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景观设计图及效果图(如何进行创生性设计)(1)

从具体的教育生活出发,让单向刻板的景观空间,转变为幼儿教育生活体验和引导的场域。

01

幼儿园的景观设计和一般的景观设计不同。

它里面需要隐含一个园所保教现场的温度,和教育者设定的“默会”知识的“声音”。

所以要想“设计”教育景观,设计者就不能坐井观天,只保守着设计者一方的视野洞天。在具体工作开展之处,就要先了解当前幼儿教育的本质和对应园所施教的文化保教策略。

那我们当前的幼儿教育处在一种什么状态呢?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幼儿教育经历了“常识教育”,到“知识性体验探究”教育,再到“生活化体验探究”三个阶段。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保教阶段,彼此之间不是替代关系,因幼儿保教资源的不均衡与保育人员素质的参差性,呈现的是同生共在的状况。

但是,时光之箭一旦离弦,便只会靶向最科学的幼儿成长鹄的。所以新时代的幼儿教育,仍在进一步朝生活化、科学化的“素养与能力”保育方向渐进。

新的保教思想的更迭,使得传统单一的幼儿园景观设计的理念,比如鲜艳的色彩,奔跑的场地和玩乐的设施,以及完善的安全性设计,已经满足不了今天孩子们成长的需求。

从现代的保教理念来看,传统的幼儿园景观空间设计,安全 玩乐 多彩≠有效的幼儿教育。

对于设计者来说,需要追随幼儿教育迭变的步履,从具体的教育生活出发,让单向刻板的景观空间,转变为幼儿教育生活体验和引导的场域。

这就意味着,设计者要让孩子们与“景观世界”共在,让幼儿教育“默会”与“明述”目的都能够在其中得到融合。

也就是说,“设计空间不是目的,儿童在其中通过自由探究,获得理性精神的自明才是应然追求”。

02

基于近两年幼儿园所项目实践,我们建构了一个符合现代的幼儿园景观空间设计理念的模型:文化 启智 科技 生态 审美=文化创生性保育。

文化的润泽:文化对于设计来说,是灵魂所在;对于幼儿来说,是新世代儿童在内心生成友好亲切生活认知的内涵体现。景观设计对于幼儿园文化脉络来说,就是园所“默会”思想教育的注射剂。通过室外空间的设计来体现文化教育是易事,也是难事。表层的体现,比如通过材料,通过元素,相信大部分设计师都能做到。

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将园所文化或者课程,以“偶然相遇”的方式,通过生活化的交互与体验,渗透到孩子的身心里,设计升维为幼儿园室外空间的“场所精神”,是我们不断探讨和创新的焦点。

课程的陶冶:我们思考,户外景观空间应能让孩子有更加深入的参与和体验,将景观作为保教课程的延伸,启发幼儿的认知,包括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启发人际交往的技能,包括沟通与合作;唤醒幼儿的个性天赋。

具体来说,通过一系列课程化的景观空间设计,动态的、静态的,让孩童们攀爬、奔跑锻炼或是动手创造,或是交流思考,进而扩展认知、增长技能,将幼儿户外景观空间打造成一个健康向上的智创世界。

科技的创想:在今天,如果幼儿园没有科技素养方面的教育,将会成为新世代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科技教育在幼儿园不只需要在课程中体现,在他们生活的玩乐中更要有所涉及,才能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景观设计中如何将高科技设计运用在幼儿园中,这其实还在一个不断创新和探索的阶段。目前比较适合的,比如感应系统、监测系统、传声设施、体感设施等,很多儿童景观设计中都有涉及。但在幼儿园的设计中,是否可将科技景观与课程设计相结合,使其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呢?这也是一个我们新进探索的方向。

生态的创生:多数的幼儿园景观空间设计,会用鲜艳的色彩来引起孩子们的注意。但却忽略了引导他们对自然的探索。作为疫情时代的孩子,一出生就被新冠和世界环境问题深刻影响。他们的未来更是肩负着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的重任。

所以,我们更加要提前帮孩子们在内心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从建筑的绿色设计到景观的生态设计,我们抛开了刻意为之的鲜艳色彩,让孩子们多看看大自然真实的颜色。

在材料的选择上运用更多具有自然属性的,让孩子们充分了解到其原真性。美好的未来是要靠现在孩子们自己去创建的,而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各种方式,从现在就给予他们更多的引导。

审美的塑养:现代社会对于“看脸”这个词褒贬不一,但它却形象的代表了新时代人们审美意识地不断提高。就连孩子们都有一套自己评判美的标准。对于新世代的孩子,审美教育已经成为了他们必不可少的培养方式。好的审美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欣赏水平,作为设计师,更是有必要肩负起用环境培育孩子审美认知的责任。

好的设计一定具有高级的美感,景观设计的美感主要体现在材料色彩的搭配,构筑物的造型,植物的配置等方面。在幼儿园中,好的景观设计也一定是高颜值又有趣的空间。孩子们在其中耳濡目染,审美的能力和素养,也会不断提高。

03

总言之,我们将对新时代的幼儿园景观设计,进行了“文化 启智 科技 生态 审美=文化创生性保育”式的创变设计。它最终的目的是为新世代的孩子们,创建一个全新的园所生活教育生境。

在这个保教生境里,让“儿童触摸世界,主动参与共建而不是被动寻求表面化的‘知识’”;让儿童通过对“园所世界”的体验,对宇宙万永葆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将来成长的道路上把它们转化为热爱真理、批判创新的理性精神;让儿童在文化的激唤下建立自我、自明、自信的稳定人格和文化心理结构,驱动他们勇敢的走向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