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南岳、登衡山,饱览大好河山,现代人往往会掏出手机,记录下这美好一刻。对于没有相机、手机的古人怎么办?

有个明代人,叫萧云从,崇祯九年,游于潇湘。一路风景秀美,怎么记录大美河山?巧了,他是个画家。一路所见之景,他一边画,一边存稿。最终,完成了一幅三米多长的《南岳七十二峰图》。

这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存世最古老的南岳七十二峰图,也是衡阳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兜兜转转从岳阳回到衡阳

7月22日早,记者来到衡阳市博物馆。沿明翰路一直走,绿荫蔽日,炎炎夏日让人感到难得的清凉,在怡人的西湖公园对面,便是典雅古朴的衡阳市博物馆。

7月的气温和空气湿度对于古画而言可谓“隐形杀手”,此行虽无缘正保存在库房中的《南岳七十二峰图》,但见到了当年慧眼识珠、将这幅画收藏入库的前馆长蒋星星。

蒋星星今年65岁。1985年,他还是博物馆的文物征集员。一个中午,他正在博物馆午睡,在博物馆帮忙的老头叫醒他,说来了客人,带了件东西让他看看。

来人是平江的,带了一幅古画,上面绘制了从衡阳到长沙完整的南岳七十二峰,作为一个衡阳人,蒋星星一下子来了兴趣。

“震撼?那没有,我们做这一行的,讲究理性。”回忆当年第一眼看到《南岳七十二峰图》,蒋星星依旧淡定。如果非要说当时的感觉,他说:“就像是看到前方有一个老熟人。”

南岳人画南岳(有个明朝人游完南岳)(1)

△《南岳七十二峰图》局部

由于这种文物非常少见,当时也有不少人怀疑画的真伪。俗话说一假百假,“第一件事就是找破绽。”蒋星星说。他仔细查看了整幅画的纸张、颜色,按他的说法,是“望气”。没找出破绽,他跟当时的馆长说:“画没问题。”

“我们看文物,不仅看它的真假,也讲究了解这件文物的流传经过。”蒋星星说。

据平江人所说,抗日战争时,一批日军来到了平江,住在他家。日军临时开拔,把画落下了。几十年间,这家人不敢把画轻易示人,随着战争的记忆远去,才想着把画拿出来。

衡阳博物馆用300元买下此画。当时蒋星星的工资是每个月30元左右。后送去故宫博物院鉴定,由书画鉴定家、识别过真伪《富春山居图》的徐邦达先生看过,是真迹。

《南岳七十二峰图》,就这样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萧云从当年游历过的地方。

手绘图是古代的“引流”自媒体

南岳七十二峰,南以衡阳回雁峰为首,北以长沙岳麓山为足,分布在长沙一峰,湘潭、湘乡之间一峰,湘潭三峰,衡阳四峰,衡山县有六十三峰。对每个衡阳人而言,南岳七十二峰是刻在记忆里、骨子里的文化图腾。

《南岳七十二峰图》近3.5长,画卷中湘水涟涟,白帆点点,峰峦起伏,树木叠翠……萧云从将衡阳至长沙绵延数百里的南岳七十二峰及沿途城邑、村落、殿宇、寺庙、洲桥、古塔等名胜古迹一一绘出,并用蝇头小楷悉数标注。比如我们熟悉的祝融峰、紫盖峰、南岳大庙、来雁塔、青草桥。

南岳人画南岳(有个明朝人游完南岳)(2)

△《南岳七十二峰图》局部

“这幅画不是画家凭想象画的。从题跋可以看出,萧云从在崇祯九年,在潇湘道中,每到一处,画一处,最终将一路的存稿画成一幅整体的南岳七十二峰。你看,七十二峰,每一峰高低不同,和今天基本吻合,只是叫法上略有差异。”蒋星星说。

对于每一个游衡山的游客来讲,难免“不识衡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通过这幅《南岳七十二峰图》,今天的我们,可以从整体上辨明方位与坐标。

比如,今天的回雁峰,位于衡阳市内,从《南岳七十二峰图》来看也基本如此,首峰回雁峰下,便是当时的衡州府城。再往北,莲花峰、天柱峰之后,便是“祝融万丈拔地起,欲见不见轻烟里”。到了石廪峰的位置,山下便是衡山县城。最后一峰是大家熟悉的岳麓山,山下是岳麓书院。从这张图里可以看到,明代的橘子洲还不是一个洲,“望之若带,实不相连”。

萧云从是安徽芜湖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姑孰画派创始人。他曾为采石矶太白楼绘制了“峨眉烟云、华岳苍松、匡庐瀑布、秦岱旭日”四幅名山壁画。当萧云从的壁画完成后,立即引起轰动,文人墨客纷至沓来,赞叹不绝。

从前人们没有互联网,“引流”靠的是文人骚客的传世佳句、书画墨宝。《南岳七十二峰图》,是否也让当时看到了这幅画的古人被“种草”前来南岳“打卡”,引人遐想。

潇湘晨报记者李姝

图/记者 吴琳红 胡嘉会 王家骥

新闻线索爆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进入“晨意帮忙”专题;或拨打晨视频新闻热线0731-85571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