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藤茶相似的茶(藤茶饮用历史悠久的茶中奇葩)(1)

藤茶俗称藤婆茶、端午茶、山甜茶、龙须茶,学名显齿蛇葡萄,系葡萄科蛇葡萄属显齿蛇葡萄科的嫩茎叶,是经受过第四世纪冰川灭绝性扫荡后幸存在武陵山脉的珍稀藤本植物。它是一种药理作用非常丰富的药食两用植物,民间常用于高血压、感冒发热、心脑血管疾病、湿疹、皮炎等的防治,在恩施土家族藤茶已有四百年的饮用历史,被当地人称为“土家神茶”,民间素有“三两黄金一两茶”的赞誉。

和藤茶相似的茶(藤茶饮用历史悠久的茶中奇葩)(2)

经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藤茶不仅是一种天然绿色饮品,更是药用价值高,保健功能强的茶中奇葩。它不仅口感醇香、生津止渴,更具有降血压、降血脂和解酒护肝之功效,特别适合血压或血脂偏高和商务应酬多的人群。经中国药科大学等单位对其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研究,并经土家族民间上百年的饮用实践证实,藤茶味甘淡,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降血压、降学脂和保肝醒酒等功效,是一种宝贵的食药两用植物资源,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发挥了功不可灭的作用。中国药科大学等科研单位对其提取物进行研究发现,其有效成分为蛇葡萄素及二氢杨梅素等黄酮类化合物,最小抑菌及杀菌浓度相当于等量黄连素。

藤茶的发现历史相当悠久,很多典藉文献中对其都有记载,评价甚高:

1、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记载:茶性俭,不宜广,广则其味黯澹。且如一满碗,啜半而味寡,况其广乎!其色缃也,其馨也。其味甘,槚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

2、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中记载:川茶、藤茶、夸茶,皆出四川。蒙元宫廷饮食谱《饮膳正要》,是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初刻于元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至今近700年,作者忽思慧,蒙古族,生平无考,兼通蒙汉医学,曾于元仁宗延祐年间被选为宫廷饮膳太医。

3、明朝朱橚所著《救荒本草》记载:蛇葡萄:生荒野中,拖蔓而生,叶似菊叶而小,花叉繁碎;又似前胡叶,亦细,茎叶间开五瓣小银褐花,结子如豌豆大,生青,熟则红色,苗叶味甜。救饥:采叶煠熟,换水浸淘净,油盐调食;治病:今人传说捣根傅贴疮肿。

朱橚(1361年-1425年)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明朝立国后受封周王,身后追授谥号为“定”,史称“大明周定王”。他所著的《救荒本草》一改以往“医药本草”的编写宗旨,开创了“食用本草”的先河,记载了总计414种可以用来救荒果腹的食用植物,其中大部分都是以往的本草典籍中没有详细记载的。千百年来一直默默无闻的野生植物如堇菜等,托王爷的福第一次有了名字。

4、清朝刘善述在《草木便方》中记载: 藤茶叶甘温消渴,诸气鼓胀月瘕活,丹停气肿下盅毒,利便通肠代茶喝。

5、清代周大球的《棚民谣》中写到:郎君且坐待阿爷,为君汲水煎藤茶。

6、《清宫医案》记载 :“素号名医,却不如乡间一草(藤茶)尔。”

7、《崇陵传信录》记载:“御医得其草(藤茶) ,心喜。其色不扬,闻之清香,味苦后甘。入汤,色亮。帝饮后数日,脉不复细弱,宏健有力,是可谓神草也!”

8、清宫御医屈贵庭曾言:“此草(藤茶)效果神奇,可与其他药物通用,无禁忌。性微凉但平和,前所未见。此生得见此物,余生足矣。”

9、四川 《大竹县志》记载:茶有藤茶、甜茶、姑娘茶、老鹰茶等名,而家茶反少,因清有茶税,种者伐之,以避催科。

10、被瑶族人民世代流传和珍藏的 《评皇券牒》( 俗称《过山榜》)中记载:王瑶子孙采斩竹木,栽种麻豆、苎茄、藤茶、麦、禾、粟、通客与贩。

11、土医古籍里记载:藤茶,卯洞所生,酉水所灌。……荡清涤浊,解百毒,祛百病,水清气足。

12、《新编中药歌诀》中记载:甜茶藤味甘淡凉,清热解毒功第一,黄疸肝炎咽喉痛,目肿痈疖服加洗。

13、《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记载:藤茶,【性味】味甘淡性凉。【功能主治】具有清热解毒,降暑生津,祛风湿,强筋骨,消炎利尿,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缓解酒精作用等功效。长期饮用对皮肤癞癣,黄疸型肝炎,感冒风热,咽喉肿痛,急性结膜炎,痛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护肤养颜等都有极好作用。【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倍量。外用:适量,煎水洗。

14、《中华本草》中记载:藤茶,【别名】霉茶叶。【性味】苦;微涩;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平肝降压;活血通络。主痢疾;泄泻;小便淋痛;高血压;头昏目胀;跌打损伤。【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泡茶。

15、《湖北中草药志》中记载:藤茶,清热凉血,用于高血压病,头昏目胀等症。治高血压,藤茶30克,开水泡,当茶饮,10天为一疗程。

和藤茶相似的茶(藤茶饮用历史悠久的茶中奇葩)(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