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变色渐入秋(青绿遍野点绿成金)(1)

截至2021年,英德市森林覆盖率达68.81%,森林蓄积2384.7万立方米。图为联山瑶族村。

草木变色渐入秋(青绿遍野点绿成金)(2)

工人将鲜笋倒入池中清洗。

草木变色渐入秋(青绿遍野点绿成金)(3)

吴乙明查看木耳的生长情况。

8月28日一早,英德市石牯塘镇联山瑶族村党总支书记、村级林长吴乙明到该村巡林。吴乙明一边查看村中林下经济作物——木耳的生长情况,一边巡视是否有驴友留下火种。如此一来一回,返回村委会时已接近傍晚。“我们的森林面积有10.8万亩,其中95%的山林划入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今正是森林防火的重点防护期,因此做好林长制工作,仔细巡林,尤为重要。”

去年以来,英德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林长制、“一长三员”体系,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保护发展森林湿地资源的主体责任,创新“林长 警长”“林长 检察长”的“三长联动”护林模式,实现了森林、湿地资源责任区管理全覆盖无死角,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同时,英德市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加工和森林生态旅游四大产业。截至2021年,英德市森林覆盖率达68.81%,森林蓄积2384.7万立方米,林业总产值达10.68亿元,带动1.4万名农民就业。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陈咏怀 通讯员 黄海锋 虞月毅

健全机制

构建市、镇、村三级林长制责任体系

地处粤北地区的英德是全省林地面积最大的县级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8.81%,比广东省平均水平高出10.2%。同时,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英德国家森林公园两个国家级的“金牌匾”落户英德,彰显出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

2021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在全国全面推行林长制,明确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目标责任,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对此,英德市党委政府立足“北部生态发展区”定位,突出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扎实推进林长制,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英德市委书记、市第一林长张杨彬介绍,英德市按照国家、省和清远市关于林长制的工作部署,建立党政同责、一把手负总责的市、镇、村三级林长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并构建了以“一长三员”(林长 执法员 监督员 护林员)为主干的森林资源源头管理架构,对全市森林资源实行网格化管理,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我作为英德市第一林长,在广东省总林长令发布后第一时间开展了巡林,先后近30次深入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查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看到英德的绿水青山,更感生态保护使命在肩、重任在前。”张杨彬说。

据介绍,英德市共有市级林长7名、镇级林长301名、村级林长1168名,护林员1203名,执法员275名,监管员327名。

浛洸镇专职护林员梁仕俊从事护林员工作已有两年,一辆摩托车、一根打火把,是他每天巡护山林的标准装备,每天早上8时30分许出发,巡护山林一圈下来,每天都要花三四个小时。“主要是巡查是否有人违规砍伐、排查森林山火隐患点和提醒上山的群众注意森林防火。”

梁仕俊巡查的山林山路崎岖,森林茂密,有时他还会借助无人机进行巡查,提高巡山护林的效率。“步行的话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到达目标地点,使用无人机进行观察比较节省时间。”

浛洸镇党委委员马智平介绍,该镇有林地面积16万亩,其中生态林面积4.95万亩,森林覆盖率45.2%,全镇配有专职护林员8人和重点林区护林员20人。“我们主要通过遏制违法占用林地的行为、打击非法砍伐林木行为和加强森林防灭火来落实落细林长制工作,确保浛洸镇青山绿水有效持续。”

齐抓共管

推动“林长制”向“林长治”转变

近日,英德市委书记、第一林长张杨彬签发了《关于加强森林督查工作令》的林长令,要求各级林长担当起森林督查工作“一把手”责任,落实领导包案制度;要对标对表,制定一图一方案工作机制,实行倒排时间,挂图作战;要从严、从重、从快打击涉林违法案件,按照“一案一册”要求进行整理归档;要组织镇村级林长、执法员、监督员等力量,联合本镇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开展查处、整改工作;充分发挥“林长 警长”“林长 检察长”工作机制在森林督查案件办理中的协调推动作用;对已完成问题整改的加强监管,杜绝边处罚边违法情况的发生,切实推动“林长制”向“林长治”转变。

英德市林业资源丰富,近年来多措并举保护林业资源,但仍有小部分不法分子企图以偷砍偷伐、违法占用林地等行为牟利,破坏森林资源。

英德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书海表示,为充分发挥林长制的作用,严厉打击破坏林业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英德市除了构建市、镇、村三级林长制、“一长三员”体系,还充分发挥行政执法管理职能、打击刑事犯罪与检察监督职能的合力作用,建立并推动了“林长 警长”“林长 检察长”的“三长联动”护林新模式。“通过建立‘林长 警长’模式,当遇到涉林重大案件、刑事案件立即到达案发地点配合当地林长及警长开展工作,实现立体化指挥、扁平化作战、协作化办案;‘林长 检察长’则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民事、行政和公益诉讼检察衔接,对各种涉林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督促行为人及时修复、治理被破坏、污染的林地。”

李书海说,英德通过整合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生态保护机制,打破了以往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主要依靠林业部门“单兵作战”的老传统,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群策群力的良好局面。通过全面实行林长制,英德市森林督查案件数量及面积明显减少,2021年森林督查案件424件,截至今年8月底,结案率100%,整改率96.79%,预计在年底全部查处完毕。全市今年1—7月涉林行政案件数量同比下降90.5%、刑事案件数量同比下降55.56%,上半年森林火灾受害率降至0.085%。

下一步,英德市将加大林业资源保护力度,围绕林业碳汇建设任务,深入推进“护绿提质行动”等专项整治,扎实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控,着力抓好森林防火工作,提高林业防灾减灾能力;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切实抓好重点区域森林“四化”建设,大力推进乡道、村道路旁绿化工作,扎实开展矿山复绿,不断提高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坚持绿色发展,把林业产业发展与林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与观光旅游发展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挖掘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压实工作责任,全面贯彻落实省、清远市级林长工作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相互监督的责任体系,推动“林长制”向“林长治”转变,把林长制与综合网格化管理结合起来,打通生态环境保护“最后一公里”。

绿色生产

种、养、加工、旅游四大产业初具规模

在英德市大站镇樟滩村的灵芝种植基地,500余亩红色、黑色的灵芝密集镶于林间,似一幅乡村油画。这不仅是赏心悦目的美景,更是英德市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成功范例。

近年来,英德市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大力发展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及森林景观利用等为主的林下经济,着力将林下经济培育成农村林业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为社会提供绿色优质生态产品,拓宽林农增收致富渠道,助推乡村振兴,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加工和森林生态旅游四大产业已经初具规模。

大站镇樟滩村水抱山环,周围山谷因盛产菌类而闻名,村民时常采集野生菌类到集市贩卖。2017年,大站镇引进平甫灵芝种植基地,种植灵芝、五指毛桃、石斛等林下经济作物。

基地负责人陈郁介绍,基地采用立体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在地底种植五指毛桃、地表种植灵芝、树干种植石斛,将林下经济效益最大化。目前,基地灵芝年产值约300万元,400亩五指毛桃和10亩石斛将于今年底收成。

8月是麻竹笋丰收的时节。在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家食品有限公司,村民正将一车车新鲜的生笋运输到公司的加工点,经过清洗、切割、预煮、调味、包装等步骤,一袋袋即食酸笋便制作完成。

英德市林业资源丰富,依山傍水的乡村数不胜数,不少乡村充分利用当地山多地少的特点,大力发展麻竹笋产业,带动当地村民经济增收。

英德市连樟家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巫迁雄介绍,公司通过“公司 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周边农户开展麻竹笋种植,并以保护价 市场行情价模式、就高不就低进行麻竹笋收购,带动周边45户农户种植超4000亩麻竹笋。同时,公司还建立麻竹笋工作车间,带动周边45户从事麻竹笋加工,既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也带动了当地绿色经济发展,实现绿色生态经济价值转换。

张杨彬表示,2021年英德市利用林地面积约51.7万亩,实现林业总产值10.68亿元,带动农民就业人数达1.4万人。同时,英德市以打造英德红茶、麻竹笋两个百亿农业产业为突破口,统筹推进清远鸡、丝苗米产业发展,加快构建“2 2”特色农业产业体系,2021年麻竹笋产值达到32亿元,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57亿元,2022年上半年实现农业产值18.3亿元,同比增长9.6%。

此外,英德市还充分利用生态林、地质公园、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等自然资源开发成森林休闲公园。目前,该市有英德市国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九州驿站度假营地(天门沟)、世外桃园有限公司(宝晶宫)、天鹅湖(宝晶宫)、英西峰林走廊、仙湖温泉等十几个森林景观旅游项目,把林业产业发展与观光旅游发展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林业经济的发展潜力。

相关

联山瑶族村创新巡林机制,发展林下经济

村民走上“绿色”致富路

联山瑶族村位于英德市石牯塘镇西北部,是英德市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行政村。该村森林面积有10.8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有9.7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达98%。近年来,在村党总支书记、村级林长吴乙明的带动下,联山瑶族村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构建了村级林长制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通过因地制宜创新巡林机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让村子变美了,村民更富了,逐渐发展成一条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10.8万亩森林从未发生过火灾

吴乙明是一名退役军人,2013年,他心中挂念家乡,毅然回到了联山瑶族村,在村内开办了麻竹笋加工厂,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在2019年4月,他进入石牯塘镇联山瑶族村村委会工作,并在2021年8月被村民选举为联山瑶族村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联山瑶族村山多地少,不少村民都是依靠这一片青山生活,如何守护好村中的绿水青山,是吴乙明要重点考虑的问题。2021年,联山瑶族村在英德市林业局和石牯塘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开始全面推行林长制。吴乙明作为村级林长,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吴乙明深知,做好宣传工作,让村民将“爱护生态环境”牢记在心是最好的办法,因此,在推行落实林长制工作中,他多次组织全村村民在“流动夜校”课堂上开设林业专题课程,重点学习森林防灭火、病虫害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古树名木保护、涉林违法行为法律法规等知识。同时,他也时常带领护林员走村入户,为村民普及林长制的相关知识,增强村民的防火守林意识。

作为一名村级林长,巡林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吴乙明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对机制进行了创新。他要求全村党员、村民代表成员牵头,对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的四个网格进行不定期巡林工作,全体村民则根据各自耕作的林区开展巡林工作,发现破坏森林资源问题,及时上报村级林长。

吴乙明每月至少3次带领2名副林长、25名村级巡山员,以4个村民小组为单位分成4个网格深入山林巡查。每次巡查来回便是几小时,每个山头、每条小沟、每处隐患点,他都要求巡护到位。“我们一般早上6时就开始徒步巡山,饿了累了就靠在树下吃点干粮休息,一直到下午5时才回来。”吴乙明说。

创新的机制切实增强了联山瑶族村的生态资源管护能力,自联山瑶族村1956年建村以来,该村10.8万亩的森林从未发生过火灾。

“过山瑶”吃上“旅游饭”

走进联山瑶族村,一幅颇具瑶族风格的秀美乡村画卷映入眼帘,一栋栋农家庭院错落有致,整洁宽敞的水泥路连村入户,漫步田间小路,绿荫环绕、草木葱翠,让人倍感心旷神怡。在村里的农庄,停了几辆外地车辆,不少游客在品尝当地的特色农产品。

此前,联山瑶族村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如今,该村通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动员村民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把约4000亩林地打造成特色农特产品产区,种植灵芝、冬菇、木耳、茶叶、中药材及麻竹笋等农产品,大大增加了群众的收益。“现在村里的人均收入已超过了2万元,林下经济收入达到1万元,占总收入的50%。”吴乙明说。

今年,吴乙明还计划和清远市农业企业家协会在联山瑶族村共同打造网络带货直播间,把瑶族村的特色产品带出去、走出去。林下经济的发展,彻底改变联山瑶族村“过山瑶”的生活方式,群众过上了好日子,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吴乙明说,保护森林也给联山瑶族村带来很大的创收,如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助。联山瑶族村每年有370多万元的效益补助金,村党总支利用生态资源的补助所得,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助推乡村特色旅游的发展。“这笔补助金70%作为分红拨到村民手中,30%作为村集体收入,用于村中的公益事业。”

近年来,联山瑶族村吸引了大量的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山里空气中的负离子,成了城市人眼中的香饽饽,“大山里的小乡村”声名在外,推动了乡村特色旅游的发展,促进群众增收。外来游客的增加,带动了林下特色产品的销售,带旺了民宿、餐饮业的发展,每年能带动村民人均收入增收近2000元。

“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让村子有更好的发展未来,我会尽自己所能,带领全村上下抓实抓细林长制工作。”吴乙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