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泉位于河北省保定市的西北方,原来归属满城县(现改为满城区),后来又划归至竞秀区。因“万泉涌出,汇于一池,池阔一亩”而得名一亩泉。此处早在西汉年间即见于史书记载,《西汉·地理书》载“北平县(即今满城)有卢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此水为“泉头水”。一亩泉是保定母亲河府河的源头,保定“上谷八景”之一的“鸡水环清”即出于此。直到解放前,它都维护着保定至天津的航运通畅,又使沿途农田得到灌溉。

青铜王母雕像(狸猫换太子中宫女成龙母)(1)

一亩泉龙母宫的来世与今生

青铜王母雕像(狸猫换太子中宫女成龙母)(2)

龙母宫就建在一亩泉的北侧,龙母宫的始建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建于公元1023年(下面说到“龙母”的身世时会有交代);另一种说法是始建于明代中叶。1958年时,龙母宫遭到彻底毁坏,所有房屋建筑等荡然无存。2009年时,龙母宫在原址得以重建,整体规模比以前更加宏大。

青铜王母雕像(狸猫换太子中宫女成龙母)(3)

如今的龙母宫作为道教庙宇,就其规模而言,在保定地区来说也算得上数一数二了。主殿龙母殿供奉着龙母,两侧配殿分别为三星殿和财神殿。三星殿供奉着福、禄、寿三星;财神殿供奉文财神比干、武财神赵公明元帅和关圣帝君。有趣的是,这座龙母宫内有“两奇”——

第一“奇”,就是里面供奉的“龙母”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理所当然应该就是“龙王的母亲”,而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狸猫换太子”及京剧《打龙袍》中救下仁宗皇帝的宫女寇珠(寇承御)。据说仁宗皇帝为感谢其舍身救命之恩,尊其为“龙(皇帝亦为真龙天子)母”。因为寇珠是保州(今保定)人,所以就把观宇建在保定了——此为龙母宫始建于公元1023年(仁宗登基次年)之佐证吧!这恐怕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了!

青铜王母雕像(狸猫换太子中宫女成龙母)(4)

第二“奇”,就是龙母宫主殿供奉的这尊瑞相端庄、慈眉善目的龙母雕像既非泥塑,也非木刻,而是由20多吨的岫玉雕刻而成;无独有偶,出土于满城汉墓的金缕玉衣中的玉片也是选自岫玉。“岫玉”是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玉石的简称,为岫岩自古以来的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因此弥足珍贵,堪称镇宫之宝。

青铜王母雕像(狸猫换太子中宫女成龙母)(5)

在龙母宫的前面,也就是一亩泉的南侧,曾建沛然亭——“沛然”二字取“雨水丰沛”之意,是当年干旱求雨必经之处。1958年龙母宫等建筑被毁时,这些亭、碑之类的物体当然也难逃厄运,有些碑石被村民运回家中修建了房屋、猪舍等。好在龙母宫重建后,那些村民又主动归还回去。

一亩泉龙母宫的祈雨仪式

想当初,每逢大旱之年,直隶省、保定府及满城县官员等都会率领官属民众来来此求雨。据记载,康熙十八、十九年,满城知县裴国桢曾求过雨,有小雨降临;康熙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年,满城知县张焕也曾有过三次求雨经历,均灵验。

当时祈雨也是有一整套仪式的——参加祈雨的队伍从县衙出发,所有人都要头戴柳条圈儿,赤膊上阵,路上行人见到祈雨队伍也要脱帽。人们抬着龙王的塑像,乐队人员一路吹打随行,延请道士祈雨求圣水。队伍到达一亩泉,先将龙王塑像安放在泉边的祈雨法坛上。取水前,首先要到龙母宫向龙母、龙王,雷公、电母,风伯、雨师诸神焚香朝拜祈祷,民众代表许愿降雨后摆供、唱戏、塑金身等,再由知县宣读祈雨文,然后由道士和8名属龙童子赤足登上祈雨法坛,开始做《请水科仪》法事,整个过程需龙母宫的道士襄助。

青铜王母雕像(狸猫换太子中宫女成龙母)(6)

主坛道士披头散发,手执宝剑,踏罡步、焚高香、上章奏、召神将,请水神、雨师兴云布雨,祈龙王、龙母普降甘霖。8名童子在法坛两侧手捧葫芦准备取"圣水"。待诵完《龙王品》后,主坛道士将符板和供品投于一亩泉水中,随即用丝绳拴木桶舀取"圣水"注入8个童子的葫芦内,再用柳条枝蘸水往龙王塑像上沥洒,最后将取得的"圣水"葫芦请回县衙或庙中,待降雨之后,民众再回一亩泉还愿,龙母宫举行酬神仪式,宣读《谢雨疏》,感谢上天、龙王和龙母娘娘的恩赐。

青铜王母雕像(狸猫换太子中宫女成龙母)(7)

如今,这些仪式只能付诸于文字之上、记忆当中,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科学有效、准确无误的天气预报越来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干旱的时候可以发射催雨弹人工降雨,降水多时可以人工干预驱散积水云……

青铜王母雕像(狸猫换太子中宫女成龙母)(8)

龙母宫的祈雨功能从此省去,开始变成广大民众旅游、休闲的处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