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在我国历史上,算是一个伟大的朝代,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同时,也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为强盛的时代之一。但是,如此强盛的王朝,从公元581年建立到617年覆灭,仅仅走过了二十九年的时间,可以说是一个较为短暂的统治帝国了。

隋朝的兴盛与灭亡解说(兴盛一时的隋朝为何轰然倒下)(1)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兴盛一时的隋帝国轰然倒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分析一下其中的原由。

535年,北魏分裂局势扩大,形成了东西两大势力;577年,北齐被北周覆灭,同时,北周统一了北方地区;589年,隋朝打败陈朝,完成了统一。

不过,虽然国家统一了,但是,国家内部的争斗却并没有因此消亡。西魏和北周,东魏和北齐,其实,本属“一族”,但是,由于多年的征伐,使得各方对彼此都持有非常强烈的敌意。不仅如此,北周作为征服者,对原来北齐人非常歧视。

所谓山东之人,认为他们是“机巧奸伪,避役游惰”之民,所以,在各种政策方面,对原来的北齐人多加限制,更有一些不平等对待的出现。而且,不仅是普通老百姓受到了这样的待遇,就连原来北齐社会中的一些高层,也受到相关的高压态势。这些在《隋书·食货志》,以及牟发松的《旧齐士人与周隋政权》中,都有一些记载。

隋朝的兴盛与灭亡解说(兴盛一时的隋朝为何轰然倒下)(2)

此外,隋朝将陈朝灭掉之后,对南方地区也采取了高压政策。

诸多苛罚,各种打压政策,以及对民众的各种歧视性待遇,让百姓苦不堪言。最终,促使众多旧陈人起兵反抗隋朝的统治,且数量众多,规模逐渐扩大,但最终还是被隋朝镇压了。

由此,反映出隋朝统治中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它虽然实现了领土上的统一,将地方政权变成了国家性的中央集权,但却没有实现政治理念上的统一,即“地方政权中央化”的历程没有完成。而之所以让原北齐、陈朝的上层人物入关,只是为了方便控制这些势力,而不是为了扩大自己的政治统治打基础。

此外,隋朝各地表面上实现了统一,但实际上,仍然停留在一个地方,一个中心人物,一个地方政权的管理模式上。这不仅成为了当时政治上的一个主要问题,还给隋朝的早早覆灭埋下了隐患的种子。604年,在隋朝实现全国统一的十五年之后隋文帝死了,他的儿子杨广继位,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隋炀帝。

他从登基到618年在江都遇害,统治时间还不足十五年,可以说,在隋文帝统治期间,对关中地方政权的中央化根本没有完成。

隋朝的兴盛与灭亡解说(兴盛一时的隋朝为何轰然倒下)(3)

那么,在隋炀帝执政的这十五年里,他有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付诸行动加以解决呢?

604年七月,隋炀帝在仁寿宫继位。十一月到洛阳之后,他便开始营建东都,并将政治中心进行东移。这些行动都是其意识到“关中政权中央化”重要性的具体行动,但是,他的行动却不彻底,或者说,还存在一些固有的思维。因为,他的这种营建,仍然是自设关防、设关自固的思维。

当然,他疏通运河,并将东都定为国家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关中与山东、江淮地区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让统治在政治地理意义上有了一个联合的整体关系。同时,他也先后多次进行巡行和耀兵,对周边地区以及各方敌对势力,都起到了一定的威慑和控制作用。

在《隋书·炀帝纪》中,对于隋炀帝在位期间,各种巡行和耀兵的行程及线路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记载。隋炀帝的第一次巡游从605年八月开始到606年四月结束。之后,他每年都要进行为期数月的各地巡行,直到616年七月江都行程成为了他最后一次巡行。因为,在618年三月他遭到了宇文化及的杀害。

隋朝的兴盛与灭亡解说(兴盛一时的隋朝为何轰然倒下)(4)

从隋炀帝的这些行程中可以看出,从他当上皇帝以后,待在长安的时间非常少,除各地的巡行之旅外,他多数都停留在江都和东都。613年,民众的暴动规模开始扩大,隋朝政治形势急转直下。615年,隋炀帝被围雁门,使隋朝对国内的控制能力大幅度减弱。

第二年,隋炀帝到了江都,并一直待在了那里。在隋炀帝执政期间,对高丽的进攻成为了他统治中的一个转折点。而且,对于隋炀帝为何多次攻打高丽,历史界一直以来都说法不一。按理来说,高丽对隋帝国的统治,并没有构成太多实质性的危害,而真正危及隋朝统治的应该是突厥。

但是,在对突厥的对抗中,隋炀帝却显得非常理性,一直都采取防守态势。很多学者分析,隋炀帝之所以对突厥采用这种结好的态度,主要是为了震慑高丽,以及河北和河东地区。不过,凡事都要找清主次矛盾,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做人如此,治国理政更是如此。

而隋炀帝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弄清状况,这才加速了隋帝国的灭亡。

隋朝的兴盛与灭亡解说(兴盛一时的隋朝为何轰然倒下)(5)

然而,大运河的开凿消耗了太多的国力;残暴的性格让很多官员对统治不满;膨胀的野心与国力的严重不符;对外没有实力进行真正的对抗,对内没能让百姓休养生息,而是盲目建立大业,劳民伤财。此外,再加上隋帝国本身的集权化管理,没有得到很好的发育,这些都注定隋朝是一个短寿的王朝。

参考资料:

【《隋书·帝纪一·高祖上》、《隋书·卷三·帝纪第三》、《周书·卷八·帝纪第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