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锦今日获悉,2022年(第二届)成都市“蓉城智碳”生态环保科普教育创新项目实践活动颁奖仪式已于近期举行。本届活动于今年6月启动,在各区(市)县大力组织和各高校环保队伍、环保社会组织参与下,共收到参赛方案百余份。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优秀奖47个及优秀组织单位11个。

这些优秀方案立足新发展阶段,以促进城市群绿色发展,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目标,将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推动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呼吁群众共同践行低碳生活、提高环保意识。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点工作(百余份参赛方案)(1)

提倡绿色低碳和城市发展相结合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成都,这座地势落差达4500多米的公园城市,为不同种群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据此前公开数据显示:成都现记录有4459种植物,野生鸟类共530种,陆生野生动物700种,熊猫基地现有圈养大熊猫237只,是全球最大人工繁育大熊猫迁地保护种群。

如何将绿色低碳和城市发展相结合,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观?聚焦成都水源地湿地,有哪些保护修复手段助力恢复生物多样性?科技赋能节能减排,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助力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围绕生物多样性、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低碳、垃圾分类等生态环保主题, 成都市“蓉城智碳”生态环保科普教育创新项目面向学校、环保公益NGO、环保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进行优秀方案征集并组织落地实施。

此次获奖作品中,一等奖获奖方案用“黑科技”践行低碳环保,项目团队的复合生物酶法纸张脱墨技术,可以实现将用过的打印纸还原为白纸,把绿色环保命题带上了国际舞台;获得二等奖的两个项目分别聚焦生态乡村低碳旅游和水源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观;获得三等奖的三个项目致力于传播低碳生活实践,展现“低碳少年、低碳青年”的风姿,构建家庭、社区、学校联动,影响更多人参与践行低碳绿色生活。

“今年,从参赛作品数量涨幅来看,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蓉城智碳”活动促进公众以更积极的姿态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建设,为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提供生态环保“智汇”力量。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点工作(百余份参赛方案)(2)

让科技与环保零距离

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作为天府之国生态本底的守护者、绿色发展的推动者,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正加快促进构建“产学研宣治”生态圈,努力打造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城市样本。在这样的背景下,“蓉城智碳”生态环保科普教育创新实践项目应运而生,着力以科技手段增强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领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第二届活动现场,知名教授、国家级科技园区的负责人、优秀项目代表和大学生志愿者纷纷围绕“蓉城智碳让科技与环保零距离”这一主题进行分享,从“产学研”一体化科技园到生物技术助力节能减排,再到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各项具体举措,精彩纷呈。

“被科技照亮的世界,也可以是环保的、美好的。”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科科长权凌分享道,此次带来的《“SAY”:减碳官在行动!》项目,以科学为基础,面向全体大学生举办环保idea创意征集大赛,持续探寻“科技 环保”的创新思路,打造了“科普微课堂”“科普舞台剧”等,在青年学生中已收获了良好反响。

科技,在城市绿色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用好各项创新研发资源,加速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年轻人既要在身边的细微之处践行环保理念,也要在学习中用于创新,让更多环保科技从‘纸面’落到‘地面’。”“10年间,云桥湿地持续不断地开展科学调查、自然设施制作、动物栖息地恢复、本土植被恢复等工作。”……谈起科技助力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现场嘉宾感受良多。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生态环境科技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利器。市生态环境局将继续用好科技手段、培育科技人才,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点工作(百余份参赛方案)(3)

去年6个优秀项目落地反响良好

累计举办各类志愿活动50余场

据了解,“蓉城智碳”第一届活动于2021年举办,活动面向全市中小学、环保NGO社团,共收到参赛方案88个,最终评选出6个优秀项目并予以实施,项目包括低碳研学、生态科普讲堂、旧物再造、环境测评、低碳科创、环境调查及研讨等方面。

依托去年的6个优秀项目,在为期四个月实践时间内,“蓉城智碳”项目已累计举办各类志愿活动50余场,直接参与活动的志愿者1500余人。

其中,“发现公园城市的本土低碳生活——成都水源地绿色低碳科普公众教育”项目围绕“绿色 低碳 生活”的融合主题,以正在打造的第一个水源地绿色低碳社区科普教育基地为基础,引导公众从“全域成都视角 个人具体参与”的形式,学习并了解公园城市已长期落地的“绿色低碳生活”示范性成果。形成了《林盘与低碳——一份来自于本土的公众科学家报告》1份、《安宁村小气候分析报告》1份、《林盘低碳循环图》2份,累计发布报道22篇,被阅览数超2万。

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蓉城智碳”项目还通过多种类活动,提倡环保理念。“我是低碳小卫士”项目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不同主题活动,通过具体活动的开展,将低碳理念深入孩子们心里;“‘低碳科创 少年担当’四部曲——清波社区生态环保科普社会教育服务”项目针对清波社区内家庭、学校,展开了生态环保科普社会教育等服务……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久久为功,每位市民既是良好生态环境的受益者,也是建设的参与者与保护的实践者。”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引导公民从意识向意愿、行动转变,以行动促进认识提升,促进全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构建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蓉城。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李菲菲 责任编辑 何齐铁 实习编辑 卢娅芮 图片 本报资料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