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一跃成为中原大国,齐桓公为称霸中原,在管仲的提议下,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尊王”即是尊重周王室,“攘夷”,则是联合中原各国,共同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故事详见笔者前日文章:管仲提出“尊王攘夷”后,齐桓公乃成就霸业“九合诸侯”

在当时,北方的山戎是一支强大的游牧民族,又称北戎,属匈奴的一支,活动地区在今河北省北部。山戎由于是骑兵,经常快速的南下,骚扰中原,破坏城池,抢劫财物,给中原的农业文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当时,连齐、郑、鲁等这样的大国也时常遭到山戎的袭击。因此,华夏各国均对其恨之入骨。

齐桓公攻打诸侯国(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1)

公元前706年,山戎来犯,当时的齐王向郑庄公需求帮助。郑庄公出兵救齐,大胜山戎,山戎元气大伤,此后三十年都不敢再涉足中原之地。待实力恢复后,山戎又窥视着中原腹地。

齐桓公得到消息后,觉得有些为难,因为中原军队主要是由车兵、步兵组成,而山戎全为骑兵,行动迅速,冲击力强。齐军出击,怕难以取胜。于是,齐桓公召来管仲商议。

管仲想了想,对齐桓公说:“大王以尊王攘夷号令天下,称霸于诸侯。对内靠实力,对外就要靠信义了。如今燕国危急,若不救援,就失信于众诸侯了,大王称霸大业岂不就顺水东流了?而且山戎久为中原之患,驱走山戎势在必行。”

齐桓公听后,便把自己心头的顾虑告诉了管仲。

管仲又说:“现在出兵虽有困难,但是燕、戎交战已经长达三个月了,双方将士都已疲惫不堪,我们此时全力出击,可操胜算。如果不出兵,燕国被灭,山戎就将威胁到我们国家的安全,先失信于众诸侯,后又面对山戎的兵马,这样的话,我们齐国将不得安宁。”

听了管仲的分析,齐桓公疑虑顿消,决定亲自领兵出征,举全国之兵与戎军决一死战。

戎兵已经侵扰燕国三月有余,并且在燕国抢夺了许多财物和女子,他们早已军心涣散。当听到齐桓公率倾国之兵赶来救援燕国,戎兵纷纷卷起抢掠之物仓皇而逃。燕庄公绝处逢生,喜出望外,率满朝文武出城来迎接齐桓公。

齐桓公攻打诸侯国(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2)

管仲又对齐桓公说:“山戎虽然逃窜了,但随时都有可能卷土重来。如果我们齐、燕合兵全力追击,直捣山戎老巢,定可歼其主力,以绝后患,永保北方太平。”齐桓公听了觉得有道理,便继续追击戎兵。

山戎根本没想到齐桓公会率精锐尾随追来,内部又因分赃不均,将士不和,慌忙之中迎战,一触即溃。齐军紧追不舍,一路俘虏了大量的戎兵和解救了原来燕国的百姓。齐桓公并从俘虏的嘴里得知戎主逃往孤竹国借兵去了。

齐桓公立即率兵向孤竹国追击,在途径沙漠时,齐军误中圈套,在沙漠中迷失了道路。关键时刻,又是管仲用“老马识途”的办法,走出了沙漠。历尽艰辛,齐军终于追上了由戎主率领的残兵败将,齐国将士奋勇杀敌,攻占了孤竹国,彻底的消除了山戎对中原的危害。

齐桓公得胜归来,回到燕国,又把原山戎、孤竹国的全部土地赠送给了燕国。燕庄公为了感谢齐桓公,一路相送齐桓公回国,两位国君谈笑风生,不经意间,已经进入齐国边境五十里。

齐桓公攻打诸侯国(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3)

分手时,齐桓公突然想起周礼中的规矩,便说:“礼制规定,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国界,寡人不可无礼于燕,”于是,他吩咐就地划为两国边界。燕庄公听闻,惊讶不已,连连推辞,而齐桓公一心想要彰显他一言九鼎的霸主风范,坚持请燕庄公收下这五十里地。

后来,燕庄公为了表示对齐桓公的感激,便在这五十里地上建造了一座城邑,命名为燕留,以此来铭记齐国对燕国的援助之恩。这便是“分沟礼燕”的由来。

这次齐桓公率兵出征,救燕于危难,又慷慨地将山戎、孤竹国之地送给燕国,最后还分沟礼燕,显示了他的霸主风范。齐桓公的行为赢得了广大诸侯的信任和尊敬,齐桓公的威望更是达到了如日中天。


史家之韵——借中华文化之源远流长,品五千年文明史之韵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