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人,他创造了许多奇迹:用一生的时光坚持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研究,直到91岁与世长辞;用一生的时光以昆虫为对象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第十卷问世时他已是86岁的老人;他这部著作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享誉世界……,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昆虫记整本书阅读指导教学设计?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昆虫记整本书阅读指导教学设计(名著课程化如何抓住昆虫记的魅力)

昆虫记整本书阅读指导教学设计

有这样一个人,他创造了许多奇迹:用一生的时光坚持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研究,直到91岁与世长辞;用一生的时光以昆虫为对象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第十卷问世时他已是86岁的老人;他这部著作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享誉世界……

他就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文学家、博物学家亨利·法布尔,他那部十卷本的著作,就是《昆虫记》。

传世佳作

作为一部传世佳作,《昆虫记》在世界经典名著系列中绝对是一个特殊的存在。首先,它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昆虫记》法文原著副标题即为“对昆虫本能及其习俗的研究”。在数十年间,法布尔直接在田野里对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种类繁多的昆虫进行实地观察,或者将昆虫带回自己家中培养,详尽而生动地记录这些小生命的外部形态、生物习性、生存技巧和繁衍死亡等,然后再将观察记录结合思考所得,写成翔实的研究笔记。

但《昆虫记》不同于一般学术著作的是它具有浓郁的文学气息。在法布尔的眼中,昆虫不是人类的对立面,昆虫世界是一个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独立世界,他所做的,就是利用自身的学识、生动的笔触、深切的人文关怀,将昆虫世界化作让人类获取知识、趣味、审美和思想的文学经典。在法布尔笔下,博物学和文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法国著名戏剧家埃德蒙·罗斯丹看完《昆虫记》后,称赞法布尔“这个大学者像哲学家一般地去思考,像艺术家一般地去观察,像诗人一般地去感受和表达”。

《昆虫记》为法布尔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他被誉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还曾于19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展卷“手”法

《昆虫记》这部巨著在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那么,该以怎样的方式打开这部书,进而感受其魅力呢?

了解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精神

《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一部关于昆虫的百科全书。法布尔通过长时间的细致观察,获得了大量关于不同种类昆虫的特征、习性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将昆虫世界真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我们阅读时,首先要汲取其中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以开拓视野,激发探索未知的志趣。同时,要关注法布尔是如何观察的,他为什么能有许多独特的发现。例如,你可以选择一种昆虫,用思维导图法,从观察内容、观察时间、观察地点、观察方法、有何发现等角度,梳理法布尔观察昆虫的过程和观察结果。从中你会发现法布尔的研究是极其严谨的,也是极其执着的。他曾花三年的时间观察雄槲蚕蛾“求婚”的过程,就快要取得成果的时候,槲蚕蛾“新娘”却不巧被螳螂吞食了。法布尔毫不气馁,从头再来,又整整观察了三年,才得到结果。这种崇尚实证、求真求实、善于探究、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法布尔留给世人的又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品味作品语言,感知文学魅力

《昆虫记》所叙述的内容都来自于法布尔对昆虫生活直接的、精细的观察,他将自己的观察再用细致、精确的艺术描写表现出来,给读者带来了理趣、惊异和感动。再加之语言凝练清新,笔调活泼诙谐,行文中大量运用比喻、拟人修辞,不时穿插神话、典故、诗歌,都使得整部作品情趣盎然,充满诗意。阅读时可通过精读、摘抄、圈点批注、比较辨析等方法,探究文本的语言特点和表达逻辑,感知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文学魅力。

注重知人论世,感悟作者情怀

“知人论世”是指在阅读作品时,能够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个性品格及作者所处时代,将作品读深、读透。

法布尔出身贫寒,靠着顽强的毅力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业士学位、物理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但当时法国教育界、科学界的正统派们并不认可法布尔,他想谋得高校教职的愿望最终也没能实现。在《荒石园》中,他说自己“四十年如一日”“与贫困潦倒的生活苦斗着”,当他回顾前半生的“世态炎凉”时,自问“为了活命,吃尽苦头,是否值得?”他的回答是:荒石园中兀立的“断墙残垣”“是我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与热爱的真实写照”。

在法布尔那个时代,昆虫学家的研究是把昆虫钉在木盒里,浸在烧酒里,睁大眼睛观察昆虫的触角、上颚、翅膀……法布尔则坚持用田野实验的方法研究昆虫的本能与习性。他的这种研究方法遭到了正统势力的责难,他辩驳道:“你们是把昆虫开膛破肚,而我是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进行研究;你们把昆虫变成一堆既可怖又可怜的东西,而我则使得人们喜欢它们;你们在酷刑室和碎尸场里工作,而我是在蔚蓝的天空下,在鸣蝉的歌声中观察;你们用试剂测试蜂房和原生质,而我却研究本能的最高表现;你们探究死亡,而我却探究生命。”(《荒石园》)多么掷地有声的宣言啊!

阅读时,要注意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对作品的内容和语言的品读,感受法布尔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文本细读

语文教科书介绍阅读科普作品时可以注意的一些问题,特别提到了两点:

一个是要“体会科普作品蕴含的科学思维、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另一个是要“关注科普作品的艺术趣味”。

《昆虫记》则正是一部“既富于科学性的昆虫学著作,又是可读性很强的优美散文”。

下面,我们从《昆虫记》的片段内容来尝试抓住一些阅读时值得注意的敏感点。

科学性

《昆虫记》的大部分内容是作者在荒石园完成的。本书的第一篇文章《荒石园》,可以看成全书的一个总领。从中我们能认识到在那个年代,科学家们对昆虫的研究方式是解剖,用法布尔的话来说,是在“探究死亡”。但在法布尔看来,昆虫们都是一个个“活蹦乱跳”的鲜活生命,他要探究的是生命。法布尔这种与众不同的研究方式,也自然遭遇了一些反对声音。他在文中提到:“还有一些人在指责我,说我用词欠妥,不够严谨,说穿了,就是缺少书卷气,没有学究味儿。他们担心,一部作品让读者读起来容易,不费脑子,那么,该作品就没能表达出真理来。” 而作者也曾心力交瘁、心灰意冷,他说:“世态炎凉我已遍尝,体味甚深……每每禁不住要问自己,为了活命,吃尽苦头,是否值得?”“我缺少时间,又是单枪匹马,孤立无援,无人理睬,何况,我在高谈阔论之前,必须先考虑生计的问题。” 但这些终究都没有阻止他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研究昆虫。作者坚信自己的观察记录自会证明:“他写的东西没有丝毫的言之无物的空洞乏味的套话,没有丝毫不懂装懂、不求甚解的胡诌瞎扯,有的只是准确无误地记录下来的观察到的真情实况,既未胡乱添加,也未挂一漏万。”法布尔也确用生命中的后几十年时间坚守了自己的科学探索精神。这份执着、理性与耐性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说到耐性,则更是在科学记录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品质。例如在《小阔条纹蝶》一文中,法布尔向读者讲述了有关小阔条纹蝶的两次观察实验。第一次实验,由于疏忽,他将一只螳螂和小阔条纹蝶放在一起,导致小阔条纹蝶被螳螂吃掉,实验夭折。三年后,作者再次获得小阔条纹蝶,这一次他通过谨慎的多次实验,最终证实了小阔条纹蝶依靠某种特殊气味来交流信息引来伴侣的结论。书中描写此类要坚持多年才能完成的昆虫观察或是观察环境很苛刻的情况很多。在阅读中,除了了解关于昆虫习性与生活方面的科学知识,你还可以去着重体会作者这种可贵的科学精神。

文学性

语文教科书中评价“《昆虫记》的魅力还源于高超的写作技巧”。阅读时,你可以格外关注两点:语言的活泼诙谐与文化关联的运用。

例如在《绿蝈蝈》一文中,作者会在不同的情况下,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使文章不仅活泼诙谐,还能更加传神地表达出绿蝈蝈的不同状态。阅读时,你可以找出这些称呼,看看作者究竟是如何自如准确地变换种种称呼的。再如《象态橡栗象》一文,描绘橡栗象滑稽长相、笨拙地干活和因“工伤事故”死亡的文字幽默诙谐,你甚至可以朗读这些精彩片段,想象画面,感受作品的语言风格。类似的还有《金步甲的婚俗》中,在翔实的观察记录之余,还有对金步甲之间惊心动魄的“战争”的生动描绘,而行文中对雌性金步甲变换使用不同的称呼,使得严谨的记述、紧张的叙事中多了一些风趣和幽默。

我们再来看看《昆虫记》中的文化关联。以《蝉和蚂蚁的寓言》一文为例。在寓言家们的笔下,蝉是从不顾未来的歌唱者,是凛冽的寒风中的乞讨者,法布尔则通过细致的观察为蝉正了名,平了反。期间不乏与法国经典童话、《拉·封丹寓言》、印度河流域的古老故事与希腊文化等内容的关联。最后又引用了一首饶有趣味的普罗旺斯语诗歌,为被寓言家污蔑的蝉平了反。在这篇文章中,可以感受一下科学著作中浓郁的文学色彩。再比如《意大利蟋蟀》一文,主要介绍了意大利蟋蟀的发声器官和发声原理,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小昆虫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行文中,作者将一些表现音乐艺术的词语毫不吝惜地运用到蟋蟀身上,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赋予蟋蟀以人的情感,生动活泼,甚至直接用第二人称与蟋蟀对话,表达自己的真挚情感,令人动容。《意大利蟋蟀》可以说是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

[本文内容根据人民文学出版社新印出的《昆虫记》(收入“名著课程化·整本书阅读丛书”)的“编者的话”整理]

下面,就请带着本文的提示

正式开始《昆虫记》的阅读吧!

轻松做好读前准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