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读论语#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中管理之道的经典语录(论语33:在团队中推行新策略)(1)

图虫创意

昨天讲了君子不器,如果放在为政这篇里讲解,也有对君王统治者的期待描述之意,作为一个统治者领导人,就要有大的胸襟与格局,能容天下容各色精英,海纳百川。一个人是干不成大事的,唯有团结众人万众一心,而人越多越复杂多样,性格、脾气、做事方法都不尽相同,必须要有肚量,求同存异,才能统领全局。

接下去,继续探讨君子或者为君之道。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有一天,子贡跟孔子请教如何做一个好领导。孔子说:“好领导就是能够做到他说的,言必行,行必果。这样的领导是值得追随跟从的”。

为政篇是君子之道在管理上的应用,所以在解释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学而篇的水平,要深入落地到管理领域里去解释。所以,这里的君子不能仅仅看作品德高尚的自然人,而是一个优秀卓越的领导人,一个真正的管理人才。先行其言,是而后从之的前提条件,管理的是人心。如何才能聚人气,让人心生向往?就是要身先士卒,躬身入局。这里的行是执行、实践、行动的意思,是区别于想和空谈。行里,并没有包括果,也就是说,选择追随的人有两个层次 。

一个层次的人是比较普通的人,是要看到具体结果才愿意追随的,这个层次的人是现实主义的,他们信奉眼见为实,领导者只有把结果做出来了,才能吸引这样的人加入,这个层次的人不愿意冒险,也不会有更大的收获。富贵险中求,只有去做了别人都还未实现的事,才会有机会成为元老。第二个层次的追随者,看到领导者的行动就开始跟从了,他们相信的不是结果,是真理是道,相信的是趋势和规律,领导只不过是发现了规律的带头人,他们追随的不是领导者本身,而是做这件事的大意。

拿做保险这件事来说。第一类人来做保险是因为看到了师傅赚到了钱,有了物质上的结果,这一类人是平庸的大多数,打土豪分田地,有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才愿意干革命的都是普通士兵。而第二类人是因为了解了保险的意义功用,行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毅然决然投身其中,师傅怎样、有没有赚到钱都无所谓。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判断,来做保险一定会有辉煌的未来,这种靠理想和信念、趋势吸引而来的就一定是领导者了,是将帅。

所以,先行其言有两个层次。对于行的理解,不能狭隘地解释为做到了,而是有没有把你的想法和说的,在不断向前推进不断宣讲大义,让别人能看到你的专注和敬业,看到你的执着和坚持,哪怕还没有结果。这样的行为行动这样的精神同样值得跟随的,怕就怕只是空想空谈,天天做白日梦,停留在说上。

所以,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也是我们发展团队汇聚精英的行动指南。很多伙伴总在问我何时增员,感觉自己都没有做出好成绩,没有理想的结果,又怎么去吸引别人加入呢?你是不是也有这种想法?有这种想法很正常,那是因为自己的心量还不够大,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认知还不够深刻,没有想清楚你到底要靠什么去吸引别人加入,或者说你想找什么样的人加入。

如果当年阿里巴巴的十八罗汉都等着马云做到了畅想的再加入,也就不会有十八罗汉的故事 了。如今再加入阿里的人都是冲着看得到的结果而去的,那个人成就包括财富又怎么能和十八罗汉相提并论呢?还有共和国的元勋们,从1921年到1949 年漫长的28年革命征程,哪个是要看到共产主义实现了才要加入共产党的呢?用利吸引而来的一定是取利之人,用义吸引而来的也一定是聚义之人。

重在行上,让别人看到你的行动才能得到感召。想想孙中山毛泽东这些真正的伟人,不顾生命安危,为民族解放崛起,四处办学演讲,撰文传播革命思想,点燃了一个个热血青年,前赴后继流血牺牲,这就是行其言。

所以孔子说,做一个领导者要人追随,就要有所行动。有结果是好,吸引的是看重结果的人;没结果更好,吸引的都是有梦想有使命的人。关键是有没有持续地行动,让别人感受到你的信仰,感受到你的决心。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句话历来的讲解都是非常局限的,都只是在言行一致上说一个君子的品格,忽略了为政篇的主旨语境,小看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孔子自己何尝不是先行其言的人呢?在政治上,自己一直不温不火,并没有高位富贵,但一直为以孝治国教育为本的理想前行不辍。那些虔诚的弟子们,哪个又是看到了孔子的高官厚禄结果才追随的呢?都是被孔子的思想、理想这些天道所感召,相信老师的信仰一定是对的,相信老师的梦想一定是可以实现的,并且愿意和老师一起去努力,哪怕千辛万苦颠沛流离,也无怨无悔。

所以,虽然孔子只是对能言善辩的子贡回答了这句话,看上去是告诫他多实践多行动,其实孔子是在分享自己的真实现状,让子贡想想,为什么那么人愿意追随老师呢?弟子们图的是什么呢?明白了孔子的良苦用心,才能理解领导的真正含义,也才能明白了你所吸引的不同人会有不同对待方式。具体怎么不同?下节继续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