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个孤儿,连自己的出生日期都不知道。加入革命队伍时,组织上问他:“你的生日是哪天?”他挠了挠头:“我也不知道,你就填9月9日吧。” 想不到,这个日子竟然和一位伟大的人物产生了某种联系。他就是“中国最像毛泽东的特型演员”古月。

痛惜他是个孤儿(痛惜他是个孤儿)(1)

孤儿参军

古月是个孤儿。他只知道自己出生于1937年,从小和姐姐在桂林街头流浪。听人说,他们家祖籍汉口,抗战时随父母流浪到广西桂林,在一次飞机轰炸中,父亲被炸断一条腿,无钱医治,得败血症去世了。后来,他们在兵荒马乱中与母亲走散,只剩姐弟二人相依为命。

机缘巧合,姐弟俩被送到李宗仁的夫人郭德洁女士开班的桂林第一育幼院(孤儿院),育幼院的老师给他取名为胡世学。1949年12月,解放军南下大军从孤儿院中救出了这对姐弟。部队文工团挑中了姐姐胡敏,古月则准备交给当地政府安置。

不到10岁的古月和小伙伴们赤着双脚,紧紧跟在队伍后边,部队宿营开饭,他们就在一旁眼巴巴地看着。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冯牧行军路过发现这些孩子,摸着小古月的头道:“部队要行军打仗,你老跟着怎么行呢。”小古月边哭边说:“我姐姐就在前面,我不能和她分开。”就这样,文工团破例收下了古月。

痛惜他是个孤儿(痛惜他是个孤儿)(2)

▲冯牧年轻时

在文工团里,古月年纪小,领导就派他敲木鱼,学吹笛。后来组织上发现了他的特长,送他去西南一家美术学院学习美术,回部队后到美术队工作。他创作的《露宿》、《巡逻归来》等曾先后获得军区美展二、三等奖。他还参加过全国性的大型美展,并在日本、古巴等报刊上发表过作品。画出名堂的古月又想写诗。因为自己文化底子薄,为激励自己努力,他还给自己改名为胡诗学,其中寓意一目了然。

看我像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古月在昆明军区的文化部当干事。有一次坐火车去外地出差,坐在古月对面的乘客一直盯着古月看,古月有些不自在,问道:“你为什么老看我呀?”乘客说:“解放军同志,我觉得你特别像一个人。”说着,便拿出一张《毛主席去安源》的画指了指上面的毛主席像。这时周围的旅客也都凑了过来仔细端详,齐声说像。

痛惜他是个孤儿(痛惜他是个孤儿)(3)

▲刘春华 《毛主席去安源》

古月心里犯嘀咕,下车后也买了张《毛主席去安源》,对着镜子对照了起来,好像是有点像,就是下巴上缺颗痣。回到家,古月故意把长发往后梳了梳,挺直腰板问家人:“看看我像谁!”看家里人没反应,古月学着毛主席挥了挥手,家里人突然觉得确实很像毛主席。古月一时调皮,把头发梳成中分,来到办公室,抽出一根烟点燃后夹在手里,有意识地模仿毛主席抽烟的姿势,问同事:“你们看看我像谁?”同事们叫了起来:“毛主席!毛主席!太像了!”

消息不胫而走,很快整个昆明军区都知道了有一个像毛主席的人。在当时这是了不得的事情,有人竟敢冒充毛主席。古月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担心上级问罪,主动跑去承认了错误。直到上边回话说改正了就算了,古月才算真正放心。

叶帅钦定

七十年代,几位革命领袖相继去世。当时的国务院文化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发出了《关于挑选特型演员的通知》,要求在全国寻找与领袖们长得像的特型演员。

痛惜他是个孤儿(痛惜他是个孤儿)(4)

▲电影《四渡赤水》(1983)

有人向当时负责选人的总政文化部副部长胡可报告,说昆明军区有一个很像毛泽东的人,不过没演过戏。胡可便借到昆明军区检查工作的机会,去拜访了古月。

胡可说:“我看小胡各方面的条件都不错,外形也很像毛主席,如果能在下半辈子把这个形象塑造好,对个人的前途、对党的事业都是一件大好事。”可是古月仍旧心存疑虑。他一方面很高兴,能接到如此重大的任务,另一方面,也担心毫无表演基础的他是否能够扮演好伟大领袖,万一以后不符合要求被打回来,脸都要丢尽了。

去拍定妆照时,古月偷偷找化妆师试了次妆,发现效果不错才放心地拍了照片让胡可带回了北京。于是,古月和其他十几个“毛泽东”的照片被送到了叶剑英的办公桌上。

痛惜他是个孤儿(痛惜他是个孤儿)(5)

▲电影《彭大将军》(1988)

这就有了后来“叶帅钦定”的说法。叶剑英拿着放大镜,凝神注目,一张又一张地仔细端详这些照片。许久,叶剑英提起红笔,在一张照片背面画了一个圈。于是,古月在于1980年1月正式进入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的特型演员组。

放弃自我

调入八一厂的古月心里的顾虑仍然没有放下。为了给自己找个退路,他甚至在临走的时候对昆明军区的领导说:“要是我演不好主席,回来你们可别不要我啊。”

到了八一厂古月就开始后悔,要把毛主席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学得惟妙惟肖实在是太难了。他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纠结是走还是留。后来他一想,要是现在回去了,同事们问起自己演过那部片子,要怎么交代呢,还是先拍一部再说吧。

痛惜他是个孤儿(痛惜他是个孤儿)(6)

▲电影《西安事变》(1981)

后来,厂里筹拍《西安事变》,导演成荫选中了古月。这是古月第一次拍电影,他搜集了毛主席从生活到工作的各种照片,足足600多张,挂满了整个房间,细心观察。他还大量地阅读毛主席著作,走访与毛主席接触过的人,捧着录音机往返于北京和湖南,学习湖南乡音,再将其转化为人们可以听得懂的音调。他一方面要揣度毛主席的特征,另一方面还要努力学习表演理论,向厂里的老演员学习表演技巧。

1981年,电影《西安事变》在全国公映,古月塑造的毛主席形象立刻引起了观众的注意。接着,古月收到的片约越来越多。

痛惜他是个孤儿(痛惜他是个孤儿)(7)

▲电影《开国大典》(1989)

古月老师震撼演绎,响彻全球

为了更好地模仿毛主席,古月甚至放弃了“自我”,生活中无论是走路、吃饭,还是说笑、吸烟,古月都尽可能让自己贴近毛主席的状态。例如《重庆谈判》中毛主席那经典的挥手动作,古月就练了100多遍。他对毛主席的面部特征和着装习惯如数家珍,经常自己化妆,有时他带到剧组去的服装,比剧组为他准备的戏装更贴切。他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毛主席的书法,在拍片现场能一气呵成地书写条幅。他把自己活成了第二个“毛主席”。

就这样,古月成功地在数十部影片中塑造了不同时期的毛主席形象。据统计,古月曾经饰演过84次毛主席。

痛惜他是个孤儿(痛惜他是个孤儿)(8)

▲电影《毛泽东的故事》(1993)

最大肯定

古月对毛主席形象的塑造,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他也借此获得了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等权威奖项的认可。2001年3月1日,古月更是成为全军17位文职将军之一。但是,这一切,都不及毛主席身边人的肯定重要。

1990年夏天,剧组正在西柏坡拍摄《大决战》,正巧到西柏坡故地重游的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提出想见见演员。古月拍完戏还没卸妆,便回到了住处。

痛惜他是个孤儿(痛惜他是个孤儿)(9)

▲电影《大决战之辽沈战役》(1991)

李讷一眼认出了古月,她显得异常激动,急忙把“父亲”请到屋里沙发中间落座,只是一直盯着古月,激动地不知说什么好。古月问:“我演的戏你看过没有?”没想到,李讷不仅说出了一连串片名,还能说出其中的细节。她陷入了对父亲的回忆中,深深地拉住古月的手:“你的手和父亲的手感觉一样。”

临走时,要上车的李讷突然回身扑到古月失声痛哭,古月也不禁跟着流泪,他拍着李讷,不停地安慰她:“我理解你”。这一哭蕴含了李讷十几年来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是对作为“特型演员”的古月最大的肯定。

痛惜他是个孤儿(痛惜他是个孤儿)(10)

▲电影《走出西柏坡》(2001)

古月曾说:“演主席是我终身的任务,我会一直演下去。现在我最想演一些鲜为人知的老年毛主席的形象,包括文革那段时间。因为这段历史不能空白,我们要对后代负责。”

可惜的是,2005年7月2日,古月因突发心肌梗塞抢救无效去世,年仅68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