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混凝土前沿进展(高性能混凝土制备与施工)(1)

高性能混凝土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原材料、配合比以及硬化后的物理力学性能,也与混凝土的制备与施工有决定性关系。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与施工应同工程设计紧密结合,制作者必须了解设计的要求、结构构件的使用功能、使用环境以及使用寿命等。

1.高性能混凝土的拌制

(1)高性能混凝土的配料

应严格控制配制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包括对原材料供应源的调查和预先的抽样检测以及原材料进场后的抽样检测,如水泥不仅应抽样复试,而且应该做快测强度以及凝结时间的试验。还应确立合理的骨料、水泥、外掺粉、外加剂的贮运方式,保证使用过程先进先出,材质均匀,便于修正。

高性能混凝土的配料可以采用各种类型配料设备,但更适宜商品化生产方式。混凝土搅拌站应配有精确的自动称量系统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并能对原材料品质均匀性、配合比参数的变化等,通过人机对话进行监控、数据采集与分析。但无论哪种配料方式,均必须严格按配合比重量计量。计量允许偏差严于普通混凝土施工规范:水泥和掺合料±1%,粗、细骨料±2%,水和外加剂±1%。配制高性能混凝土必须准确控制用水量,砂、石中的含水量应及时测定,并按测定值调整用水量和砂、石用量。严禁在拌合物出机后加水,必要时可在搅拌车中二次添加高效减水剂。高效减水剂可采用粉剂或水剂,并应采用后掺法。当采用水剂时,应在混凝土用水量中扣除溶液用水量;当采用粉剂时,应适当延长搅拌时间(不少于30s)。

(2)高性能混凝土的搅拌

由于高性能混凝土用水量少,水胶比低,胶凝材料总量大,拌合时较粘稠,不易拌合均匀,因此需用拌合性能好的强制式搅拌设备。卧轴式搅拌机能在较短时间里将混凝土搅拌均匀,故推荐使用这种设备,禁止使用自落式搅拌机。国外引进设备中有新型逆流式或行星式搅拌机,效果也很好。

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的特点之一是坍落度经时损失快。控制坍落度经时损失的方法,除选择与水泥相容性好的高效减水剂外,可在搅拌时延迟加入部分高效减水剂或在浇筑现场搅拌车中调整减水剂掺量。拌制高性能混凝土投料顺序可见下图。

高性能混凝土前沿进展(高性能混凝土制备与施工)(2)

图:投料顺序

高性能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应该按照搅拌设备的要求,一般现场搅拌时间不少于160s,预拌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少于90s。

目前施工现场常用喂料方式见下图。

高性能混凝土前沿进展(高性能混凝土制备与施工)(3)

图:喂料方式

2.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的运输和浇筑

(1)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的运输

长距离运输拌合物应使用混凝土搅拌车,短距离运输可用翻斗车或吊斗。装料前应考虑坍落度损失,湿润容器内壁和清除积水。

第一盘混凝土拌合物出料后应先进行开盘鉴定。按规定检测拌合物工作度(包括冬施出罐温度),并按计划留置各种试件。混凝土拌合物的输送应根据混凝土供应申请单,按照混凝土计算用量以及混凝土的初凝、终凝时间,运输时间、运距,确定运输间隔。混凝土拌合物进场后,除按规定验收质量外,还应记录预拌混凝土出场时间、进场时间、入模时间和浇筑完毕的时间。

(2)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的浇筑

现场搅拌的混凝土出料后,应尽快浇筑完毕。使用吊斗浇筑时,浇筑下料高度超过3m时应采用串筒。浇筑时要均匀下料,控制速度,防止空气进入。除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外,应采用振捣器捣实,一般情况下应用高频振捣器,垂直点振,不得平拉。浇筑方式,应分层浇筑、分层振捣,用振捣棒振捣应控制在振捣棒有效振动半径范围之内。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施工缝应在混凝土浇筑之前确定,不得随意留置。在浇筑混凝土的同时按照施工试验计划,留置好必要的试件。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现浇相连接时,接缝应设置在低强度等级构件中,并离开高强度等级构件一定距离。当接缝两侧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且分先后施工时,可在接缝位置设置固定的筛网(孔径5mm×5mm),先浇筑高强度等级混凝土,后浇筑低强度等级混凝土。

高性能混凝土最适于泵送,泵送的高性能混凝土宜采用预拌混凝土,也可以现场搅拌。高性能混凝土泵送施工时,应根据施工进度,加强组织管理和现场联络调度,确保连续均匀供料,泵送混凝土应遵守《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 10)的规定。

使用泵送进行浇筑,坍落度应为120~200mm(由泵送高度确定)。泵管出口应与浇筑面形成一个50~80cm高差,便于混凝土下落产生压力,推动混凝土流动。输送混凝土的起始水平管段长度不应小于15m。现场搅拌的混凝土应在出机后60min内泵送完毕。预拌混凝土应在其1/2初凝时间内入泵,并在初凝前浇筑完毕。冬期以及雨季浇筑混凝土时,要专门制定冬、雨期施方案。

高性能混凝土的工作性还包括易抹性。高性能混凝土胶凝材料含量大,细粉增加,低水胶比,使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十分粘稠,难于被抹光,表面会很快形成一层硬壳,容易产生收缩裂纹,所以要求尽早安排多道抹面程序,建议在浇筑后30min之内抹光。对于高性能混凝土的易抹性,目前仍缺少可行的试验方法。

3.高性能混凝土的养护

混凝土的养护是混凝土施工的关键步骤之一。对于高性能混凝土,由于水胶比小,浇筑以后泌水量很少。当混凝土表面蒸发失去的水分得不到充分补充时,使混凝土塑性收缩加剧,而此时混凝土尚不具有抵抗变形所需的强度,就容易导致塑性收缩裂缝的产生,影响耐久性和强度。另外高性能混凝土胶凝材料用量大,水化温升高,由此导致的自收缩和温度应力也在加大,对于流动性很大的高性能混凝土,由于胶凝材料量大,在大型竖向构件成型时,会造成混凝土表面浆体所占比例较大,而混凝土的耐久性受近表层影响最大,所以加强表层的养护对高性能混凝土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防止产生收缩裂缝,很重要的措施是混凝土浇筑后立即喷养护剂或用塑料薄膜覆盖。用塑料薄膜覆盖时,应使薄膜紧贴混凝土表面,初凝后掀开塑料薄膜,用木抹子搓平表面,至少搓2遍。搓完后继续覆盖,待终凝后立即浇水养护。养护日期不少于7d(重要构件养护14d)。对于楼板等水平构件,可采用覆盖草帘或麻袋湿养护,也可采用蓄水养护;对墙柱等竖向构件,采用能够保水的木模板对养护有利,也可在混凝土硬化后,用草帘、麻袋等包裹,并在外面再裹以塑料薄膜,保持包裹物潮湿。应该注意:尽量减少用喷洒养护剂来代替水养护,养护剂也绝非不透水,且有效时间短,施工中很容易损坏。

当在高性能混凝土中掺入膨胀剂时,养护的方法是否及时有效,对膨胀量有很大影响,因钙矾石的形成需要大量的结合水,尤其是大面积构件的混凝土中,更要注意覆盖保持湿润。

混凝土养护除保证合适的湿度外,另一方面是保证混凝土有合适的温度,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比普通混凝土对温度和湿度更加敏感,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养护湿度应根据环境状况和构件所受内、外约束程度加以限制。养护期间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不应高于75℃,并应采取措施使混凝土内部与表面的温度差小于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