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骆宾王,很多人就算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一定知道他的一首诗——《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小佛读小学那个年代,这是二年级语文课的一首诗。
骆宾王的出名其实不仅仅因为年少时写出了《咏鹅》,更是因为武则天临朝称制后,骆宾王与徐敬业等人起兵讨伐武则天,轰动一时的《讨武曌檄》就是骆宾王的作品,这篇檄文,写得极好,就连武则天自己读后产生了惜才之情,“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可见这篇檄文煽动力之强了。
今天咱们来读一读骆宾王的另一首古诗《于易水送人一绝 》: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这是一首送别诗,而骆宾王则写出了不一样的感觉,生生将这首诗写成了一首叛逆者之歌,而这一切或许和骆宾王的经历有关。骆宾王出身贫寒,小时候就有才名。李治在位时他成为道王李元庆的属官,后来入朝成为御史,常常上书讨论国家大事,或向皇帝进谏。武则天掌权后,他上书触怒武则天,被关入大牢,后放出到临海担任县丞,最后与徐敬业起兵反武,不知所踪。
从对他简单人生经历的介绍中,不难看出,骆宾王就是一个叛逆的人,而《于易水送人一绝 》可以说是将他的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是一个典故。战国末年,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别要去秦国刺杀秦王的壮士荆轲,荆轲刺秦王,不管成功与否,荆轲注定是没有机会返回燕国,于是荆轲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作为回答,何其悲壮。
荆轲刺秦王并未成功,当即血洒疆场,而秦王呢?后来灭六国,统一天下,终究也避免不了化作一抔黄土,朝代更迭,一切不复存在,“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荆轲那一场刺杀就什么都没有留下吗?不是,荆轲反对暴秦的那种决绝与必胜的精神仍旧存在,骆宾王在写诗的时候似乎还能感受到易水再度寒冷,荆轲似乎还在,准备第二次进入秦国刺杀。
那时,骆宾王已经蹲完大牢,被贬临海,然报效国家之心仍在,对武则天的行为嗤之以鼻。此时的他站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深深的体会当年荆轲在易水边的心情,似乎自己已经被荆轲附身。
想起了骆宾王另一句与荆轲刺秦有关的诗句,“不学燕丹客,空歌易水寒”,他佩服荆轲,却不愿意学荆轲,这里的学是指学荆轲的失败,而在《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根本不提荆轲刺秦的失败,而是摒弃必死,保留荆轲那种必胜的信念,此时的他正在为反抗武则天寻找机会。
从骆宾王后来跟随徐敬业起兵反抗武则天来看,他的骨子里叛逆性极强,李文钟老师在点评这首诗的时候直言:“这才真是叛逆者之歌!”
参考资料:《全唐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