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文化在悠悠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一点点积淀、凝聚、演绎、流传至今 ,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璀璨遗产 ,寄托着炎黄子孙的文化情感 。

鲁西博陵郡商氏一族历史虽然悠久,但因种种原因,上溯家族文化至明初断代,相传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迁于山东东昌府博平县漯水之畔立村。商氏略带本土节令及祭祀文化的味道,与丰富多彩早已形成的鲁西节令及祭祀民俗文化融合,成为商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下面先让我们介绍一下春节前的辞灶日,即北方的小年。

腊月二十三辞灶,在鲁西的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为广的习俗 。俗话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西天 ”。在鲁西也包括我们晋望台博陵郡商氏一族以及其他商氏支系及百姓,民俗中的过“年下”也就由此开始拉开了序幕, 因而人们也称“辞灶日”为“小年儿 ”。

鲁国70年代的历史(鲁西晋望台博陵郡商氏家族春节文化之小年)(1)

图片来源于网络

辞灶,通常在晚饭后进行。一家人先到灶房,供上饴糖、水饺 。用黄米面和红枣做的粘窝窝(俗称黄面窝窝) ,叩头焚香烧纸,是为“祭灶”。然后,将灶王神像“请”下来 ,连同对联以及纸钱、黄裱纸(俗称灶马)和谷草杂粮(俗称马草料)一同焚烧,送灶王升天,是为“辞灶”。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以多说好话;用黄面窝窝供奉,是粘住他老人家的嘴,以不讲坏话。辞灶时,还要念念有词地祷告:“今年又是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灶马、有草料,一路顺风都平安,敬奉供果甜又甜,玉帝驾前进好言”;“灶王灶王,你上天堂,多说好、别说歹,五谷杂粮全带来”和“腊月二十三,焚香烧纸钱,灶君上西天,灶马草料全,一不图富贵,二不图吃穿,好事替我说,坏事替我瞒”等等。

灶王,又称灶君,俗称“灶王爷”。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是一家的保护神, 因此,人们又尊其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 ”。旧时,鲁西各姓氏,当然也包括我们商氏一姓,几乎家家灶间都供奉“灶王爷”。灶王爷图像由木版彩印,图中有男女两人 ,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这大概是顺应和模仿了人间夫妻的形象。两边配有八仙,上面印有长方形表格。再以干支纪年岁次及二十四节气的农历时间 ,刻有“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 ,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长贴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或“上天去多言好事,下界来广带金银”等内容大致相同的对联。图像下方横搁一木板儿用于放置贡品和焚香,俗称“赵王板”。

鲁国70年代的历史(鲁西晋望台博陵郡商氏家族春节文化之小年)(2)

图片来源于网络

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来督察一家言行,保佑一家平安的,必须虔诚供奉 。鲁西民间有个说法,说灶爷天天在家 ,是一家之主,不是外人,掀锅就吃,因而也不是天天供奉,只有年节才格外有贡品并焚香烧纸。

灶王爷自上年除夕夜下界以来一直留在家中,到了腊月二十三,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一年来的善恶言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交予灶王爷执行。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

腊月二十三辞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鲁西民俗认为,在七天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得的吉凶祸福和新的使命,与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诸神引路的,诸神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直至下年的腊月二十三。迎接诸神的祭祀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则是“接灶”。接灶的时间为除夕之夜,仪式相对简单得多,只要在灶王板上面的“神位”上贴上“请”来的新图像,燃纸焚香即可。

与其他地方“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风俗不同,因为鲁西一带,包括我们晋望台博陵郡商氏这一支脉,都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灶上”都是家庭主妇主持的,因而辞灶也由家庭主妇唱主角。还认为灶王爷上天汇报时还要汇报一家人的人口变动情况,因而出门在外又未在外定居的必须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辞灶前赶回家,出嫁的闺女回娘家也不得留宿,否则就“报不上户口”。

鲁国70年代的历史(鲁西晋望台博陵郡商氏家族春节文化之小年)(3)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辞灶日开始,人们便开始做过年的准备,俗称“忙年”。主要是“扫尘”,俗称“扫房”。室内屋外,房前房后及至屋顶墙角,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迎新年。并赋予除疫袪灾的意义。

“蒸粧”即一锅接一锅的蒸馒头、黄面窝窝、包子、蒸饺、枣糕、等面食,缸里、盆里、筐里、笸箩里都装得满满的,鲁西民间称之为“年底的干粮一一没数”。人们说,这几天灶王爷不在家,乘机多蒸,年后才能多吃,还不会被灶王爷斥为不会过日子。

鲁国70年代的历史(鲁西晋望台博陵郡商氏家族春节文化之小年)(4)

图片来源于网络

“炸供”,即过油炸鱼、肉、藕夹、丸子等,因炸出后先要留出“年下”上供所用,并先在院中面北举碗示意,而称“炸供”。

“赶年集”。年集是鲁西一带突出的民俗现象,年集上摩肩接踵,人山人海,商家摊贩密密麻麻,鸡鸭鱼肉、蔬菜、水果、鞭炮烟花、神像对联、鞋帽衣服、布匹床料等年货应有尽有,人们一改平日省吃俭用的习性,不要钱似地置办年货,直至年底。

流传的顺口溜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忙年”的情景: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腊月二十五,蒸糕磨豆腐;腊月二十六,扯布又割肉;腊月二十七,宰羊杀公鸡;腊月二十八,请神买鞭花;腊月二十九,炸供打烧酒;大年三十儿,对子贴上门。小孩们掰着手指头数着唱得“今儿七,明儿八,再住三天过年下”,则表现了小孩盼过年的急切心情。

鲁西晋望台博陵郡商氏一族融合于土著各姓氏,在历史长河中逐演的这一节令,是在每一个特定历史背景下不断地演绎 ,如今新时代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思想观念的升华,不忘乡愁,户籍老家或居住,或远出他乡,总忘怀不了过大年前“小年”做为前奏散发出的年味,虽因各种因素决定当今仪式形式味淡在忙碌中简单化了,但还是止于小年日,辞灶风俗家家几呼仍有传承着。对比一下,您的家乡与我们鲁西商氏年令文化有什么同!也有“过小年”这一风俗吗?(撰文/山东聊城 商国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