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感情故事(一个已婚妇女婚外寻情的故事为何受到世界推崇)(1)

前言:我国对福楼拜这位作家的认识其实还是挺有限的,知道他的几乎都是文艺青年,读过《包法利夫人》的也几乎都是中文系学生。虽然知道他的人确实不多,但这都掩盖不了他是一位世界级的文学大师——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是他的徒弟、米兰·昆德拉曾说直到《包法利夫人》出现,小说的成就才赶上了诗歌。那么,就是这么一个已婚妇女婚外寻情的爱情故事,究竟为何受到世界推崇?

1.小说的成功,在于创作技巧上的呕心沥血

对比起闻名于世的其他作家,福楼拜在创作的数量上是非常低产的,一生的作品可以用个位数计。而这,源于他创作的精益求精。关于福楼拜创作的精益求精,这个流传已久的故事可以说是“揭露无余”:

有一天早上,一个客人去拜访福楼拜。福楼拜用过早饭就上楼去工作,一直写到中午。吃午饭时,客人问他写了多少,福楼拜说,我写了一个逗号。吃过午饭,福楼拜又埋头工作了一下午。到晚饭时,客人又问下午写了多少,福楼拜说,我把早上那个逗号抹掉了。

《包法利夫人》的创作同样遵循他这个创作习惯。

福楼拜在创作《包法利夫人》时一共写了四年多的时间,每天工作时长都近十二小时。初稿将近一千八百页,最后发表出来不过五百页。(参考百度百科)

福楼拜不仅在篇章表达上精益求精,对内容的真实描写也有同样的完美追求。

这里又有一个关于他的故事:

写完《包法利夫人》之后,他坐在门口痛哭流涕,哭到都哭不出来了,还在哭。朋友问他出了什么事。他说,包法利夫人死了。朋友弄清了包法利夫人是谁后,笑着说,你可以不让她死啊。福楼拜说,不,她非死不可,她已经无法再活下去了。她不得不死了。说完了,又接着哭去了。

福楼拜写的小说已经不是客观事物了,是他生命的本身。

当然,一部作品的享誉世界肯定不是仅仅凭借其创作的认真就可以达到,从《包法利夫人》这部作品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其独特的艺术手法,被其他作家誉为开创了现代小说的先河。

在我看来,他在创作技巧上的创新主要在以下几点:

a.隐藏作者本身

b.电影的叙述手法

c.“我表达”的侧重

在福楼拜之前的作家,在创作作品时都喜欢直白地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且叙事也喜欢运用上帝视角。但福楼拜就不一样,他的表达追求是:作品中随处可见作者本人却又隐于形。《包法利夫人》的情感表达就比较含蓄但又是贯穿文本的。

包法利夫人感情故事(一个已婚妇女婚外寻情的故事为何受到世界推崇)(2)

《包法利夫人》在创作上的革新还表现在故事的叙述上。它异于之前的情节模式,用一种电影式的镜头叙述来完成文本,这样使得文本更具感染力。

《包法利夫人》里,随处可见女主人公的“我表达”。这种让主人公自己开口说话来塑造自己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的侧重让后来的很多作家模仿,他的徒弟莫泊桑就是典型的一个。

2.人物形象刻画得特别才是好作品

文中的女主角爱玛这个形象在世界文学史里都是独特的。她在十多岁时候就被送到了修道院去学习,她学的是刺绣、钢琴,最常看的是浪漫小说。很多人都说是女主角少女时候接受的理想主义教育造成了她一生的悲剧,其实在我看来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人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后天可以做一定程度的修饰,但是本质是不能改变的。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爱玛是一个极富浪漫主义情怀的女性,她渴望的是一种激情澎湃的生活,所以才会对一切具有艺术性的东西充满了兴趣。

世界上最浪漫的东西就是爱情,天真烂漫的她以为婚姻能给她持久的爱情和浪漫,所以她结婚了。

殊不知和她结婚的男人与她的性格迥然不同。和她结婚的男人叫包法利,是一个乡村医生。这个男人没有一点的浪漫细胞,外表穿着非常朴素,内在也是“一潭死水”。他无法理解爱玛的浪漫追求,两个人虽然结婚了,但是心却没有真正地契合。

爱玛嫁给他之后就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痛苦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人存在于世界上总是要有寄托才能不空虚的。对于爱玛来说,她一直在寻找的就是那个能给她浪漫爱情的人,如果没找到,哪怕是已经结婚了,内心还是得不到安定。所以在后来她遇到了莱昂与鲁道夫,这两个契合了她浪漫想象的男人时,她也就开始了婚外寻情。

爱玛的天真就在于她把人性想得太美好。她不知道引诱她出轨的这两个男人都只是单纯地想和她偷欢,并没有想和她一辈子都在一起的打算。说得通俗易懂一点就是这两个男人都被爱玛视为救她于平凡折磨的英雄,但最后都抛弃了她。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爱玛这个人物形象独特在哪里?因为在世界文学史上写女性婚外寻情的文学作品很多,怎么爱玛就变得独特了?

包法利夫人感情故事(一个已婚妇女婚外寻情的故事为何受到世界推崇)(3)

那是因为福楼拜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的点。福楼拜把爱玛婚外寻情的心路历程写得就像是自己出有过亲身体验一样逼真,逻辑非常严谨。我们对比起包法利夫人和潘金莲这两个经典人物形象来看,潘金莲的人物塑造主要是由故事的推进来完成的,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强人物形象的张力。而包法利夫人的人物塑造主要是通过心理刻画来完成的,这样写的好处就在于更能让人理解问题的根本。

所以,尽管少妇婚外寻情的文学形象很多,但由于福楼拜另一角度的刻画,使得形象变得非常特别。

3.好的作品,必然会有深刻的感染力

《包法利夫人》是一部大女主作品,因为文章是以爱玛的情感发展来叙述的。在她的少女时代她渴望爱情和婚姻,但是丈夫却没有给到她理想的婚恋生活,所以在结婚后遇到了自己“理想中的人”时,尽管内心很挣扎,尽管自己也想方设法地转移注意力,但是最后还是沦陷了。在她沦陷之后,也就是她厄运的开始。因为和那些“浪荡的公子哥”交往需要的花费很高,她为了维持自己的开销,借了高额的高利贷,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还不上这笔钱只得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王安忆曾经写信说过刘庆邦的短篇小说:

“《走窑汉》你把人写死了,《保镖》你把人又写死了,两篇小说的结尾你把人都写死了。把人写死是偷懒的做法,不符合日常生活的逻辑。”

刘庆邦听后觉得她说得特别对,然后就采用了她的意见。

再回到我们这部作品中来。福楼拜在爱玛走上不归路之后他自己说她是非这样不可的。从这里足以表明爱玛的命运是具备现实生活的逻辑性的,这样的揭露,就具有强大的共鸣力。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爱玛的悲剧。她之所以会走上不归路是因为自己欠债实在是太多,而欠债太多的原因是因为婚外寻情的花销,之所以会婚外寻情是因为她嫁了一个“不解风情”的男人吗?其实这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原因是爱玛作为一个人,她有渴望浪漫爱情的本来需求,但是现实生活里却没有实现的土壤。爱玛如果嫁的不是一个“不解风情”的男人就不会是这样的结局了吗?其实不是的。如果真的是选择的人不对,那她后来在遇到她心仪的人的时候,她就该被救赎,不会在悲剧的道路上“由始至终”。

悲剧的核心原因还是: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处安放。让爱玛走上不归路就是在隐喻某些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必然破产。

包法利夫人感情故事(一个已婚妇女婚外寻情的故事为何受到世界推崇)(4)

看到爱玛,不由自主就会想起安娜。《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角,这个女主角虽然和爱玛的形象不一样,但都有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无处安放的痛苦,都有拼命追随却结局惨烈的引人深思。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包法利夫人》正是由于它创作的悲剧性,赋予了它的深刻性。

4.作品来源于社会,价值还得回到社会中

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社会形态是什么样的。文章写的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故事,如果我们稍微翻阅一下法国历史,都知道有一件大事件发生,那就是“七月革命”。“七月革命”的胜利就标志法国资产阶级的胜利。福楼拜写这个故事的原因就是为了表达当时的社会面貌。

在上面我们已经说了,包法利夫人悲剧的核心原因不是她嫁了一个“不解风情”的男性,而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理想的容身之处:

人性的自私容不下纯洁的感情

包法利夫人在婚外寻情的途中遇到了两个她理想中的男人,她在遇到这两个男人时都是希望对方可以带她走的。但是莱昂由于考虑到很多现实的利益,所以他辜负了她。这个辜负从社会意义这个角度来说就是那个社会的人,利益都是凌驾于情感之上的,表面上年轻有为,实际上薄情寡义。罗多尔夫对她的背叛则是由于自己的自私。他是一个浪荡子,没有真情的人怎么给得了爱玛真情?在福楼拜眼里,造成那个时代的人之所以会势利和浪荡的原因,就是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

爱玛走上不归路的核心原因是理想的无处安放,但直接原因肯定就是高利贷的发放者。如果不是高利贷的逼迫,她再怎么失意,也不至于必须走上一条不归路。福楼拜以爱玛的悲剧来引出高利贷发放者的意义就是为了表明这样一个社会面貌:在金钱至上的社会,有的人为了发家致富是可以罔顾道德和良心的。

《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作品的集大成者。这部经典作品值得我们一读再读,不同的年龄读一定也有不同的收获。虽然十九世纪那个法国社会已经远去,但这本书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比如里面探讨的女性存在的意义是不是就只有爱情?比如吸收过多浪漫文学对女性的腐蚀是不是致命的……它以描写一个女性婚外寻情的故事而流芳百世,但它的意义决不止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