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群星——墨白作品鉴赏会”海报
“人类群星——墨白作品鉴赏会”是郑州各读书沙龙与艺术沙龙的负责人与主讲人联袂发起,河南文学杂志社、郑州简单文化 、郑州大摩「纸的时代」书店 、《河南科技报·文学百花苑》主办的一次源自民间的读书活动。
分享会现场
本刊杂志主编李一;诗人、作家,郑州简单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诗刊《外省》主编简单;《河南科技报·文学百花苑》总编辑帅鹏举、主编钱峰及来自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开封、平顶山、驻马店、南阳、信阳等地的作家、诗人、评论家、书友以及鉴赏者80余人参与了这次别开生面的文学作品的鉴赏盛宴。
主持人:王东岳
本次活动的主持嘉宾王东岳是一位八五后小说家,曾经留学澳大利亚,著有长篇小说《未卜之夜》《阿德莱德》等作品,他在开场白中说:
墨白先生的文学创作已勤恳、坚忍地进行了近四十年,他深入中国社会,以故乡颍河镇为生活的源头,从各个角度持续不断地关注、探讨着人性与时代的根本问题,写出了《梦游症患者》《映在镜子里的时光》《欲望》等数量众多的优秀作品。
墨白先生的作品对人类的死亡、病痛、互相残害、冷漠麻木等所导致的痛苦——包括个体与群体、精神与肉体的痛苦——有着深切、痛彻的体验和触摸。他在探索和呈现世界与人性的混乱和复杂,探索人类和个体的缺陷与病症的同时,保持着深深的同情与关爱,保持着一个作家的良知。
墨白先生的作品属于探索人性与世界的复杂性、书写人在自身与世界的局限和荒诞之中的痛苦、挣扎的这一精神谱系——这一谱系中有过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黑塞、布尔加科夫等作家——,并在叙事视角、文本结构等方面真正继承、开拓了现代派文学,他是为数不多的在作品精神内核上继承了人类精神群星的后来者,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现代派华语作家。
阅读墨白先生的作品,与墨白先生的交往,在精神上、写作上给予了我许多鼓励与启发。今天,墨白先生本人也来到了我们的活动现场,可否允许我邀请大家一起,以最热烈的掌声,向给我们带来了富有震撼力文学作品的墨白先生,表达最诚挚的谢意与敬意!
鉴赏嘉宾赵渝
这次活动的第一位鉴赏嘉宾赵渝,是一位小说家、诗人、评论家,著有长篇小说《宋潜的问题》《羊癲记》《悠游十八章》、诗集《玄鸟之歌》、文学评论集《光与光源——经典文学的一个入口》等,同时他又是一位资深民间阅读推广人,他参与创办“郑州繁星读书会”,是“赵渝读书会”的主讲人,他以《灵魂探秘的旅程》为题,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受:
十分荣幸能在纸的时代书店分享墨白老师的作品,感谢各位嘉宾、各位书友前来!我做读书会十多年,分享三百余场,一直以经典文学为主,当代的不多,今后准备多分享当代中国文学。
墨白老师是我的文学引路人,我总是尊称他老师,仔细想想墨白从哪个意义上讲可称我的老师,我到底跟他学到了什么?他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做人,做一个大气的人、厚重的人、认真而又不失风趣的人。记得墨白老师说他还有些作品是自己灵魂的备份,不准备发表,准备留到百年之后,这让我很震惊,这是在为永恒写作。墨白的文学创作是一个成熟的富矿,南丁讲,孙方友、墨白兄弟的东西已经放在那,只待后人评说。我想说,墨白的东西丰富、深刻,具有文学的现代性、经典性。墨白的文学分为小说、散文、评论、剧作等版块,其中小说,特别是中长篇小说是其创作成就的核心。《欲望》三部曲的价值在文学史上应该重估。
墨白作品
长期以来,关于阅读有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道德评判,二是理论评判。然而作品本身的生命是这两种评判所无法表现的,作品的生命有待我们去发现,如果我们沉溺于以上两种错误,不擦亮眼睛,那么我们终将在阅读中一无所获。我们需要一场回归常识的普遍意义的阅读革命。这个革命的核心就是将阅读集中到发现上来,阅读必须是新的发现而非对陈旧道德和理论体系的印证。
《告密者》墨白著,河南文艺出版社,2018年2月版
小说是心灵密码,但这个心灵不是作家的心灵,而是小说人物的心灵,我们不要去揣测作家有怎样的心灵,而应该认真阅读作品,发现人物的心灵,从中获得进入小说的密码。今天我主要以墨白的《告密者》和《讨债者》为例来讲讲我的阅读体验。《告密者》是一篇精心布局的小说,小说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有限视角,即女主人公花子的视角,在花子眼里,牌局以及丈夫老手被抓后所发生的一切都像清晨的霜雾一样迷离。我发现要从花子的视角去读懂这篇小说是困难的,这很难让我进入到小说的深处去。于是我换了一个角度,尝试从老手的角度去重观整个事件,我把小说中有关老手的部分划出来,梳理情节脉络,结果很快就发现他才是真正的告密者,“花子说,昨天挨黑的时候我从家里到河边收衣服,看到那个人正和老手站在河边说话,后来我问老手那是谁,老手说他找你,还说正好旺子背着书包放学回来,老手就让他领着去你家了。”这句不起眼的话就是全篇的秘密所在。可是老手作为牌局的组织者他为什么要去告密呢?带着在这个疑问再度审视小说,颍河镇的乡村生态渐渐地就如同加了显影剂的底片一样清晰起来。这个生态圈的上层是来中、老郑、黑脸男人、白脸司机为代表的官家人物,中层是以全成、袁启生为代表的商家人物,最下层才是以老手、花子、郑凤兰为代表的农家人物。这样,老手告密的动机一目了然,社会结构、黑暗现实一目了然。所以,我意识到阅读作品是一种再创造,深入阅读作品的秘诀就是寻找一个特别的角度、一个特别的入口。谈论小说一定要在小说内部去谈话,不要用理论和套话去框住它。
当然《告密者》的写作角度还是花子,她是墨白笔墨含情的人物,最终在现实的秋风下,“花子的绝望像秋天的树叶”“飘满所有她能看到的空间”,这个结尾短而有力,引人深思。
跟莫言、阎连科、苏童、毕飞宇、刘庆邦这些当代小说家不同,墨白习惯于在小说中布暗线,他不让人物越雷池半步,以致读者和主人公一样,常常会身陷雾里看花之境,然而这就是生活本来的面目,生活本来就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大谜团。《告密者》通过有限视角表现谜团,而《讨债者》则是通过讨债者模糊、迟钝的感觉来表现谜团,讨债者一进入颍河镇就失去了方向感和时间感,他进入到一个无法区分的缭乱的迷途之中,他所拥有的只剩下内心那个强烈的渴望,一定要拿回属于自己的那一万六千块钱,就是死也要拿回来。这个执念塑就了讨债者可怜而卑微的灵魂。在颍河镇人面前,讨债者是如此迟钝,我们看摆渡人怎么催他:“你是哑巴吗,为啥不说话?”“你这熊人,聋子吗?不过我就下去了。”“过还不上船来。”在其他外地讨债人面前,他依然是这副迟钝麻木的样子:“走。四个人丢下手中的牌一起窜出门去,有一股风从外边灌进来,卷起桌上的纸牌满屋子飞舞。讨债者愣愣地看着那些纸牌一张一张从空中落下来时才回过神来。等他来到门口,那群人在暗淡下来的光线里已经模糊不清,只听到杂乱的脚步踏雪的声音嚓嚓地传过来,那声音在风雪里有些迫不及待。”讨债者迟钝麻木的特点是整个小说得以立起来的重要基石。关于这一点,我得到的认识是,人物必须要有自身的特色,要有他独一无二的特殊性,因此,他才可能成为一个真实的人。
和《告密者》相似的是,《讨债者》中也存在着一个隐形的生态圈,即以秃老头、饭店女老板、医院院长为代表的本地力量人物,以三个抓捕者、穿制服的人为代表的外地力量人物,压在最底层的则是讨债者这个软弱、轻信而又无能的人物,其命运轨迹在读者面前一目了然。《讨债者》小说的布线是靠颍河镇人物集体完成的,在这个神秘的杀人集团似的颍河镇里,虽然看似人人都面带善意,而事实上人人都参与了对讨债者的谋杀。读到这一点确实有些让人不寒而栗。海德格尔说,人都是心不在焉活着的。海德格尔这句话最能代表讨债者的生存状态,他被看不见的现实力量裹挟着,一步步走向悲惨的结局。命运仿佛一股混浊的潜流推着现实向最终的坟墓——木材厂前进。在阅读这篇小说时,从文字间传递出来的强大的现实力量,逼迫着一口气都不敢松,紧追讨债者的步伐,紧贴他的灵魂前行,我仿佛听见了讨债者虚弱的呼吸,看见了他酱油色的灵魂,这就是墨白小说的魅力,从文学场景中透露出无处不在的现实力量,从现实中升华出无处不在的文学精神。
在赵渝分享后,主持人王东岳总结说:
墨白先生的小说对人性的深度和复杂性的挖掘,他小说的现代性,也体现在构思上。他让人物最大程度地沿着人物自身的矛盾、痛苦,和急待解决的问题勇敢向前挺进,不断深入更荒诞、更匪夷所思的境遇中,身处于并面对更复杂的生命漩涡。墨白小说的构思引人遐想,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意义,而且常有很强的隐喻性。具有文学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人物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不断走入到更加充满危机与不确定性的挣扎中,这就扯出了一串现实和人性的问题,把世界面貌中复杂的、常被许多人在许多时候忽略的因素,用一种倾向与眼光凸显出来了。我们看到世界竟是如此,人们竟如此行事而不自知。人性竟含有如此复杂、阴暗、丑陋、但依然蕴藏着可能性的因素。
我们常说批判现实,批判现实主义,正是说好的文学作品有这方面的价值。由于写法的拓宽了,使得现代派小说更具有反思人性、批判现实的能力。现代派小说非但不和批判现实主义割裂,反而,它其实该是、也本来就是更强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这点,在墨白先生的作品上,和在许多西方经典的现代派作家的作品上,都有明显的体现。
律师白杨朗诵分享墨白短篇小说《染坊》
白杨在分享之前动情地说:我曾经生活在离墨白老师笔下的颍河镇很近的地方。那条颍河水也时常出现在我的梦里,它是一条纽带,牵着故乡和它漂泊在外的孩子。在墨白老师的短篇小说《染坊》里,主人公老八用来洗布的河道,就是我牵魂萦梦的颍河。我和大家一起来欣赏墨白老师的短篇小说《染坊》,让我们一起来到墨白老师的故乡,听他来讲述那里发生的故事……
随后,九零后诗人王姗姗以《为何会有碎片》为题,分享了墨白的中篇小说《尖叫的碎片》。她说:
可能有些朋友还没来得及读《尖叫的碎片》,所以最开始我的设想是跟大家复述一下文本故事。可是,我试了几种方式,都无法概述文本,因为是碎片。碎片给人的感觉是疼痛的,甚至是可怕的,因为它尤其真实。在这篇小说中,什么是碎片?是破碎的故事,言说方式,破碎的人格,破碎的生活,破碎的情感。
那为什么会尖叫?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莎士比亚也说过相似的话: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毁灭和撕碎就是产生碎片的过程。这个破碎过程原本也是带有刺耳的声音。比如玻璃、布匹、纸张等。那经历这个过程,或者目睹这个过程的承受者肯定要尖叫,不管是表面的,还是内心的。况且每个碎片在我们的身上和记忆都留下痕迹。每一次划破,都会发出尖叫声。
那为什么会破碎呢?事物失去了原本的平衡,受到来自内部或外部某一成分的变异,扭曲,撞击,拉扯。接着,王姗姗从“不确定性”、“欲望”、“言说”三个方面概述了《尖叫的碎片》里产生破碎的原因:
不确定性:不确定其一表现为模糊不清的记忆:作者以回忆的方式展开小说,重复率最高的词语就是“无法断定”“说不上来”“分不清”“无法说清”,这就给读者一种感觉,读者不能完全信任“我”,或者无法信任作者,这给了读者独立的“侦探意识”,我自己要去寻找事情的真相。小说里有一个细节来描述我们生活中记忆的不可靠性,当初雪青试探“我”给别人谈对象时,我随口说了一句“我不管”,而正是这句被我遗忘的话成了雪青要跟我分手的真正原因。生命中的一个已经消失的碎片,竟然打碎了两个青梅竹马可能相守一生的人。这就是记忆的危险。所以有时候反思,我们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因为记忆的不确定性。
雪青为什么试探我?因为她不确定我的情感?还是不确定她想要什么?这无法说清楚,但能肯定的是,她当初面对着“不确定”。原本我们认为稳定的关系,就是因为对现实的不确定而被击碎的。这在雪青身上体现,同时也在江嫄这个女人身上体现。在维多利亚咖啡馆里,江嫄看我的眼神从最初“看我的目光很难捉摸”到“看到江嫄落在文字上的目光有些破碎”。江嫄应该是现阶段感情中跟“我”比较亲密的伴侣吧,很难捉摸,说明江嫄此刻对“我”的情感已经开始变得复杂了,或许这个时候,她还有留恋,但她无法忍受自己的伴侣在回忆里塑造着另外一个女主人公,在女人的意识里,那就是他心里有别的女人。而“我”对江嫄的感情是肯定的吗?我觉得是不确定。就是因为“我”的不确定,江嫄对他也不确定。她的目光变得破碎,也就证明,她对我的情感也成为碎片。这种碎片就是来自对你的不确定,我不确定你是否心里有我。这和雪青试探的初衷是一样的,试探是因为不确定。但是这种试探建立在不确定的基础上,那试探的结果肯定也不准确明晰。以不确定击碎一段本来比较稳定的情感,成为碎片。
王姗姗分享墨白中篇小说《尖叫的碎片》
不确定性还体现在历史真实方面,不确定把所谓的历史真实击碎。最明显最典型的就是连环车祸案。破碎来自一种模糊不确定:小柯和张东风都死于车祸,按照二郎的说法是张东风谋杀了小柯,因为小柯讨厌张,一个是雪青和前夫的儿子,一个是雪青的情人,两个人水火不容,并且时常产生很明显的口角和冲突,读者会很自然推断并且确定是张东风杀死了小柯。就在我们认为张是凶手,他面目可憎,低俗,装腔作势等等。张却出了车祸。按照母亲为儿子报仇的惯有逻辑,以及张体现出来的对雪青的厌恶,那读者又要推断并且确定是雪青杀了张东风。就在我们以为这一切已经终结了,“我”甚至可以跟雪青过上所谓的终成眷属时,那个给“我”送票的朋友也遭遇车祸,是偶然还是有人要阻止“我”前往挪威?同样是车祸,这个怎么解释?是偶然还是人为?作者这时把二郎推出来又为了透露什么信息?还是说二郎只是很自然的出现。难道之前的连环车祸,二郎能无辜的?但很多杀人案件中,犯罪者和受害者之间是存在偶然性的,并不全部都来自仇恨,如果把固有因果关系抛却,那不确定性就太大了。就像狼来的故事,我们之前反复确定坚信不疑,但每一次又觉得事实难以控制,所以对于历史真实意识也被击碎了。到底什么是真实?可能不确定就是最真的真实吧。
第二个方面是欲望:小说中欲望主题很明显。张东风代表权力,雪青代表金钱,两个人合作之后过上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富有生活,站在权力的巅峰,攫取丰厚的财富。但是当两个人获得了想要的东西之后,并没有达到想象中的快乐。一个女神级别神秘高级的雪青,经历了监狱,颜面尽失,一百多天,击碎了她既有认知。她原本极其体面的生活,被极其不体面的一百多天击碎,落差越大,破碎越狠。当她从监狱出来,她急需寄托,之前合作的张就位置尤为重要,她尽力救出张东风,想要重新拼凑生活。她的财富观被击碎了,她之前最大限度攫取钱财到头来发现无法满足自己内心。即便金钱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让她免受牢狱之灾,可无法抹灭牢狱生活给她留下的伤,财富对她的意义不大。况且金钱就是送她进监狱的元凶。金钱观破碎,情欲开始扩张,但这时的张东风却跟前妻纠缠不清,断不干净,对雪青也不如之前权力和金钱合作的那么轻而易举。很明显,他没有她想象中那么爱她,张出狱之后的表现告诉了雪青:你情感也是碎片的事实。雪青继续寻找,找青梅竹马的“我”,还把自己以前毫不犹豫留给前夫的儿子也接过来。还有自己的表弟。结果儿子出车祸,而“我”居然否定了送给她的玫瑰,当小说出现她把玫瑰扔在地上成为碎片时,象征着她新的寄托她对我碎片化的情感更加碎片。到最后,她所有的寄托都变成了碎片,无所凭借,无所寄托,一切都碎了。她一直在寻找,但又太容易破碎。她内心极度恐惧。
其实我很好奇,雪青,她到底是否知道自己要什么?有人说她就是要权力和金钱。所以她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权力?所以就嫁给了父亲是领导的前夫?那她跟我的分开就真的是“我”无权无势?二十一年之后,她揭秘因为分手的那句“我不管”是不是认真的?可能有些文本提到这是雪青情欲的转移,但我觉得这很真实。女孩子是不是可能因为这样的一句话离开这个男人,我觉得是有可能的。因为这句“我不管”绝对不是偶然,可能在平时生活中,她已经积累了太多对于“我”的不确定,就像江嫄对“我”的失望是一样的。所以,当她知道自己无法得到青梅竹马这份肯定的情感之后,她只能想得到比较清晰的东西,那就是物质。当她遇见了张东风之后,也是张东风以规划出来的金钱蓝图引诱了她,她在金钱给人带来的确定性上还是贪婪。当金钱带给自己的寄托被牢狱之灾给破碎之后,她随即去寻找转移,但很快又破碎,她肯定要焦虑,她无法得到满足,永远得不到确定。
郑州大摩「纸的时代」书店
可能在一些评论者里,雪青是一个被批判的人,但她也是可怜的,也就是她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作者的温情。我们更多看到的是雪青在经历牢狱之灾之后的一地碎片,这是她的果。那她的因呢?原本也是碎片。雪青自己从小的经历和家庭,本就是支离破碎的,甚至她的血统。她成长的过程,到她现在,给人的感觉是蛮可怜的。她并不是一个被保护好的人,甚至是被利用的。她被张东风利用了。离婚时被前夫利用。她是否被二郎,自己的弟弟利用,也未可知。看上去,她有无法控制的欲望,情欲,金钱欲望,但更多是因为她无法得到最初想要的。女神背后不为人知的艰难。她在大海里颠沛流离,仿佛无根的浮萍,看到了一种可怜。
她到底想要什么?我们肯定要承认,她对很多事物的需求超出了平衡,她不安分,是因为内心空虚,所以才追求外在。无边的焦虑和痛苦,太想找到什么,但就是找不到寄托。不停地找、不停地破碎,再不停地寻找,所以疲惫焦虑,不安全感。这样想,雪青这个女人不止可怜,她是否也拥有一种勇敢?不断寻找不到放弃的勇敢。只是她没有面对碎片事实的勇气。其实,张、我、二郎,也都是碎片,他们的婚姻,价值观的不稳定,也同样缺乏面对碎片事实的勇气。
最后是言说:雪青言说她的故事,一个谜一样的女人,因为她大段、密集、详实、琐碎、精神分裂的陈述,使她变成了一地碎片的女人;之前被“我”塑造的话很少的少女形象,后来被她自己的喋喋不休给击碎了,同时也击碎“我”的记忆。或许我们可以说是现实先把她击碎,她的语言才变成碎片的。那我们别忘了她最初对我试探性的那句碎片语言,如果是确有其事,那她也与“我”印象中很高冷高级的形象有出入。
张东风的在遇到我这个情敌时的语言,可以看出他对她的爱有些虚伪,他在雪青跳湖那天晚上的语言,他对她厌恶,恶心,懒于理会。那张东风就击碎了雪青描述两个人患难情深。 “我”的言说是混乱的,陈承是被他塑造出来的,但是他又因为不断加入内心独白以及书写,陈承似乎又被击碎,不存在。而且他否定送玫瑰,用冷漠的语言击碎雪青最后的一种可能。
《尖叫的碎片》在情节上存在着断裂、空白、错乱,并没有以上帝全知视角展示出完整事件和人物,但却揭示了我们普遍存在的眩晕、焦虑和无从摆脱的存在困境,你能用一句话说清楚自己的性格?情感?从小到大的经历?生存现状?我很难,太碎了,越碎,我们越焦虑,越焦虑,我们的生命形态越破碎。
有人说,墨白《尖叫的碎片》是对蒙克《嚎叫》的致敬之作。说《嚎叫》作为绘画只能将无边的焦虑和痛苦极致地呈现出来,而《尖叫的碎片》作为小说不仅呈现焦虑与痛苦,而且揭示了这种焦虑和痛苦的源起——碎片化的生存状态。在我看来,这副世界名画和这篇极其优秀的小说的共同点还在于:我们都能从中听到尖叫。
感谢墨白先生通过尖叫的碎片,让我看到了身处碎片现状的真实,看到了,或许才有可能逐渐拥有面对的勇气。我知道你也生活在碎片之中,你也时常会发出尖叫,能听得见的,以及不能被听见的。
在王姗姗分享后,主持人王东岳总结说:
墨白先生和我们几个朋友聊天时常提到:内视角叙事,墨白先生的写作也是以人物的内视角来展开叙事的。有限视角,或说内视角是真正符合“人”的特点的,因为人本身就是“有限视角”的,这样才能再现事件的复杂性,人物是不能知道一切的,他所不知道的,写作者不去假装“全知”地去写,那么读者也自然会揣测,思考并想象到底一切是怎么回事儿。这样一种写法,符合生活的复杂性的本来特质,所呈现的真实感、震撼力和想象空间更大。
当然,这样的写作是有难度的,创作的时候,写作者必须成为小说中的每一个不同的人物,必须像小说人物一样有着充满危机与痛苦的体验,小说人物所经历的一切情境都是写作者在心灵中置身于过的,人物的所有体验都是写作者在心灵中真实换位体验过的。就像做勇敢的心理试验一般,把自己投身其中,这不只是心理的,这所承担的代价、痛苦是自身全部肉体与全部精神的。墨白先生告诉我们:这是现代派文学叙事的精髓所在。
墨白先生在《梦游症患者》后记中说,“梦游症患者写于1996年3月19日至4月19日,在那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我闭门不出,终日被一种痛苦所折磨,我常常一直到凌晨还不能入睡,第二天黎明来临的时候又在噩梦中惊醒,在那些春天的清冷的时光里,我坐在黎明的黑暗里持着一双惺忪的眼眼睛发呆。等4月19日的那天下午我写完草稿上最后一页最后一个字的时候,紧绷的心一下子松弛下来,我感到十二分的劳累,我像条狗一样窝在沙发上倒头就睡,等半夜醒来的时候,我浑身热得发烫,接着,我就病了一场。”
这是我非常理解和共鸣的。不写作的人,不知道这种痛苦有多强烈。墨白先生这样一种长期的勇气、坚忍与良知上的担当,是我所敬佩的。请允许我再分享一段墨白先生在他的《局部麻醉》的后记中所说的话,然后进入下一个嘉宾组的分享。
“生活在这个空间里的作家,如果缺少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那么他就可能随时被世俗的欲望所强奸,或者不用别人强迫,在他的皮肉里就生长着那样的媚骨,但是这并无可厚非,因为在这个貌似思想自由的社会里,他们有这样的权力。而真正的写作,与这些显然是不相同的。我理解的写作应该是这样的,无论世风怎样变化,无论在任何情景下,他们独立的人格都不会被权势所奴役,他们自由的灵魂都不会被金钱所污染,那是因为他们的写作是来自他们的心灵深处,是对自己行为的忏悔与反省。他们对媚俗的反抗、对社会病态的揭示、对人间苦难和弱者的同情、对人类精神痛苦与道德焦虑的关注等等,这些因素构成了他们的姿态;而更重要的是,写作应该充满对旧有的文学叙事的反叛精神,充满对惰性的传统阅读习惯的挑战意识,他们的写作充满了想象力,充满了创造的激情;他们的写作是在为人类认识自己和世界提供一个新的途径;这些都显示出了写作者们的精神品质,一种人类精神领域里最为可贵的品质。”
写的真好,一个作家的良知与勇气!
美芽(左)、龙渊阁分享墨白短篇小说《银匠》
美芽的分享:
《银匠》的故事是从一个寒冷的冬天开始,天气是阴沉的,情节是灰暗的,让我读小说时的心情也始终觉得沉闷。《银匠》的出场人物很少,木拉提和银匠两个主要人物的对话也不多,而作为第一人称出现的“我们”甚至连一句台词都没有。故事内容更是简单,就是小说的第一句:我们奉命去逮捕一个苏联间谍。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只是在银匠开门时“我们”把手伸进了怀里握住了枪柄而已。可是很奇怪,平淡的叙述、灰暗的色调却让我对银匠的印象特别深刻,只是通过他简单的錾刻动作和寥寥数语就记住了他。知道了他对刚去世妻子秀美深沉的爱,对未曾陪伴成长的儿子长庚愧疚的爱,知道了他离开妻儿的十七年间中在异国他乡走过了多少路,学会了什么手艺,会说了多少种语言,而故事就结束在银匠给妻子錾刻镯子的声音还没有在灰暗的空间里停下来时,我们就把他逮捕了。
1945年到1962年,这十七年间银匠漂泊在外,辗转回国,却也没有见到儿子,而妻子也死了。从我的眼中看,我觉得银匠过的很悲凉。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或者被命运选择。如果人生重来一次,不知道银匠还会不会做同样的选择。
小说里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银匠木案上面摆放的各式各样的錾子:勾錾、双线錾、发丝錾、半圆錾……原来錾子的名字也可以这么好听。银匠在油灯昏黄的光线下,不断更换手中的錾子,为死去的妻子做镯子的画面我觉得也很唯美。在灰暗冰冷的情节中,这个画面瞬间温暖了我。墨白老师的叙述平淡、真实,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紧张的情节,没有内心活动的描写,可是银匠好像就出现在我眼前,让我从一个侧面窥视到那段灰暗的历史和灰色的时光。
《银匠》之后由七五后作家樱桃做了《关于读墨白文学作品的一点感受》的分享:
樱桃分享阅读墨白作品心得
什么样的作品可以称之为好的作品呢?一个作品,读者也不知道它好在哪里,但却有一种巨大的摄入力量,它立刻将我们带进一个世界,在那里所有的事情都是,明朗,具体,生机勃勃的。当我们看到事情被写成这个样子,而不是其他样子,就会感到特别满意。哪怕这些事情在真实生活中似乎是不感兴趣的,最平庸最乏味的。这些平庸而乏味的东西在这里具有了神性。墨白老师的作品就是这样的,他笔下的生命是卑微又顽强的。他们几乎被抽去了灵魂,又被一只翻云覆雨的手捏起来按排在这里,然后在许多许多的日光里就在原地一直地挣扎。然后拥有那只手的一双眼睛就这样看着眼前的芸芸众生,脸上现出一种捉磨不透的表情。从《欲望》到《手的十种语言》,从《尖叫的碎片》到《夏日往事》再到《真相》,莫不如此。于是我们的作家面对这样的现实去掉许多的情绪只余下洁净柔软的悲悯。进入这样的文学世界,仿佛看到冬日里的早晨无边无际的雪和无边无际的天空。世界上只剩下这两样东西,空寂与寒冷。这些卑微的个体不知道是不是可以称之为人。他们的悲欢几乎不称之为悲欢,只是让这空寂的世界轻微动了一下,像片叶子从树上落下一样,很快恢复了空寂。他们的语言只有他们会听懂,他们的面容只有他们会认得。这些低矮的变了形的生命却在疯狂的舞蹈。我不喜欢把超现实描写叫做异化这个词。是现实把这个世界挤压得变了形,但变了形依然是现实。
在这个现实世界中,作者发现没有人思考。这个世界悲凉而空寂,发不出任何声响。墨白老师小说里的那些人物看不清世界的本来面目,世界本来的面目只隐藏在小说家的心中。世俗正好与小说家的心理预期相反,于是他开始对世俗习惯彻底的背叛。诸多的落差成为小说家创作的动力。小说家的法宝是什么?是把现实变成文学的世界。灵魂像个沙漏,过滤掉一些东西,沉淀下一些东西,在不断的分裂和矛盾博弈中找准位置。于是,墨白老师的作品便出现多纬度的层次感。
曾经和墨白老师谈到过关于写作的问题。汉代有座未央宫,为什么叫未央,就是未达到颠峰,一直处于一个向上的姿势,颠峰,预示着将来的没落。艺术创作是不能停留的,让自我不断地矛盾和裂变,不断地演绎一场又一场关于生命本质的新戏。墨白老师的创作状态一直是一个不断寻求突破的状态。不断呈现给读者各种生命的本质的一个状态。童真、故土、漂泊、挣扎,最后重返精神的故土。以敏锐细微的眼光关照着每一个弱小的生命,诠释他们的生存困境。墨白老师的写作是质朴而有力的,满具真实与超越性。他揭开生活的表像,深入人性的纬度,跨越现实生活的暗涌与黑暗,欲达光明的深处。阅读墨白的作品,要慢一些,阅读与思索交替,才能品出意趣。墨白老师,以先锋派代表作家来说,超现实写作手法的运用一直是他作品的一大特色,也是广大读者与写作者值得推崇的。
瑜伽教练左慧、二十四木工坊设计师武丹朗诵分享墨白短篇小说《油菜花飘香的季节》
左慧分享:
《油菜花飘香的季节》这篇文章创作于1986年5月,一个油菜花飘香的季节,它属于墨白老师早期创作的作品。喜欢这篇文章,主要喜欢这位可爱的女主人公,怀春少女秋芳。文章虽不长,她的人物形象却很立体,有为了等待情郎,放弃种植经济作物,执意种上油菜花的纯真与勇气,她把蒜苔给了假想的情敌,这个细节使人物跃然纸上,可爱、立体,是真实人性闪现。几千字记录了少女秋芳在这段感情里的苦和甜,焦急,也还有一点酸味儿。一种珍稀的情感,记录着一代人、一个时代的美好爱情。年轻时我们也纯真恋爱过,但都带着一点时代的特色,文字除了记录故事本身以外的一种意义。
这不是墨白老师深刻作品的代表,但也是值得慢慢品读、感受与回味的,喜欢。
文秋(左)、夏四凤朗诵分享墨白散文《鸟与梦飞行》
文秋分享:
这是墨白老师散文《鸟与梦飞行》开头的章节。之所以选择这一片段,是因为这样一个夜晚,这样一场离别,无论是对一个即将远行的父亲,还是一个必须走向独立的儿子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父亲放飞儿子,如同南迁的候鸟放飞雏鸟,期盼孩子独自飞行,面对风雨,这一刻的心情无以言表。这一刻,我看见了一个父亲眼中的不舍,不愿,不得!那一夜的情景已经深深印在了墨白老师的记忆里,化成了他的血脉和精气,再也无法从他的身体里剔除出去!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细节已经模糊了,遥远了,但儿子那清瘦的面孔和渐渐融在冬夜里的身影再也挥之不去!
《鸟与梦飞行》,墨白著,河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
读到这里,我似乎已经忘了墨白老师是个声名显赫的文学大家,正在谋篇布局,正在遣词造句。眼前浮现的只是一个父亲的形象,一个眼中充满慈爱,满怀柔情,又无限期待的普通父亲!为了让儿子走出阴霾,独自飞行,父亲做了许多。像朋友一样促膝长谈,推心置腹,像良师一样提携扶持,谆谆教诲。孩子成长的过程虽然不能时时陪伴,但儿子始终在父亲的视线里变化和成长。儿子情感的些许波动都会在父亲的心里荡出涟漪,激起浪花。持续的付出,静静地期盼,儿子终于张开双翼,勇敢起飞,与梦飞行。作品情感饱满,富有张力,让我深深体会到他浓浓的亲情和辨思的人生哲学,也看见墨白老师真实,深沉,温度,力量的一面。同时也折服于他高超的写作技巧,动人的细节 ,巧妙的链接,自然的过渡 ,前后的呼应等等,不露痕迹,妙不可言。墨白老师有句名言,他说,真正的小说是无法转述的,因为他文字里所含的东西太多。当你企图说出其中一种的时候,另外的东西就会丢失。所以,我建议大家还是自己去阅读和体会,到墨白老师的文字里去感受它 ,发现其中真正的奥秘!
青年作家柳岱林、安宇影分享墨白中篇小说《重访锦城》
柳岱林的分享:
两年前,在公众号《孙方友与墨白研究》上读到了墨白老师的《重访锦城》,印象特别深刻。感觉文中描绘的锦城中的景和人,把我带入了一个如梦似幻的过往年代,也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故事在我看来是一出悲剧,但正是这样的悲剧,更能震撼心灵、引人深思。让我不禁地思考许多问题,比如爱情是什么,又该如何面对人生的蹉跎。总之,读完之后,深深地沉浸在了墨白老师用文字营造的这个意境当中。
安宇影的分享:
谭渔和锦是一对恋人,他们是师范学校的同学。如果不出意外,他们会结婚,像所有普通的夫妻那样,过平凡的日子。可是,就在他们毕业那年,锦突然嫁给了别人,这个残酷的事实令谭渔怎么都无法接受,所以,在15年后,他终于忍不住要去那个让他难忘又伤心欲绝的城市寻找昔日的恋人。他想,我不会打扰她,我只看她一眼就好,看她过得好好的,我就放心了。可是,等待他的,却是锦已死去三年的消息。谭渔先后从他的同学吴艳灵、赵静和雷秀梅口中得知锦的死讯,每一次,都让他感到撕心裂肺。三个女同学充当了事件的讲述者,她们的讲述一次比一次详细,使整件事在谭渔的脑海中一点点清晰起来。
这部小说,作者将多个时空交叉,同时讲述三个或四个时空的事情。第一个时空是谭渔在一个大学纷飞的天气去锦城寻访昔日恋人的所见所闻。第二个时空是谭渔回忆的十多年前与锦相爱并在锦城度过的美好时光。第三个时空是很多年前锦的父母被一场大火烧死,及后来锦嫁给汪毛并伺机复仇。三个时空的叙述交织在一起,却丝毫不显混乱,而是给人一种虚无缥缈之感,让人感到生命、人生就是在这种虚无中又有着无尽的残酷和悲辛。
墨白先生在这部小说中,探讨了生命、亲情和爱情。锦的父母死于一场大火,这场火烧得莫名其妙,可是知情人都说是汪丙贵放的火。因为汪丙贵垂涎锦母亲的美貌被锦父亲发现,于是起了杀机。两个生命就这样糊里糊涂地终结。而今,为了给父母报仇,竟甘心放弃心爱的恋人,嫁给仇人的儿子。
在这里,留给我们一个问题:爱情究竟是什么?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为了复仇而放弃爱情,放弃自己一生的幸福,究竟值不值呢?然而生命不会给我们思考究竟值不值的机会,生命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无法逃避的现实和责任,无奈也罢,悲伤也罢,都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生命永远也无法重新来过。
崔玉萍(右)与胡冰冰(中)、子沾朗诵分享墨白短篇小说《怀念有阳光的日子》
在郑州“红楼缘读书会”负责人崔玉萍等人分享短篇小说《怀念有阳光的日子》、中学教师顾宇燕分享墨白早期的短篇小说《绿色邮车》之后,摄影艺术师、升达艺术馆策展人薛莉从摄影与电影的角度分享对《讨债者》的感受。
薛莉(左)、顾宇燕
摄影艺术家、升达艺术馆策展人薛莉的分享:
从摄影角度,我从《讨债者》里所看到的是一组完整的专题摄影作品:1、梦游般的经历;2、清晰的路线,也就是场景;3、混沌的时间;4、冬日里冷峻和血腥的嗅觉;5、被反复强调的死亡;6、坐立不安的焦虑(逐渐失去面孔);7、越来越多无面孔的追债人(无职业);8、越来越多有面孔的欠债人(有职业);9、逐渐倾斜的立场(跟随讨债者或者老黄父亲的失忆);10、渐渐模糊的意识和身份。
在这些影像里,有一个渐渐消失的面孔的人带着我上了船,进了村。在村子里,一会儿进入映着炉火的屠夫的厨房,一会儿进入一个煮着猪头肉的香艳的酒肆,一会儿进入一个紧密的高门大院儿,迎面撞上两条凶恶的大狗,遭遇一场无缘无故的殴打,进入一个消失了院长的医院……这里面有很多背影,也有很多立体的轮廓,画面一直是浓重的黑,仿佛一直没有冲出过这条河上的迷雾。这团浓雾,是这个村落里的可能善良的人们共同制造的。是讨债的外地人无法看清也无法穿越的他乡。他们是坏人么?他们是好人么?他们难道不是和讨债者一样的,是最底层的小人物么?
从电影角度:《讨债者》还给我一种希腊大导演安哲罗普洛斯的著名影片《雾中风景》的场景感。《雾中风景》剧情很简单:在希腊的某个城市,5岁的弟弟亚历山大在12岁的姐姐乌拉带领下,悄悄登上驶往德国的列车,去寻找从未谋面的父亲。他们的旅行历经坎坷,歧视,乌拉被一个卡车司机凌辱失去了童贞……他们还遇上了演出希腊悲剧的巡回剧团,乌拉对剧团演员奥列斯特斯产生了朦胧的感情。姐弟俩虽然经过长途跋涉,但前途仍然渺茫。影片的结局是开放性的,也暗示了死亡。
从《讨债者》里人物中途的反复失意来说,这篇小说如果拍成一个现实主义题材的梦游者的文艺电影,结尾也一定是开放性的。我们的生活,如果必然经历一种苦难,那这种苦难一定是一段过程,而不是结局。感谢墨白老师,感谢所有的写作者,是你们的作品,让我们体味到,生而为人,我还在期待。
在书友读者吕文华分享了墨白前期的短篇小说《岸的影》之后,付亚运与“我在哲学沙龙”负责人中正分别分享中篇小说《爱情的面孔》。
吕文华、付亚运、中正
吕文华的分享:
《岸的影》是一篇七千多字的短篇小说,篇幅不大,但我觉得具有墨白老师局部作品的一种普遍性。第一:首先是题目。墨白老师很多作品的题目其实都具有画面感,具有美术天赋。第二:墨白老师的语言精炼而准确的,同时又充满了象征性、隐喻性,难能可贵的。所以我认为墨白老师的作品的深刻性、深邃性、复杂性是需要有一些文学功底的人才能研读的,可以给初学写作者提供很多学习的可能。第三:墨白老师作品中的现代派艺术手法是纯熟的,无论是叙事的反传统性还是意识流等手法的运用上都十分自然;第四:现实与梦境结合,潜意识的呈现,直达人的精神各个层面,给人精神上震撼与启发。第五:主题的永恒性,墨白老师作品是写人性的,小说里让我感动的是所呈现的人文情怀。
付亚运的分享:
相信很多人看过《爱情的面孔》,一定会想起这样两个字,灵与肉。这篇小说从故事上来说,不是太复杂,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故事。可以说,两个女人正好分别是灵与肉的外化,小慧更多的是灵,小红是纯粹的肉。灵与肉是一个大问题,西方的近世,与这两个字,不无关系,人文主义的兴起唤醒了人,人本身的渴望与欲望不再是原罪,但后者还是与几个词语影影绰绰的联系在一起:兽欲、肮脏。这在小说中,也有体现,这正是男主人公的高频词汇。
但除了灵与肉,在阅读中,我更想起另外一个词:现实。现实是什么?是小慧曾经不圆满的家庭,是她对婚姻的渴望;是小红口里一直在说的“钱”,一夜换来的几百块;是懦弱的谭渔背后的家庭——这些既不是灵,也不是肉。为什么谭渔最后认为,一切都完了?其实,这与爱情的关系,与爱情中的灵、肉的关系,都不是太大。反而是现实让这个故事成为一个悲剧,这是必然的。
小说的结尾,小慧神秘的淡蓝色牙齿,解密了,原来是吃药吃的,多么可笑,多么讽刺!而这正是现实,不再美丽,撕开面具的爱情,可恶的现实。爱情是包含肉欲的,是敌不过现实,是在现实的环境下存在的,这正是《爱情的面孔》的意涵,深刻而尖利,让我们心痛。
中正的分享:
《爱情的面孔》写得是一个中年男人内心的矛盾。谭渔是小有成就的记者,一个人被人称为老师的人。一次偶然之中遇到了一个还在上大学让他心动的女子,她身上有很多东西都打动或者吸引了谭渔,谭渔爱上了小慧。但我怀疑这种爱情,我觉得他并不是爱上了小慧,而是爱上了可以打破他那自以为没有激情的生活的新鲜感。因为,在换上一个和小慧拥有同样条件的女子小红之后,他也毫不犹豫的爱上了。
不过这种“爱”是要打上引号的,我觉得这种爱其实是一种占有,甚至只是一种肉体的占有。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有对家人(老婆孩子)的愧疚,也害怕东窗事发后自己身败名裂,不能回老家,但是当他面对小慧表妹小红的诱惑时,不但忘记了家乡的老婆和孩子,同时也忘记了自己心心念念、口口声声爱着的小慧,这是真爱吗?
由此,我觉得谭渔是个虚伪的人,是在以爱之名满足自己的私欲。其实小慧也看出了他的虚伪,也不相信他,所以才会让表妹去试探他。《爱情的面孔》描写了一个中年男人的危机。一个小有成就对家庭与爱人失去激情与爱情的中年男人,又无法离婚,周围熟悉的一切是那么枯燥,无聊,可他骨子里又不死心,又迫切需要一些新鲜感,好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起来,而年轻漂亮又动人心弦的小慧自然也就成了他的需求;所以,他需要的不是什么爱情,而是生活中的新鲜感,谁能给他带来新鲜感,他就会爱上谁。这就是我看到的爱情的面孔。墨白老师为我们成功地塑造谭渔这样一个具有典型性,又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人物形象,深刻地提示了我们所处时代的复杂性。
诗人、作家简单(左)、诗人、评论家江媛
在分享会最后的环节里,诗人、作家简单分享了墨白先生的阅读生活;诗人、评论家江媛通过墨白先生分别从青海果洛州沿着黄河上游进入西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区、从云南通过香格里拉、德钦的滇藏线进入西藏高原地区、从四川的阿坝、甘孜州的川藏线进入西藏高原地区三条路线时所拍摄的图片与影像,讲述一个作家行走与生活积累的重要性。
最后,墨白先生向这次活动的主办方、主持人、分享嘉宾以及所有参与活动的朋友表示了最真诚的谢意。
主持人王东岳最后说: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三个半小时过去了,在活动即将结束时,我们再次感谢墨白先生,感谢纸的时代的李方女士,感谢所有参与活动的朋友,希望以后能经常和大家交往与交流,让我们再鼓一次掌,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本次活动!
谢谢,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