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很久之前看过一本关于基督教起源的书。书中提到原始社会男女结合可在一个家庭中进行,就是兄弟姊妹之间,如哥哥和妹妹。后来扩展到家族中,同一氏族中。我猜测,那时的男女结合可能还称不上婚姻,更谈不上制度。结合的目的和功能主要就是繁衍后代。说白了,和动物级别的交配差不多。发展到封建社会,有了比较郑重的婚姻形式和制度。形式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允许近亲结婚。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从西方这个历史阶段的文学作品如《红与黑》中看到,青年男女之间开始勇敢地追求爱情的自主和自由。但是很艰难波折。因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的比较晚,发展的也比较弱,因此,男女结合或婚姻中的爱情因素也不明显。鲁迅曾说过:中国封建社会没有爱情。就是直到鲁迅生活的新民主主义时期,或者说民国时期,中国的青年男女才开始大胆地追求有爱情的男女结合。如毛泽东,周恩来,鲁迅,宋庆龄,徐志摩,张爱玲,林徽因,杨绛,史评梅等很多。直到今天的男女关系的现状。

这个现状是怎样的呢?最近我还看到一个视频,好像是一个律师说的。他说婚姻中没有爱是常态。因为婚姻和爱情不是一回事。婚姻是社会契约,为社会履行生育和抚养后代的功能;爱情则没有。如果男女之间光有爱情,不需要结婚。这位律师说的现在婚姻中没有爱是常态也基本属实。所谓常态就是大多数普通人吧。少数的人的婚姻中还是有爱情的,如那些伟人名家。这说明,并不是婚姻是消灭爱情的杀手,而是人的素质,能力,道德境界,或者概括说成长水平,才是阻碍婚姻和爱情并存的根本原因。因为普通人在性格,能力,知识,涵养等方面不够完善,短处较多。成为夫妻后,朝夕相处,没有距离,暴露无遗,特别是经济方面的自私造成的家庭矛盾尤为普遍突出。昨天一位女士说的一句话,我比较认同。她说,过去女的必须结婚,现在不一定非要结婚。意思是如果没有爱情,也可以不结婚。主要原因是现在很多女性经济独立,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过去却做不到。因为经济的独立,成长的局限使婚姻不那么牢固,国家为了后代的延续就通过法律加强。通过法律加强是一个措施,但是类似西医的治标不治本。正如王阳明的心学认为的,不论什么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都是人的心。关键时刻,其他外在因素都可能失效。而造成人的心的变化的更根本的原因则是经济基础层面的物质充足和随经济基础而上升的上层建筑层面的精神提升。这可是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任何人为的力量终究阻挡不了的。因此可以说,法律的干预也不是能彻底解决现代婚姻问题的办法。应该谋求更智慧完善的方式为人的自然发展拓宽道路。

纵观中外古今历史,可以看出,男女结合的变化特征。由最初的低级的繁衍后代的功能逐渐规范为成形的婚姻制度,这是由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特征,也可说是人类心理年龄婴儿期到少年期的特征。因为还没到青春期,爱情成份也不可能是主要因素。发展到青春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乃至青年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男女结合中的爱情因素越来越多,爱情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甚至开始冲击婚姻这座壁垒

(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男女结合之变化特征)(1)

(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男女结合之变化特征)(2)

(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男女结合之变化特征)(3)

(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男女结合之变化特征)(4)

(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男女结合之变化特征)(5)

(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男女结合之变化特征)(6)

(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男女结合之变化特征)(7)

(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男女结合之变化特征)(8)

(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男女结合之变化特征)(9)

。至于将来的发展趋势,一定阶段之内,很可能是婚姻和爱情并存的特征,就是说,过去那种没有爱情,只有凑合养家糊口的婚姻生活可能过时,逐渐被有较多爱情因素的婚姻生活代替。这是人类的成长决定的。更遥远的未来,就是成人之后的男女结合,很可能不需要婚姻制度,也可能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总之,还是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所揭示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次建筑,一切社会形式都是由低级向高级变化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