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的现代生活作文,祥林嫂式的文风(1)

一,现实中的祥林嫂

鲁迅小说塑造的经典人物,远比获得诺奖的莫言影响力大。孔乙己、阿Q、闰土、祥林嫂、假洋鬼子、赵太爷。。。都是对旧中国国人命运人生的精炼写照。似乎孔乙己、阿Q、假洋鬼子这种大的人物形象,更容易活在今天的人身上。其实不然。

今天是平民教育最好的时代了,所以孔乙己是基本绝迹,只有少部分人拿文学当一种很酸的东西培养。阿Q则远远的输给了今天愿意吃苦耐劳的农民工们,如果不是贫富差距是老问题,应该算是完美消灭了阿Q。假洋鬼子赵太爷也许今天也有,只是恐怕要隐藏得极深,连他们自己也会忘的。或者他们有了新的变体,这些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祥林嫂的现代生活作文,祥林嫂式的文风(2)

当然祥林嫂这种虚构的重度悲惨人生,也不容易在今天大面积出现。今天大面积出现最多的,还是闰土。虽然今天的闰土们,可能比近百年前的闰土有钱、甚至精神文明上也风光多了。但在那个成为大作家的“鲁迅”的眼中,我们还是那个闰土。我们甚至是北上广深粤港澳上亿人眼中的那个闰土。因为闰土和祥林嫂是一组普通平民间的形容,所以其实这两者可以总结成一个形象的两个侧面。

像祥林嫂这样苦的人,今天也有,但没有这么多。今天的生活有很多新的盼头,即使有些人在命运轨迹上像祥林嫂,在内心活动上却是完全两样的。至少,我们很难见到他们频繁的坐在屋前,讲她那悲惨的人生。二十年前大概是有的,我们当地很苦的女人,哪怕特别没有文化的,也能在门槛前,来一段很长很长的哭戏。这哭腔里,带有我们黄冈地区的经典戏剧黄梅戏的腔调。

祥林嫂的现代生活作文,祥林嫂式的文风(3)

其实说到祥林嫂,那对待命运的态度,才是这个形象的核心组成部分。今天的人实际命运可能没有这么惨,但在对待或普通、或悲剧命运的态度上,还是有相同之处可寻的。今天的人主要利用的方式,基本只剩下报纸和互联网了。社会福利保障不至于让他们也冻死,他们也知道去哪里发声。虽然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但北上广基本相信正义。

把祥林嫂的人生剥给我们看,这是很多自媒体在重复做的事。

今天的祥林嫂在未来的小说家笔下,可能会转化为新的形象。像奔驰女车主那样的,为了维一个正常的权,却只能对自己下狠手,也只能对别人下狠手。其他我们不知道的非典型性案例里,虽然祥林嫂的具体形象一直在变,祥林嫂式的思维和文风,却一直没有变化。

所谓的吃人血馒头,在今天有更具体的实际行动。他们把别人的悲剧一遍一遍在我们眼中重演。中学生是如何跳桥的,这是叛逆期最怕的事,却要被人编排出一场鲜活的母子交锋。今天的人不写深度小说,但今天的人编故事的能力,是真恐怖。可惜的是,单纯的故事真的不等于小说级别的深度。即使是小说本身,也是因为它主要只是揭示的力量,没有解决的力量,而在今天显得苍白。能揭示真相的文艺方式,小说早已不是主体。

如果是首发的亲身经历,那还好理解一些,一手的素材是极好的研究材料。祥林嫂不是不可以跟人讲述她的命运,只是她的可怜会随着她的讲述而升级,她的可怜会随着人们的冷漠而在升级。今天来说,也是同样的,一个悲剧会随着周围嘴巴的转述而升级,这种升级不是会了提高日后避免类似事件的警惕性,这种升级纯粹是一种看客的消费。别人的心在滴血,而他们只嫌血少。对于今天的网络热点,是消费还是有思考意义的围观,已经变得无比的重要。

祥林嫂的现代生活作文,祥林嫂式的文风(4)

类似的行为,网络上有很多其它的角度。我这里只是通过这个典型,想把这个行为更深度的分析一些。尤其是包括很多人,假装在标题里写一个有深度的思想吸引人,但在行文里,仍然热衷来回的扒弄别人凄惨的命运。并且他们的“思想”不通向结论,只通向好看不好看。祥林嫂只哭一次,是不满足这类人的消遣的。他们的行为有点像影视剪辑里的回闪。一档十分钟节目不回闪十来次,都不叫一个聪明的节目。虽然说是有人没竖好榜样,但是完全的只围观是谁教给他们的?没有解决方案的跟踪揭露,不是很像耍流氓吗?

我为什么说新写作大赛,近乎于一种势在必行呢?

新写作大赛是有复杂版题裁、体裁划定的,也有简略版的划定。这个简略版的更重要,更能说明核心问题。新写作大赛,要的是生活边边角角各个领域一手的深度分析文章。有点像攻略征集的意思。很多人误解了“首发”二字,以为是原创的文章,就可以不需要原创的思想了。这其实是大错特错。

文学向的征文和新写作大赛的核心区别就在这里。至于新写作是不是一定不要文学、诗歌,这倒不一定一棒子打死。旧写作代表的是可以抄袭思想、但不能抄袭文学表达方式的才华式写作,是现有的知识版权保护下的可以抄袭思想的、渐渐进入假文学原创的腐朽的文字思想传播方式。

祥林嫂的现代生活作文,祥林嫂式的文风(5)

文学表达是否可以凌驾于原生思想之上,是否遮蔽了原生思想的传播,这才是文学本身都需要严重深思的问题。甚至可以说,纯文学是纯文学,离现实世界的距离早已太远。能给现实世界更多温暖的,早已不是所谓的文学,甚至是艺术。笔者是诗人,但笔者最看不惯的,是不痛不痒的跟风式七绝、跟风式七律、跟风式的Enter分行体。。。

如果不是文学自己已死,死得离经叛道,也不至于屈居后位。文学怪不得任何人,要怪只能怪自己。并且,文学也不是不能打翻身仗,因为就像笔者的ID一样,走向未来的经典作品,离不开今天深度的贴近生活。百年跨度的文化传承,还是要靠经典作品来完成的。但可惜的是,这个传承很可能不是今天的“纯文学家”完成的。

祥林嫂的现代生活作文,祥林嫂式的文风(6)

到底什么是祥林嫂式文风,什么又不是。

其实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大作家写什么都是好的,而一个新手写什么都像是啰嗦。其实差别就在这里。同样是描述一件事,大作家会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前后事件、影响关系都插叙进去。虽然看起来是插叙,但每一处的信息量是同等丰富的。这些信息不必要全是文学性强的信息,但肯定有所指。而一个新手,一开始就把自己当大作家,也头头是道的说一件事,但又喜欢频繁的强调自己的某几个碎碎念,以证明自己的思维丰富。

就像祥林嫂一样,站在门前哭一生,别人上前来问你为什么这样啊。结果她还是把原来的事再哭诉一遍。即使被人提醒你自己想想为什么会这样,他们也害怕在思考中露怯。祥林嫂对于命运是麻木的,而这些人对于写作、甚至是对于他们也许有可能达到的文学高度,其实也是麻木的。这种麻木比一个旧时代妇女对命运的麻木、要更恐怕。

祥林嫂的现代生活作文,祥林嫂式的文风(7)

文学中有假文学家,新写作中有摸不到边的低思维人士,这两者其实是有共性的。把他们知道的告诉你,然而这些就是全部。所谓的自媒体红利结束,其实只是指的旧的红海里,已经站满了祥林嫂。而蓝海里。。。空间还很大。并且涌入了相当数量的祥林嫂了。

青云计划里,渐渐有文章出现了明显的同质化。这些文章都有核心思想,但这些思想,渐渐的都只是抄袭于某本书籍。新写作大赛可以认为是对青云计划的一次续命,延缓祥林嫂们进入深度文章蓝海的速度。

祥林嫂的现代生活作文,祥林嫂式的文风(8)

旧的祥林嫂们一把血一把泪,新的祥林嫂们一把屎一把尿,他们不再跟你嚷嚷谁谁谁有多苦,他们只嚷嚷哪个古人牛X,哪个古人苦X。他们的一把屎一把尿不再是自己的了,而是某本古书上风干了上千年的字迹。当互联网黑产染指青云计划,他们复制成功模式的速度,是可以毁天灭地的。有一个词可以形象的总结新旧祥林嫂的共同点。那就是鼓噪。旧的祥林嫂鼓噪人生有多惨,新的祥林嫂鼓噪世界多奇妙。而更奇妙的是,他们这种鼓噪,并没有生产什么新的思想。

结束语

“深度”二字不仅是古老的诗歌走到今天遇到的根本问题。也是新生的“深度写作”也在遭遇的奇怪问题。深度不是长度,真正的深度是可以写出百万字巨著的思想厚度。没有巨著内蕴的假深度文章,和渐渐式微的纯爆文式写作一样令人发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