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入学困难(因为孩子入学问题)(1)

“北漂族”,是特指来自非北京地区的、非北京户口的、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外地人。

这些人,当年为了生活,或为了理想,或为了事业,从外地来到北京打拼。

生活艰辛,居无定所,漂来漂去,收入不高,境况不佳,他们在夹缝中生存,也被称为“蚁族”。

孩子入学困难(因为孩子入学问题)(2)

为了理想到北京打拼

刘先生是“北漂族”的一员,为了自己的理想追求,在18年前,他来到北京打拼。要想在北京居住并坚持下来,甚至还能创造自己的事业,其实并不容易。

刘先生的老家是在东北,2004年来到北京上大学,毕业后就不想离开北京了。而且离老家也比较近,就决定在北京发展。

经过多年的奋斗,刘先生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一片天地,在一家教育类的公益组织工作。但是由于北京房价太高,买不起房,刘先生只能租房居住。

为了理想,为了工作,多年以来,刘先生并不觉得租房居住有什么不妥,反而还觉得自由自在,个性惬意。

孩子入学困难(因为孩子入学问题)(3)

没有户口孩子无法入学

3年前,刘先生和妻子结婚,并且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一家人都沉浸在孩子出生的欢快氛围中,直到孩子要上幼儿园时,夫妻两人才发起愁来。

孩子上小学说需要户口的,但是夫妻俩在北京没有买房,也没有户口,今后孩子上学就非常困难。

其实,在2008年,北京的户口政策已经开始收紧了,要想在北京落户越来越困难。不过,刘先生当时并没有想过要争取一个户口,在北京落户。

当时的政策,只要能考上北京市的公务员,也能够在北京落户。可是,那时刘先生不知道户口的作业那么重要,错过了好时机。

再过2年,孩子就要上小学了,没有户口怎么办?刘先生从未考虑过,自己会因为孩子的教育和入学问题而离开北京。一种失败感油然而生。

孩子入学困难(因为孩子入学问题)(4)

“南迁”成都开启新生活

2021年,成都市出台了外来人员、随迁子女落户政策,刘先生抓住了这次机会,带着妻子一起来到成都工作并落户。

刘先生讲,妻子的事业在北京,其实她一点都不想来成都。但是,为了孩子未来的学习和教育,夫妻两人不得不来到成都打拼。

一切都重新开始。但夫妻俩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来到成都之后,甚至在内心还有一种轻松感。

孩子的教育问题终于得到解决了,生活上、经济上和工作上的那些压力都已经不算压力了。曾经的“北漂族”,如今被迫南迁。

也许,逃离北京是“理想主义者”的一次失败,但是来到成都,对于刘先生来说则好似“凤凰涅槃”,即将开始并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尤其是为孩子的教育,做了新的铺垫。

孩子入学困难(因为孩子入学问题)(5)

随迁子女入学问题亟待解决

城市的发展,伴随着大量人才的流动。无论是单位企业的工作者,还是高楼大厦的建筑者,都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外地人,已经融入了城市的形象,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是,外地人在随迁子女问题上却面临着巨大的难题。

一方面,如果把孩子留在外省的老家中,由老人照看,那么孩子就成为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成长关键期却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和应有的亲情陪伴,可能会逐渐变成“调皮学生”;

另一方面,如果把孩子带在身边自己看管,经济上的困难暂且不说,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读书入学非常困难;没有户口,学生终究是要回老家上学的。

为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问题,教育部和一些地方城市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修建专门的学校,允许随迁子女入学就读。

即便是如此,但仍然面临着两大困难:

1.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大部分城市能解决,但高中阶段的入学问题就很难解决了,因为这涉及高考政策;

2.在大城市中,随迁子女就读的学校,在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上和当地的优质学校仍有很大差距,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日益突出。

孩子入学困难(因为孩子入学问题)(6)

购房落户应和居住年限政策相结合

大多数城市出台的落户政策,主要包括三种:一是学历人才落户,二是专业人才落户,三是购房落户。

学历人才落户主要包括高学历人才,应届毕业生,在当地企事业单位找到工作后签订合同,然后将户口迁到工作城市。

专业人才落户主要是指一些专业性技能人才,通过用人单位连续缴纳1年或2年社保,然后可申请落户。

购房落户主要是针对外来工作者,通过购买房屋,签订购房合同,然后落户到购买房屋所在地址。购房落户是户口政策的普遍形式,也是最终形式,学历人才落户和专业人才落户,最终都要通过购房形式来体现。

由于房屋价格高昂,购房落户也成了外来普通务工人员落户本地的最大阻碍。一些在城市里生活和工作了10年甚至20年的外地人,也最终因为户口问题和孩子的入学问题而不得不离开城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城市在制定落户政策的时候,可以考虑把在本城市的居住年限作为条件,为那些在城市里奋斗、奉献多年的外地人提供落户机会和政策。

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教育投入:一是要完善入学政策,让随迁子女能够就地入学;二是要平衡教育资源,让随迁子女能够享受优质教育服务。

孩子入学困难(因为孩子入学问题)(7)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