲戚之间相互走动,老一辈之间还能相互理解,两代之间几乎就是穿越时空的对话。试想,连一个小家庭里,一起生活的父母跟子女都存在代沟,何况不同经济、文化、生活状态的亲戚之间,那得有多少的代沟?于是乎,我们便发现,大过年最大的不和谐,便是代际亲戚之间的不和谐:

亲戚:你们怎么老是玩手机?你们怎么不端茶倒水?你们怎么不好好聊天?你们怎么那么不会做人?小孩子不懂事嘛。喝酒是社交嘛。跟你聊工作、生活、感情是为你好嘛。小时候我还抱过你呢。我们亲戚之间不就该相互帮助吗?你们这样是不是看不起我们?

我们:爸妈,这些都是谁呀?怎么我一点印象都没有。有没有点边界意识呀,我工作、生活、感情关你屁事?吃你家大米啦?你爱喝你喝,拉着我干嘛。每个熊孩子,后面都是熊家长,什么素质。

过年的走亲戚,实际上是强行把不同世界、不同阶层的人拉到一起对话。我们之间确实有血缘的纽带,但是也只有血缘的纽带,不同的经济、文化、生活,已经将我们塑造成不同世界不同阶层的人,这种差距,比我们想象得差的更远。

根据国家最新公布的数据,月入2000元即可成为中等收入群体,月入5000元的全国2.5亿人,初中是全国学历中位数,00后能上大学的适龄者也就不到一半,使用拼多多的人数超过使用京东、天猫、淘宝的,使用快手的用户也超过知乎、微博、虎扑的总和。

过年见到亲戚好吗(我们最怕见亲戚)(7)

在同一个中国,对于发达地方的人而言,本科是最低学历,月入一万才能生存,没车没房不配结婚。对于落后地方的人而言,大学生是难得的产物,月入三千已经生存不错,二十万的彩礼已经是天文数字。他们之间,仍然是亲戚,仍然有血缘,仍然在过年的时候要坐在一桌吃饭的。

中国太大了,以至于在发展程度上能够超越时空,北上广深已经是世界都市,乡土中国仍然是改革开放前乃至明清时期的模样,而每次过年,便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必然擦出火花。

三、终将缓和的亲戚关系

只要在巨变的时代,任何国家地区都会有这种亲戚关系矛盾出现,而在重视血缘的中华文化圈,这种影响便是翻倍的。这是阶级快速流动的赞歌,也是经济文化变革的乐曲,但这是这个时代特有的音符。我们的亲戚关系,终将缓和。

亲戚关系的矛盾源于风口,当风口停下来,阶级分层也就开始固化。我们也会像大多数发达国家一样:上层精英们一直主导着世界运行,中产阶级过着小确幸的生活,下层人民勉强温饱。也就将回到那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状态。

到了这个时候,上层精英家族联姻,关系越来越紧密;中产阶级的医生律师走到了一起,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幸福;下层人民尽量通婚,相互扶持。也像英国纪录片《56 UP》那样子,精英的孩子继续精英,中产的孩子继续中产,底层的人民继续底层,他们的亲戚,也大致如此。

过年见到亲戚好吗(我们最怕见亲戚)(8)

到了那个时候,亲戚之间的经济文化水平都极其相似,过年聚会也能其乐融融,平常可以相互走动,亲戚关系非常和谐。但是,未来亲戚关系日趋缓和,意味着阶级流动的日趋缓和,这种日趋缓和,你真的希望他早一点到来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