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文|四季文史

朱棣一脉断了(朱棣留下一道圣旨)(1)

剧照:朱棣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今天却不说三国,让我们把视线拉回到有明一朝。

从励精图治的明太祖朱元璋始,到永乐大朱棣,两代帝王雄才大略,勤勉治国,军队的战斗力依然十分强大。

有人会说,明成祖时期继续打开国门,不断向世界积极探索发现。如,郑和先后带领浩浩荡荡的队伍七次出海、游览诸国,乃开放之大气象?无疑,这个举措确实促进了明朝经济发展,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让明朝在世界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而且有明一朝在永乐大帝时,出现了万国来朝的鼎盛时期。可是这种“繁荣”的背后,却也隐藏着些许危机。

朱棣一脉断了(朱棣留下一道圣旨)(2)

郑和下西洋

先看看当时明朝的版图。在东北部,明朝有奴儿干都司,基本到了现在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西北则有所逊色,只进入了今天的新疆的东部哈密地区,建立了哈密卫;在东南方向,基本继承了元朝的遗产,实际控制了澎湖列岛、台湾岛等;在西南角,西藏当时被称作乌斯藏算作明朝的版图,云南边境地区很多土司的管辖区域甚至已经深入到了今天的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境内。

甚至说,明朝的强硬还体现在,明朝没有汉朝的和亲,也没有宋朝的赔款。但封建王朝的更替仍然抵不过历史的车轮,新旧交替是历史发展的法则。

有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史学家把明朝的衰亡归咎于万历,但这个时间节点我认为要大大提前,因为明朝衰败的迹象,只是发生在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时期而已。明朝国祚276年,从朱元璋建立大明,到最后一任皇帝崇祯帝,有过辉煌,有过衰败。细翻历史不难发现,在洪武年间,就已经表现出危机四伏的状态,虽说在永乐时期有过短暂的辉煌,但不可否认,明朝最终的没落,在朱元璋时期可见端倪。

朱棣一脉断了(朱棣留下一道圣旨)(3)

朱元璋画像

众所周知,元朝工商业比较发达,社会管控并不严,而且发行了大量的货币流出到海外各国,包括高句丽、东南亚各国、西北的钦察、伊利汗国,甚至中非和中欧的一些国家,元朝是继唐朝之后又一个比较频繁的时期,对当时整个亚洲的经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反观明朝则不然,明朝货币发行量并不大,很多地区都出现过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而商品流通才会刺激消费,进而拉动经济增长,增加朝廷税收。并且发展经济必须有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如果仅仅靠“朝贡制度”规范引导贸易,只能算是一厢情愿。

也许是因为朱元璋的小农出身,限制了他的视野与想象,在他看来,元朝灭亡就是建立在社会氛围宽容、政府对基层管控不强的原因。所以,朱元璋的“理想社会”大致就是,没有人口流动、没有商品流通、没有货币、没有工商业、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么这跟原始社会又有何两样?

朱棣一脉断了(朱棣留下一道圣旨)(4)

故事画:明朝朝贡贸易

如,朱元璋订立户籍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老朱认为,一切资源必须由朝廷控制,人力资源尤为如此。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老百姓只能被局限在户籍地之内不许流动,工匠、军士变成了国家奴隶,工商业也陷于衰落当中。像明朝天文历算以及数学方面,两百多年停滞不前,基本上没有任何进步;军事方面更是落后,回回炮这种大杀器到了明朝就已失传,取而代之的则是原始的手拉投石机。

另外,明朝地方上的自主性几乎都被朱元璋、朱棣父子收回,这种高度集权和“霸道总裁”式的“内敛”统治,带来的恶果是显而易见的。同时期的西方国家则又是另外一番景象。西方的工业革命得益于欧洲的封建制度赋予了地方大量的自主权,而这也是现代文明权利和义务的开端。正因如此,当时欧洲尤其是西欧才能保证发展势头。

再看汉、唐、元、清这4个大一统王朝,其周边都存在着强权,它们都是在消灭周边的强权之后才达到了鼎盛,因此这些王朝都是富于开拓进取精神的开拓性王朝。而明朝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周边没有强权,反而有一种莫可名状的优越感,也就没有危机意识。有人会说明朝不是有郑和下西洋吗?要知道,洪武年间,朱元璋规定“片板不得下海”,就是说民间禁止下海,而郑和带队伍南下西洋,则是官方行动。没有对民间活动的开放,仅靠一些官方的出海行动,能证明明朝开放吗?而且郑和每下一次西洋,财政支出也是惊人的。

朱棣一脉断了(朱棣留下一道圣旨)(5)

故事画:明朝初期实行“海禁”

正因明朝过早的衰落,才有了之后的“土木堡之变”,以及沿海肆虐的海盗,庚戍之变,俺答汗在北京城下武装大游行,以及后来的满洲的崛起,彻底撕掉了明朝强大的伪装,而明朝也最终被满洲人所征服。

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农民起义者,严格说不是明朝的对手,那么明朝究竟是怎么被清军打败的呢?事实上,明朝的掘墓人不是别人,正是崇祯帝朱由检。袁崇焕冤死之后,明朝武将人人自危,他们开始拥兵自重,后来卢象升被迫战死巨鹿,之后松锦之战逼迫洪承畴出战,导致明军在辽东大败。自此,大明一蹶不振,随着孙传庭的死去,李自成引清军顺利打进京城,崇祯帝无奈自缢于煤山,明朝彻底淹没在历史洪流中。

朱棣一脉断了(朱棣留下一道圣旨)(6)

情景再现:崇祯帝自缢而亡

清军在多尔衮的带领下,闯进大明宫殿,开始网罗“战利品”。在整理这些前朝物品的时候,他们惊奇地发现了一道特殊的圣旨,这道圣旨是200多年前明成祖朱棣留下的。圣旨的内容很简单,但让多尔衮等人却十分动容。那么圣旨里究竟说了什么?

在这道圣旨中,对于明朝“气节”,朱棣表明了态度:如果明朝以后有人带兵入侵,在国家灭亡之际,上至天子、下到百姓宁死也不要投降。

虽然后来的明朝帝王很少能做到,但朱棣这颗誓死保卫江山的决心,让人感慨不已。不禁要问,当时来看,崇祯帝为了国家的兴亡,可以做到废寝忘食,即便是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对于政事仍然亲力亲为。即便是到了生死危亡的绝境,朱由检仍然可以逃往南方重建南明帝国,但他却没有。可见,朱棣留下的这道圣旨,作为后来子孙,崇祯帝是身体力行的。

朱棣一脉断了(朱棣留下一道圣旨)(7)

剧照:朱棣

突然想起了杜牧的《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崇祯帝如果抛下眼前利害而前往南方,历史势必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也难说。然而,朱由检却没有这么做,因为他想让大明帝国拥有风骨,他知道,他虽然没有能力力挽狂澜,但他也要给后代留下一个有风骨的大明帝国。在他心里,也许早就看透,这便是历史的轮回吧,可祖先的气节不可丢。

有人说,中国的皇帝有很多,但最奇葩的皇帝都在明朝集合了。如,有成功逆袭的“乞丐皇帝”朱元璋,有“失踪皇帝”朱允炆,有二度称帝的明英宗朱祁镇,还有不务正业的“木匠皇帝”朱由校,更有甚者,还有避朝不上长达28年的明神宗朱翊钧……虽说这些帝王很“另类”,但当他们面对外辱和困境时,他们都有一颗不屈服的心,因为他们心里都装着一个有风骨的大明帝国。

朱棣一脉断了(朱棣留下一道圣旨)(8)

明朝疆域图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必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