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多少读者像笔者一样,现在打开电视不知道该看什么影视剧,翻来翻去最后宁愿去看几部老电影,也许老电影会存在这样那样的时代性问题,但有一件事肯定没错,那就是制作的良心。
如果你是一位军迷或者历史爱好者,看到现在各种影视剧中到处穿帮的镜头会更无语,在这种情况下,有良心的老电影就成了我们的安慰。
本文要说的一部老电影可能名气不是很大,毕竟年代有些久远,上映时间也短,重播次数更少,但该片在制作的良心上尤其是在战场还原度上并不输中日合拍大片《敦煌》。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宋景诗》。
一、偶然诞生的电影
宋景诗是清末农民起义领袖,他率领的部队叫黑旗军,和我们熟知的刘永福黑旗军并不是一支。虽然宋景诗骁勇善战,但由于他所在的时代有名的起义将领太多,在石达开、李秀成、陈玉成、张洛行、张宗禹、赖文光等人的盛名之下,宋景诗黑旗军确实名气不够大,活动范围也很小,因此能单独为他拍一部传记电影实在有些匪夷所思。
实际上,《宋景诗》的诞生还要“感谢”他的邻居武训,他和武训生存的年代基本重合,地点更是相近,宋景诗是现在的聊城冠县刘贯庄人,武训则是冠县柳林镇人。
1951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武训传》受到批评,为了搜集武训的资料,工作组进入武训家乡走访乡亲时意外发现了宋景诗的大量英雄事迹,相对于武训的“下跪”,宋景诗的“造反”更显得珍贵,其对比性更强。
因此,当时备受批评的上影厂经过长期讨论后决定拍摄《宋景诗》,准备打一个翻身仗。
值得一提的是,《武训传》里武训有一个叫周大的朋友,他最终走上了起义的道路,这个“周大”身上就有宋景诗的影子。因此上级提议让赵丹在《宋景诗》里再次出演武训,拍摄一场武训向宋景诗表示钦佩和支持的戏。这个提议对正处于低谷的赵丹来说压力很大,因此导演郑君里借口编剧已经完成不方便修改,帮赵丹推掉了这次出演。
二、精英尽出的上影厂
由于是翻身仗,因此上影厂在《宋景诗》中精英尽出,连配角和龙套都是名角,比如陈述在片中当了一个念通告的龙套,舒适虽然演了赖文光也只有一两个镜头,于飞、李保罗、顾也鲁等人也都是寥寥几场戏。
在《武训传》中出演起义将领周大的武打明星张翼,在《宋景诗》中饰演主力大将张崇德,他是片中玩马术最好的演员。
同样出演了《武训传》的吴茵当时被称为“远东第一老太太”,他在片中出演宋景诗的的母亲,她深明大义处乱不惊的表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该片最值得一提的是三位主演:
我们熟悉的著名导演崔嵬,在1953年时已经担任中南文化局局长,主管六个省的文化工作,但《宋景诗》剧组依然邀请他担当主演,这也成了崔嵬这位大导演的表演代表作,由于宋景诗在片中被称为宋大帅,因此崔嵬以后也有了一个外号“大帅”。
宋景诗身材魁梧身手了得,在战场上杀气腾腾,但在生活中却是一个极其温柔的人,被发小们取了一个戏谑性的外号“宋丫头”,这种反差极大的形象非常考验演技,崔嵬表演的非常到位。
饰演宋景诗黑旗军二帅杨殿乙的是著名小生陶金,他外表潇洒帅气,是上海滩著名影星。
陶金饰演的杨殿乙在片中非常拉风,穿一身雪白的战袍每战必一马当先率先冲阵,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猛将。
而在《宋景诗》中最受后人赞誉的演员并不是两位正面角色,而是反派僧格林沁,他的饰演者是话剧皇帝石挥。
实际上《宋景诗》有三位导演,除了署名的孙瑜和郑君里之外,石挥也曾担任了很多场戏的导演工作,此外他饰演的僧格林沁也得到了广大影迷的赞誉。
石挥的僧格林沁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的台词,不论是笑、怒、骂还是不屑,非常有味道,堪称经典之作。
片中还有一位特殊的角色,洋枪队的指挥,这个明显是外国人长相的演员其实也是大家熟悉的人,他就是著名配音大师邱岳峰。
只不过,当年还没有什么名气的邱岳峰还只能在各种电影中发挥他混血长相的优势,经常出演外国人,有意思的是,在该片中邱岳峰除了两声哈哈的笑声之外一句台词都没有,实在是有些小遗憾。
三、《宋景诗》修改剧本之惑
《宋景诗》的剧情并不复杂,就是他造反和打仗的过程,并没有太多的曲折和悬疑,但实事求是讲,《宋景诗》前半部造反阶段的剧情还是比较顺畅的,但后半部的剧情在叙述上以及人物台词上稍微会给人一些杂乱之感,按理说上影厂如此重视的一部电影,不应该出现这样的问题。
原因有些复杂也有些简单,关键问题在于《宋景诗》的剧本和拍摄过程非常纠结,其纠结的原因在于宋景诗在历史上有一个“污点”。
宋景诗第一次起义之后曾经连克十三城震动京城,清廷派胜保前来镇压起义,由于地主武装柳林团的叛变黑旗军伤亡惨重,在严酷现实面前宋景诗率众投降。
后来宋景诗跟着胜保先后到河南和陕西攻打其他起义军,直到胜保被清廷逮捕治罪被逼自杀之后宋景诗才返回山东老家,随后领导第二次起义。
宋景诗投降胜保这段历史如果换成现在的影视剧,干脆不拍就可以了,但在当年严谨的艺术标准下,这段历史不能不拍,但这个“污点”还必须有个靠谱的说法。
编剧陈白尘遍访历史名家和当地老人,经过研究得出宋景诗是“假投降”的结论,同时在电影中做了一些修改,最终让这部电影涉险过关。
所以,我们看到片中有些剧情让人有些疑惑,有些台词则显得支离破碎,这都是后期修改和剪辑太多造成的结果。
四、高度还原的服化道和战场
《宋景诗》是一部被军迷们高度评价的电影,甚至被军迷们捧上神坛,将其誉为我国影史上还原度最高的战争片,这当然不算太过誉,《宋景诗》担得起这个称号。
我们首先看服化道,片中的黑旗军们,穿的衣服非常简单,黑色、白色为主,再加上破衣烂袄以及背景中的土墙烂房子,一眼望去感觉跟纪录片一样。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两宫皇太后的服装,用现在的眼光看似乎有些违和,但却是剧组经过严谨考究后设计的,和一些历史老照片也比较吻合,其中慈禧的京城旗人口音更是地道。
电影中起义军和清兵以及洋枪队使用的武器装备更是让军迷们着迷。
黑旗军骑兵使用的长枪目测至少有四米长,这是当年真实的骑枪长度。
骑兵们冲锋时夹枪的动作更是标准。
宋景诗和杨殿乙面见胜保时要过刀山,看清兵拿的长刀,就是当年标准的战刀尺寸。
黑旗军的步兵使用的则是偃月刀。
洋枪队使用的火枪看口径明显是那个时代的枪口,而不是拿汉阳造冒充的。
笔者认为,最让人感到满意的则是黑旗军骑兵冲锋前的列阵,这是三个标准的楔形阵,骑兵突击的惯用阵列,后来二战时的德国坦克集团军冲锋时也是用楔形阵或者菱形阵。
而僧格林沁对抗黑旗军的阵型则是空心方形阵,宋景诗称之为“方城子阵”,这个阵型妙在步兵两侧是骑兵,正面阻击两侧包抄的打法,片中二帅杨殿乙冲阵三次全部失败,宋景诗亲自上阵第四次冲击才冲散僧格林沁的方阵。
此外,注意近处的枪头,上面还带倒钩,一点儿都不糊弄。
僧军方阵里的士兵,拿盾牌举刀的手势一看就是专业指点过的。
根据资料记载,为了拍摄《宋景诗》, 内蒙古方面提供了整整一个骑兵团,一些关键细节则是编剧陈白尘走访了七百多位宋景诗家乡的老人,再加上翻遍了相关历史记载得来的,这种细致入微的专业精神现在已经不多见了。
五、《宋景诗》和宋景诗的结局
电影里,宋景诗亲手砍死了僧格林沁,而在历史上,杀死僧王的是小将张皮绠,但宋景诗确实参与了此战并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在太平军和捻军相继失败后,宋景诗下落不明,有人说他因为酒后吐真言被抓然后被凌迟,事实上这个传说可能是和张皮绠弄混了。更多的人都认为宋景诗应该是隐姓埋名了却残生。
电影《宋景诗》也险些因为宋景诗的投降污点被雪藏,经过论证之后该片还是上映,但只上映很短时间后就被束之高阁,直到后来重现江湖,而在近些年随着网络的发展,该片因为良心的服化道和高度还原的军事装备和战场又受到广大网友尤其是军迷的追捧。
有意思的是,《宋景诗》里有一个贯穿全片的反派柳林团,这个出自柳林镇的地主团练和出自刘贯庄的黑旗军是水火不容的世仇,据央视纪录片所说,这两个地方的人虽然同属一个县,但直到现在也极少来往更不通婚,就算路过也要绕道走。
如果央视所说非虚的话,那这也算宋景诗留下的一个影响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