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的王小波,是云南的一名知青。在他的印象里,当年的知青时光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只猪。
这头猪,不像其他的猪一样长肉待宰。这头猪该吃吃,吃饱了之后的事情,经常会从高处跳到屋顶上晒太阳,还有自己的绝活,那就是会模仿拖拉机响和汽车响。
最神奇的是,这头猪经常模仿农田里收工时候,吹的汽笛声,导致好几次农田提前收工,让公社非常头疼,只好把这头猪定为“破坏春耕的破坏分子”。
为了解决掉这头猪,公社的人费了很大劲,找100多人围捕它,但是这头猪非常敏捷,一跃就跳过了一米多高的猪栏。后来调来几杆枪,准备猎杀它。没想到这一次这头猪,反而非常镇定,没有慌乱逃跑的意思,让准备开枪的枪手有些犹豫。而这头猪就趁着众人犹豫的时间彻底跑掉了。就这样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再也没有出现在王小波的眼前。
这头猪彻底的改变了王小波对人生的看法,也因此改变了他的命运。
在这只猪之前王小波觉得,牛负责耕田,猪负责长肉待宰,知青和公社的农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挣着工分,生活的按部就班又理所当然。
在这只猪之后王小波觉得人短暂的一生不应该这样没有意义的活着。他找到了自己的理想,拿起了笔,写了一篇又一篇的中短篇小说。
而王小波真正的成名作却是耗时20年精心雕刻的经典小说《黄金时代》。
王小波说:“写《黄金时代》用了我很多时间和才华,写得很精致,倾注了我对小说的许多想法”!他还戏称《黄金时代》是他的“宠儿”!
这个“宠儿”在台湾、香港很受欢迎,好评如潮。但是到了内地,王小波的作品在出版的时候却困难重重。这个宠儿在这个时代并不受欢迎。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80年代人的性启蒙老师。在那个年代人们偏爱一些委婉的、晦涩难懂的文章,像《黄金时代》这样的书在那个时代其实很难被接受。而他的书之所以出版不了,是因为很多东西都越界了,最主要的是,他的作品中有很多性描写,还描写得特别细致!
《黄金时代》讲述的是一个叫陈清扬的漂亮女人,和一个叫王二的知青的“禁忌之爱”,里面有太多不可描述的画面,以至于在那个“谈性色变”的年代,无人问津。
在当时人们都不接受王小波笔下的情感表达和性描写,认为那是羞耻的最该隐讳的。而王小波与别人不同的是他认为:“人们认为最羞耻、最该隐讳的东西,恰恰是最不值得羞耻、隐讳的东西。”
有人说《黄金时代》是一本小黄书,王小波为什么要在小说里写这么多性呢?
因为性是最私人、最隐秘、完全属于个人快乐的一种自然冲动。王小波想要表达的其实并不是性本身,而是通过写性,表达对那个压抑的时代的反抗,对想要控制人的环境的反抗。
在王小波眼里,人性的摧残无处不在,惺惺作态的社会里,其实每个人都想要释放,越是被压抑的窒息挣扎,越是控制不住私欲猖狂。
王小波利用王二的性欲释放与发泄来表达个人对当时“禁欲主义”的不满,同时也代表着精神的反抗与解锢,既有渴求对性欲束缚的挣脱,又有对“文革”历史的现实批判。
对于作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红得发紫,这既是幸运也是悲哀吧!我想你一定听过那句话:“一辈子很长,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这句话就是出自王小波之口。而他自己,也是对“一个有趣的灵魂”的真正阐释。
高晓松说:“王小波在我心中,是神一般的存在,他是白话文作家中绝对的第一。”
作家刘心武说:“王小波的灵魂丰富多彩的,让我有醍醐灌顶的快感。”
冯唐说王小波是“一个奇迹 ”、“一个好得不得了的开始”。
曾经采访过他的李静说:“ 我敢打一百万的赌,他的作品将是被后世反复阅读的不朽之作。 ”
一生不服人的王朔说:“王小波是好样的,王小波要是活着,我觉得他会比我更牛。”
鲁豫说:“我真正读到他的文字,应该是大学的中后期,一开始的感觉就是恼羞成怒,我早干嘛去了!我气急败坏。”
王小波以其深邃的思想和飞扬的文采,为一地鸡毛的中国文坛注入新的活力,就如投入死水中的石子,激起了很多人心里的浪花!而我最佩服的是他的勇敢、大胆,他从不随波逐流,敢于揭露社会流弊,活得简单纯粹,但又深刻而有内涵。
“王小波的价值在于,他让我们看到自由的真相:既理性又激情,既现实又浪漫,既精英又平民,既深刻又有趣。”在文化圈,王小波有“精神教父”之称。
作家麦家说,如果让王小波多活10年,他也许会和鲁迅齐名。世事烦恼多,如果你想在这喧嚣的尘世间,寻得一丝清净,不如追着王小波那有趣的灵魂,去书海中寻找那让我们焦灼不已的人生选择、职业迷茫、爱情甘苦等难题。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与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来一场有趣的相遇。
点击链接即可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