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论语——为政(2.13 先行其言)

每日国学论语里仁篇第十八则(国学赏析论语细品)(1)


原 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 文

子贡请教孔子君子应该怎样做。孔子回答说:“对自己说过的话要率先垂范地去做,然后人们就会跟随你一起去做。”


每日国学论语里仁篇第十八则(国学赏析论语细品)(2)


解 读

这一章孔子阐述了君子之道。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关于这句话,前人一般理解为对自己的话要先做到然后再说出来。朱熹就持这种观点,他认为先行其言就是“行之于未言之前”。这主要是从行胜于言、行在言先的角度去理解,有其道理。但我们应该看到,《论语》作为一部集孔子思想之大成的著作,是经过精心编撰的。虽然是语录体,但同一篇内、各章之间并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常常有着内在逻辑联系。这一章被放在《为政》篇中,必然与“为政”的主旨有着一定关联。在解读前一章时,曾对“君子”一词进行过简单分析,孔子所说的“君子”通常指从政的人才(同时是德行学业有成的人才)。那么,把这句话理解为“对自己要说的话要先做到然后再说出来”就显得不那么准确了。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君子要对自己想说的话都要先做到然后才能说出来,那君子说句话也太难了。虽然孔子有过“敏于行而讷于言”的说法,但绝不是说没做到就不要说出来。孔子曾经给弟子说了很多治国的道理,但他自己并没有多少直接治国的实践(他只在鲁国当了很短时间的司寇,就被“三桓”所迫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并没有成功实践自己的治国思想,难道说孔子还不够君子的条件?更何况,《论语》中也有孔子让群弟子各言其志的记载。这个“各言其志”显然是对未来的向往而不是对现实的描述。被尊为圣人的孔子会犯这么浅显的逻辑错误吗?不会的。存在这些不同认识的原因,在于孔子这句话里的“言”说出来没有?“而后从之”的主语是谁?把这句话理解为“对自己要说的话要先做到然后再说出来”,是认为“言”并没有说出来,是“欲说之言”。强调“行在言先”,从修身的角度讲,有一定道理,但从“传道”“施政”的角度讲问题就比较大了,行动虽然有说服力,但影响的范围和传播的速度都很有限,传播的效率实在太低了。我理解这里的“言”是君子(从政者)说出来了。孔子的意思是“(君子)对自己说过的话要率先垂范,然后人们就会跟着去做。”这种理解显然比前一种要更贴近“为政”这个篇目,也应该更符合孔子的原意。

每日国学论语里仁篇第十八则(国学赏析论语细品)(3)

所以,我以为,孔子这句话是强调从政者要率先垂范,为人们带好头。那个“言”字,既可以是从政者说过的话,也可以是他颁布的政令。在人们普遍没有受过教育的先秦时代,老百姓对统治阶级颁布的政令法度的理解能力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从政者先做出正确示范不仅有道德意义,更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事实上,我们从有关史料来看,古代各个朝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对政令法度的解读、示范。比如秦朝就明确“事无大小,皆有法式”“法令由一统,民以吏为师”。后世各朝也多采用类似的办法。

这一章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方针政策、制度措施要想得到有效落实,干部骨干必须率先垂范。率先垂范既是道德上示范,发挥精神感召力;更是行为上示范,在实践上引导群众正确贯彻执行,防止跑偏。“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干部常喊“跟我上”,而国民党军官则喊:“给我上”,一字之差造成了我军常胜不败而国民党军败走台湾,发人深省。

每日国学论语里仁篇第十八则(国学赏析论语细品)(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