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77年,康熙皇帝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一半。

清代廉吏于成龙的故事(康熙朝清官于成龙)(1)

3年前,康熙借着尚可喜打报告退休,开始布置撤藩事宜,结果三藩中的吴三桂因为不愿意当富贵闲人,还想二次创业,于是康熙平定三藩的大战正式拉开了帷幕。

吴三桂之所以在西南这个军事不占优的地方还敢往北打,并不是他盲目自信,而是他感觉自己有一定实力(详见《康熙皇帝为何能平定三藩,是周培公能谋善断,还是吴三桂去世的早》)。

康熙虽然对吴三桂的举动有一些预料,但是真的硬刚起来以后,康熙的心也是悬了起来,毕竟他是外人。等到公元1677年,吴三桂虽然还没认输,但是他的重要臂助,陕西提督王辅臣和同为三藩的耿精忠已经被康熙搞定,此外三藩中的另一藩尚家,本来就是个墙头草,所以当时的大局算是基本已定。

清代廉吏于成龙的故事(康熙朝清官于成龙)(2)

但是此时的康熙还不敢完全放下心来,因为在内部,新崛起的纳兰明珠已经隐然成势,而在外部,除了吴三桂需要让康熙有心之外,还有经常出问题的运河和漕运让康熙忧心,而就在公元1677年年初,河道总督王光裕还被康熙罢了职。

康熙之所以在和吴三桂硬刚之余,还要罢免一个朝廷大员,是因为这伙计不光没能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把康熙批给他治理河道的银子中饱私囊,而那条需要他治理的河道,关系这每年400万石的漕粮,稍有不慎,就可能让暂时大好的局面崩溃。

康熙罢免了王光裕之后,河道治理的工作还要继续,那么让谁去收拾这个烂摊子呢?正在康熙犯愁的时候,主抓人事工作的纳兰明珠(吏部尚书),向康熙推荐了一个叫靳辅的人。当时靳辅时任安徽巡抚,工作表现很不错,于是康熙就采纳了明珠的建议,开始让靳辅去治理河道。

清代廉吏于成龙的故事(康熙朝清官于成龙)(3)

不过因为靳辅是明珠推荐的,所以在康熙和外人眼里,靳辅就应该是明珠的人。

靳辅其实是一个不善于不善于逢迎,只知道埋头干活的人,所以他在临危受命以后,就开始前去治理河道。

经过靳辅的实地调查,他发现河道当时的主要问题在于黄河。黄河从黄土高原往东奔大海的时候,携带了大量的泥沙,这些泥沙在黄河东入海的过程中,会逐步沉降下来一部分。如果沿途的河道深度和宽度都给力还好说。

如果河道不给力,那么淤积的泥沙就会把河道给堵上,而河水就会从河堤中薄弱的环节跑出来,这就是黄河决堤,黄河决堤之后,这条哺育生灵的母亲河,就会化身成为破坏一切的魔鬼。

除了决堤之外,黄河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倒灌。黄河水不能畅通入海,除了会找两岸堤坝的麻烦之外,还会倒灌进和他相连的江、河、湖,进而引发次生灾害,运河因为和黄河相连且勾连南北,所以不光会直接受黄河影响,还会间接影响和它相连的水体。

清代廉吏于成龙的故事(康熙朝清官于成龙)(4)

因此黄河只要出了问题,它影响的就不只是黄河自己的流域,而是会通过运河等水网影响大面积的区域。既然查明了问题,那么该怎么治理呢?

靳辅根据自己调研的经验,以及谋士陈潢的建议,打算采用前朝治水大牛潘季驯的“束水攻沙”和“以淮攻黄”两招。

这两招是什么意思呢?

所谓“束水攻沙”,就是利用调整河堤的方式,来增加河水的流速,从而凭借河水自己的力量冲刷河道,从而清除河道内淤积的泥沙,进而减少河水因为被泥沙抬高或堵住,而引发的各种水患,而“以淮攻黄”,是指利用泥沙含量少的淮河水,来冲刷黄河水沉降下来的泥沙的方法。

这两种方法是潘季驯已经实践过的,靳辅和陈潢有因地制宜的对其进行了改进,所以这种方法一经实践,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因为治水是一个长期且烧钱的工作,所以靳辅当时花了不少钱,也花费了不少的时间,但是实际效果在明面上却不太显眼。

清代廉吏于成龙的故事(康熙朝清官于成龙)(5)

康熙在继位之初,就给自己定了三项工作任务:三藩、河务 、漕运。就在靳辅治理河道的过程中,康熙那边已经搞定了吴三桂,三藩之战至此结。因此康熙就想加速河道治理的进度,于是他就亲自到一线视察工作。

在视察的过程中,他发现河道两岸的一些农田没水毁坏,他就去问靳辅原因。靳辅就跟他解释,自己为了“以淮攻黄”,就要减小黄河的水量,于是就开了不少的泄水口。不过这都是暂时的,等到河道和出海口清理完成之后,这些临时举措就会得到解决。

当时康熙提了一个建议,能不能别这么操作,而直接去清理出海口。靳辅当即表示否定,因为出海口不光牵涉黄河和淮河,还牵扯到大海,如果你把出海口给掏了,黄河不光出不去,海水还可能倒灌回来。

清代廉吏于成龙的故事(康熙朝清官于成龙)(6)

康熙一听靳辅说的在理,也就没强制他如何去做。但是康熙还是想加快进度,于是就让大清官于成龙去处理出海口,而只让靳辅管理河道,不过于成龙要受靳辅节制。康熙朝有两个于成龙,在正史中都是出名的清官,康熙派去治理出海口的于成龙,在去世之后,还有人根据他的事迹,编写了一本叫《于公案》的小说。

但是在实际上,这个于成龙虽然是清官,但并不是个一根筋的直臣。康熙后来就评价他是个“有心计”的人。于成龙接到任务之后,没有管靳辅的建议,而是刻意迎合康熙那句建议,因此和靳辅就产生了龌龊。

两人矛盾后来一度闹到了御前,康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曾让大臣一起商讨,而在商议的过程中,明珠竟然凭借手中的力量,直接在议论中压制住了康熙。于是明珠和靳辅虽然赢得了这次争论,却让康熙有了别的想法。

清代廉吏于成龙的故事(康熙朝清官于成龙)(7)

后来就有御史开始弹劾靳辅的治河工作,而在康熙暗示“廷臣中是否有掣肘河务者”以后,御史又开始直接弹劾明珠,再然后明珠就倒台了。靳辅作为“明珠的人”自然也受到查办。但康熙对靳辅和明珠的态度不同,后来又启用了靳辅,并处理了只知道媚上而不懂河务的于成龙。

但是因为陈潢死在了这起风波中,再加上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靳辅一直无法释怀,所以他在被启用后不久,就离世了。

如果于成龙当时没有急于媚上,可能靳辅就不会因为明珠而大受牵连,如果靳辅没去世的那么早,可能当时的河道治理还会更上一个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