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大家对感统训练有一个理性客观的认识,今天就从四个方面给大家普及一下感统训练,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感统训练的依据是什么?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感统训练的依据是什么
感统训练的概念为了让大家对感统训练有一个理性客观的认识,今天就从四个方面给大家普及一下感统训练。
感统训练是通过专业的训练器材,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刺激其大脑功能,锻炼孩子的前庭觉、触觉和本体感,从而提高孩子感觉统合能力的训练。某种意义也可以说,感统训练就是一种在游戏和玩乐中的训练。
有的人觉得,感统失调是一种疾病,所以感统训练也是给有疾病的孩子做的。这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片面看法,其实根源还在于,对感统不了解。所以,连带的对感统失调和感统训练,也会产生一定的误解。
感统训练的时间0~3岁是感统训练的基础期
这个阶段让孩子接受一定量的合适的感统训练,可以有效预防日后感统失调问题。
3~6岁是感统训练的黄金期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感统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再加上能够自己表达,独立意识强,所以可以进行的感统训练门类也会随之增加,训练的效果会特别明显。
6~9岁是感统训练的弥补期
6岁之前的孩子是松软的泥土,你可以任意地揉捏,孩子也不会因为你的揉捏而痛苦。但6岁之后,孩子的行为模式开始固化,如果此时没有足够的训练时间和训练强度,效果也会跟着大大折扣。
9~12岁是感统训练的末尾期
相比于上个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行为模式基本上已经固定下来了,感统训练的效果和意义并不大,效果也不明显。
所以,作为孩子教育的担当者和执行者,父母要是发现孩子感统失调了,一定要及早带孩子做感统训练,尤其是基础期和黄金期。
感统训练的原则感觉统合训练不是盲目的,而在一定的原则基础上进行的。这些原则贯穿感统训练的始末,对训练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
1.顺应性原则
如果儿童的顺应性反应发展良好,那就可以促进组织协调能力的提高,并使儿童的大脑处在一种有条理的清晰状态中。而且,每一种顺应性反应又会引起进一步的感觉统合。儿童为了统合这些感觉,就会试着顺应它们,如此便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内驱力原则
内驱力,是在儿童内心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感统训练中注重内驱力原则可以让儿童产生努力改变现状的内在愿望,并积极主动。自觉独立地参与到训练中去。
3.快乐原则
良好的情绪是大脑思维的润滑剂,所以在感统训练中,老师会尽量满足儿童对“快乐”的心理需求,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提高感统能力。
4.以儿童为中心的原则
在训练中,老师们会以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为中心,尊重儿童的差异发展,学会从儿童的角度看问题。
5.培养信心的原则
自信,是有利于感统训练的一种心理素质。所以感统训练中,老师们会经常用积极、正面的赞扬和肯定目光鼓励儿童,让儿童感到喜悦,帮他们逐步培养起对训练的信心。
感统训练的作用1.提高儿童学习成绩,改善其厌学情绪
儿童经过一段时间的行为集中感统训练后,动作变协调,情绪变稳定,注意力改善,对于学习困难的儿童,同时参加感统训练后学习成绩会显著提高。
2.对脑神经生理抑制具有改善作用
感觉训练对提高儿童精细操作能力、视觉辨别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均有明显作用。
3.提高运动协调能力
对儿童运动平衡能力差及动作不协调效果显著。对那些运动协调能力差的儿童,训练后能得到显著改善。
4.促进触觉系统的发育
无论是触觉敏感还是触觉迟钝,经过针对性强的感统训练,都可以改变孩子胆小、爱哭、脾气暴躁和人情冷漠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