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吴忠豪教授就提出了语文教学应该是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在课堂上如何实施统编教材里的阅读教学,落实语文本体性教学?在开学来的一个月里,我这样教二年级上册的统编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语文统编教材的理念?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统编教材的理念
几年前,吴忠豪教授就提出了语文教学应该是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在课堂上如何实施统编教材里的阅读教学,落实语文本体性教学?在开学来的一个月里,我这样教二年级上册的统编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教会孩子在书上圈注勾画作记录,把读的注意力集中到书上去。
在课堂上,教学生作圈注勾画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以一篇新课文的预习为例,圈出生字,在文中用横线勾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如果没有词语,就在生字旁边组个词。上课的时候,我不用课件,而是让孩子指着书上勾画出来的词语进行认读(生字读两遍,带生字的词语读两遍)。自己先认读一遍,同桌互相读一遍,注意纠正同桌读错的地方。再请小老师按这样的方式教读生字词。读对了,大家就跟着读。读错了,就换小老师教读。全读对了,大家再一起读生字词。这样几遍下来,基本能把易错的生字词纠正过来。之所以让孩子在书上指着字词读,而不是用课件出示字词,就是希望孩子能够把心思专注在纸质书上,专注到文本的字里行间去学习。这样读书才能迁移到课外阅读上去,在遇到一篇陌生的文章时,孩子才可能认真去读文字,甚至可以自己学习新的词语。
在课文学习过程中,我让孩子用指定的符号作批注,圈画。如《我是什么》一课,我让孩子们一段一段地读课文,看看水都变成了什么?用方框画出来。孩子们在勾画出来的这些词里很直观地感受到水变化多样。从天上到地上,水都到了哪里,用横线勾画出表示地方的词。在这些不同的地方,水的名字也不一样,孩子们依次叫出了水的不同名字:池水、溪水、江水河水、海水。它们在这些地方干什么?用小三角符号标出来。指导孩子根据水的不同状态通过音量大小变化读出来。再追问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因为孩子在朗读中已经读出了水的不同呈现状态,明白了那是因为空间位置和大小在发生变化,所以回答起来就很容易了。这正是上海名师朱煜老师所说,当语文的工具性讲透了,人文性自然就出来了。
当学生养成了动笔记录的习惯,在课堂上只要听到新的知识,因为会写的字不多,他们都会要求我板书,好抄写下来。虽然才二年级,班上已经有一部分孩子学会了作课堂笔记。
二、教会学生质疑,在解疑过程中学会读语文。
课题是文眼,通过对课题进行提问,并在文中找出答案,能做到对课文内容提纲挈领的把握。比如学《小蝌蚪找妈妈》,孩子们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妈妈又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找妈妈?怎么找妈妈的?找到妈妈了吗?其实课文就针对这几个问题作了回答。孩子们带着问题,勾画出来,很快就了解了内容。孩子尝到了对课题质疑解疑的甜头,自己就会用这种抓住牛鼻子提问的方法来学课文了。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孩子质疑:植物妈妈都是谁?有什么办法?办法是怎么想出来的?《曹冲称象》一课,孩子质疑:曹冲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象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称的结果怎样?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孩子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就很高。解决了课前提出的问题,课文内容也就读懂了。
鼓励孩子对文中不明白的地方质疑。当课堂教学进行中,孩子对文中的某个词语或某个句子提出疑问,老师首先应该表明肯定的态度,表扬孩子这是在思考的表现。在学《拍手歌》一课,读着读着,一个孩子问:“天空雁群会写字。雁群怎么写字呢?”显然,这孩子惯性思维,把“写字”这事想成是用笔在纸上写这个动作了。能大胆把自己的疑问说出来的孩子是勇敢的,爱学习的。我表扬了孩子,又顺势把这个问题抛给大家。有孩子马上说,一年级学过的课文《秋天》里写的,“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变成人字,一会儿变成一字。”这就是雁群在天空写字。我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说,哦,原来是在变队形。那这里为什么不直接说“雁群天空变队形”呢?一个孩子说,用“会写字”,是拟人,这样更有趣。另一个孩子说,这里是为了押韵。前面是个“四”字,这里就用“会写字”。正是因为孩子敢于质疑,课堂生成才这么灵动,富有活力。
学习《登鹳雀楼》,一个很能干的孩子发现了问题,怎么会是“白日”呢?有孩子说,是有雾吧。我说,大家想想,你在什么时候看到的太阳是白色的?孩子想来想去,发现朝阳和夕阳都是火红的,只有太阳光很强烈很刺眼的时候,看起来才是白色的。上课的时候正好是中午,外面的太阳正挂在天空当中。孩子明白了,白日是指中午时候的太阳。可是“依山尽”,明明说的是太阳慢慢地落下山去,看不见了。中午的太阳怎么可能落山呢?孩子们生出了新的疑问。大家众说纷纭,却没有一个答案能让人信服。这时,一个男孩说,我知道了,是说时间过得太快了,刚刚还是中午,太阳明晃晃的,一转眼到了傍晚,太阳就落山了。这句话一说出来,我知道,他是真的读懂了这句诗。学贵有疑,教给孩子提问的方法,给孩子提问的空间,在解疑过程中,孩子就会还给课堂成长的精彩。
三、引导学生熟读文本,发现文字里隐藏里的秘密。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这话用在语文教学上是说,课文内容孩子是很容易懂的,课文里的涵义需要进一步熟读深思才能领会。而怎么表达出来,为什么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却鲜为人知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孩子熟读文本,鼓励孩子自己发现文本中的秘密。这样同时调动了学生主体学习的积极性。第一单元的诗歌《植物妈妈有办法》和第二单元识字的四篇儿歌,孩子读通读熟课文后,发现了押韵的特点,读的时候兴趣盎然,把课文的韵律感读得很到位。从《场景歌》里小朋友们发现前两节押an韵,后两节押ao韵。我让他们写在书上相应的诗节后面。《树之歌》全篇押ang韵。《拍手歌》是写了各种动物,是根据每一节里的数字进行押韵。《田家四季歌》第一节押ei韵,第二三节押ang韵,第四节押ing韵。
《我是什么》课后的几个词语“灌溉田地 发动机器 淹没庄稼 冲毁房屋”,我问孩子有什么发现。只要一谈发现,孩子们就兴致勃勃。马上有孩子说,这些词语表示的全是水干的事情。另一个孩子说,(左边)有两个词语都带有三点水。有孩子接着举手说,上面一排(指前两个词语)是水干的好事情,下面一排(指后两个词语)是坏事情。刘缤灿说,每个词语里,前面都是动词,后面都是名词。她居然分析出动宾短语的组成结构,这很让我感到意外。我让孩子们分男女读上下两排词语,然后简单进行了动宾短语里换后面名词的拓展。在这个发现的过程中,孩子们语文学习的兴趣浓厚,积累词汇的效果比较好。
《语文园地一》字词句运用的第一题,是三组动词运用。“体会每组加点词的不同意思,选一组演一演。”词语内容是:“迎上去 追上去 穿衣裳 披红袍 甩甩头 摇摇头”。让孩子分组读,说说发现。孩子们最先发现加点的字是动作。然后发现了第一组是脚上的动作有关,有走之旁。第二组与手的动作有关。第三组是重叠的动作词。在动作演示词语的时候,让孩子发现每组词的不同。迎和追,方向不同。迎是面对面的,追是同一个方向。穿是细致的动作,把双臂钻进衣服里去。而披是把红袍搭在肩上。而甩比摇的动作力度大一些。再读几组词发现:第一组是动作加方向,第二组是动作加事物,第三组是动作叠词加身体部位。让孩子按词语模式分别进行仿说,孩子很轻松地完成了动词的表达训练和积累。
四、抓住文本中典型的句子,引导学生语言模仿练习表达。
吴忠豪教授说,发展低年级儿童语言能力,最好的方式是结合课文教学设计各种形式的表达练习。因为低年级孩子写话受到识字量限制,我就让他们大量练习口头表达。在语文课堂实践中,我一直努力捕捉课文中的语用训练点,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从典型句子形式到有特点的段落进行仿说,培养学生的表达兴趣和语言运用能力。
《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我让孩子读课文,勾画出描写小蝌蚪的句子。课文开篇即是小蝌蚪的特写镜头,动态的外形描写。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我顺势竖着板书出“脑袋、身子、尾巴”这三个词语。读了词语,一个孩子发现每个词语的后一个字都是轻声。我赶紧让全班同学读一读。这对说惯重庆方言的孩子来说,是标准普通话训练的好材料。又一个孩子说,这几个词语都是小蝌蚪的身体部位。我追问,这几个部位都是怎样的?孩子马上加上形容词,用书上的语言回答出来。另一个孩子说,这几个词语是从头到尾。孩子发现了作者描写小蝌蚪的顺序。我接着问,这是一群怎样的小蝌蚪?孩子说,小蝌蚪很可爱很快活。我接着问,是从哪里看出小蝌蚪的自由?孩子们马上抓住对小蝌蚪动态描写的部分来说,甩着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我让大家加上动作读第一段,把小蝌蚪的可爱和快活通过朗读表现出来。通过勾画、追问、朗读、发现,孩子们不但对小蝌蚪的样子印象深刻,还学习了作者描写小蝌蚪的方法。
我让孩子用这样的方式迁移描述一个生活场景:小猫在老鼠洞前捉老鼠。从头到尾地描述小猫,把动作说出来。孩子们开始动起脑子来。很快就你一言我一语组合了一段话出来。老鼠洞前有一只小猫,竖着尖尖的耳朵,一双圆圆的眼睛盯着老鼠洞,观察老鼠的动静,一条长长的尾巴藏在身体下面。老鼠一出洞,小猫后腿一蹬,跳了过去,用两只前爪按住了老鼠。这种生动活泼的描述正是对老一套的外形描写的破局,不再是“它长着……”“它有一双……”这种死板的介绍方式。虽然这才是起始阶段的渗透,但我相信,把孩子仿说的兴趣调动起来,孩子愿说爱说,多次的语言训练之后,动态呈现动物的外形,效果应该会很明显。
在第二单元里的四篇儿歌都让孩子进行了仿说练习。《场景歌》的仿说,我让孩子们先想到一个地方,再想想这个地方典型的事物、景物、动物或人物,也就是能通过这些内容让人猜出是什么地方。按这样的思路去思考仿说,班上的孩子很感兴趣,觉得这完全是在做猜谜游戏。《树之歌》的仿说,我让孩子找准事物特点说,可以是水果,可以是植物,可以是动物。《拍手歌》一课让孩子了解了句型特点,“(什么动物)(哪里)(怎么样)”或者(什么地方)(什么动物)(干什么)”“(哪两个动物)(怎么样)或(干什么)”。在问答过程中,孩子比较容易掌握句式,仿说的时候并不局限于动物。《田园四季歌》的仿说,让孩子找到每个季节里的特有事物,抓住特点说。
用要求的句型练习说话,也是很好的表达练习。学习《一封信》对课题质疑,这封信写给谁?是谁写的信?为什么要写信?……前两个问题很简单,通过预习就能回答。我让孩子把这两个问题用一句话来回答。这需要一个对语言进行组织的过程。孩子回答:“露西给爸爸写了一封信。”我又鼓励孩子用不同的方式回答。孩子又回答出:“这封信是露西写给爸爸的。”课文在哪里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呢?找出来读一读。孩子们迅速找到第一自然段,读起来。“为什么要写信?”要求用上“因为”回答,把明摆着的答案,提升了一个难度。“因为爸爸出国了,要半年才回来,露西想爸爸了,所以要给爸爸写一封信。”让孩子们用“因为……所以……”对文本进行语言表达练习,训练了孩子重组语言的能力。
通过句型练习和段落的仿说练习,让孩子把语文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中去享受语文的乐趣,逐渐形成语言表达的能力。
五、利用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体验,拓展延伸情节。
学习《一封信》一课,孩子们发现,露西前后写了两封信,第一封被揉成了一团。第二封在妈妈的帮助下重新写成。我让孩子们把信的内容勾用波浪线画出来,体会了露西心情的变化。我让孩子变换角度,想一想,爸爸收到第一封信,会怎样?孩子说,爸爸会很担心露西。另一个孩子说,爸爸会为自己在国外照顾不了女儿感到愧疚。还有孩子说,爸爸这样会影响工作的。那第二封信接到以后,爸爸心情会怎样呢?孩子说,爸爸看到露西和妈妈过得挺好,就放心了,他会安心工作。又有孩子说,爸爸看到希比希那么可爱,心情会很愉快。我说,是的,这两封信写出了露西的不同心情,也会同样影响到爸爸的心情的。现在,爸爸收到了露西的第二封信,你猜他会怎么回信呢?我提示孩子们根据第二封信里提到的信息去思考,还可以问问露西的学习情况啊,家里长辈的身体啊,回国的时间呀……我在黑板上罗列了一些可能要涉及到的话题,给孩子们一个构思的框架。张嘉琪率先回信,他模仿着爸爸的语气,说:“亲爱的妻子、可爱的女儿:接到你们的来信,我非常开心!你们这些日子过得好吗?没有生病吧?对了,螺丝刀放在电视机下面的柜子里,仔细找找就能看到。露西,你上课认真听讲了吗?你要好好学习。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可以提前一周回国,你们想要什么礼物呢?永远爱你们!”根据张嘉琪的回信,同学们又有补充,说修台灯的时候要小心一点。还有说,跟妈妈去看电影的时候不要大声喧哗。还有让露西帮妈妈做点家务……
通过回信练习,既回顾了课文内容,又结合了生活实际运用了语言,训练了表达能力。
六、评选阅读之星,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按照吴教授对阅读教学方向的指引,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让孩子们再读其他文章和书籍,拓展阅读能力。二上教材第一单元《快乐读书吧》里推荐了几本童话故事。教材里第一次出现整本书的推荐阅读,而班上孩子在一年级下期,就已经开始了课外书籍的阅读。每天孩子的课外阅读情况,家长会对阅读书目、页码和阅读时间作记录。在这一次的推荐阅读书籍课上,教会学生从封面了解作者出版社等信息,从书名和封面图画猜测故事,激发孩子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兴趣。在随后的课堂上,每天都有孩子轮流朗读自己正在读的课外书,并交流自己对这本书的看法,其他小朋友会对这位孩子的读书内容和朗读情况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交流分享,培养孩子的阅读成就感,激发孩子对课外书籍产生阅读兴趣。每阅读完一本书,就在阅读存折上登记好书名,并在教室的一面墙上对应粘贴每个孩子阅读兑换的星星。半个月统计一次,评选出阅读书目最多的前十名孩子发奖状鼓励。凡是获得奖状的孩子,回家以后会获得家庭奖励。班上孩子的阅读积极性就这样培养起来,有的孩子以每天一本书的阅读速度在书海里尽情畅游,孩子的语言感受能力越来越强,获得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我利用教材,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结合课外阅读,积累学生的语言,发展孩子的语言运用能力。从孩子们第一次完成教材第三单元的写话情况看,孩子们对语言的运用是比想象中熟练。没有对写话作字数要求,但大多数孩子在对玩具样子的描述和怎么玩的这两个方面能侃侃而谈。语言有孩子的个性表达,流畅自然。书面表达显然得益于平常的阅读和口头表达训练。在过去的这一个月课堂教学中,对用教材教语文这个理念的践行,作了如上总结,还有很多地方值得自己去反思。教学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诸多选择面前,常常不能做到兼顾。为了实现叶老“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的教学主张,我将继续努力,争取课堂教学更优化,孩子习得更丰厚。
20191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