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一切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和文化的宝库,也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记录。

书,是精神的食粮,人生的指南,进歩的阶梯。

一个人要想获得丰富渊博的知识,懂得历史,熟悉社会,博学多才,并具有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本领,除去直接参加社会实践以外,而更多、更重要的,则是通过书本取得的。

有句古诗说得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们的思想,需要源头活水,而这源头活水的绝大部分,就是来自读书与学习。一个人最初的基本知识,主要依靠上学读书深造而获得。另外,一生之中,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的同时,更加需要依靠读书不断加以补充和提高。只要天天读些有益的书籍,就会滋补精神,充实思想,丰富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增长才干,升华理想。因此说,书籍是人类进歩的阶梯。

读书,历来是人们接受前人所创造积累的丰厚精神财富和知识的基本手段。千百年来,世人正是通过读书,在科学文化领域继承过去,创造未来的。

读书,有着诸多的好处,这是不言而喻的。尽管古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说法,存有诸多偏见,但,也有其正确、积极的一面。

优秀的书籍,是由闪光的思想和丰富、生动、精炼的语言所构成的财富,是最能持久的人类劳动的产品。书籍,记述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新的发現,记录了古今人类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是我们永恒的伴侣和慰藉,是人类最宝贵且须臾不可离的精神食粮。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辨,哲学使人聪慧明敏,品读国学使人明典籍、会修辞、增文采造诣,升华文学素养。只要能夠坚持不懈,勤读书,读好书,一丝不苟,孜孜不倦,就定会大有教益。

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事自知。尤其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社会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潜心读书,是另一种心境的开凿。

夜守书斋,秉灯夜读,远离了人世间的喧嚣与聒噪,避开了红尘的名缰利锁,心之犁铧悄然破土,耕耘在书籍的字里行间,掘进文化的内核,咀嚼着文章辞句的香甜,体味着文字的妙趣,品读着文字的风景,感受着文字的灵性,真是如饮佳酿,不亦乐乎!

诸如孔圣人的要言妙道,司马迁的千古绝唱,曹雪芹的行云流水,鲁迅语言的犀利和入木三分,达尔文的坚定执着,莎士比亚的文采飞扬,等等。都让人感动不已,如醉如痴,心驰神往。

历史的风烟,人间的冷暖,世事的变迁,统统袭上心头,真可谓:“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才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开地心。”

自古以来,凡大都具有渊博知识、才华出众、智慧过人、多才多艺、谋略高深之人,都与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分不开的。孔子、孟子有圣人之称,堪称世代楷模。倪宽、朱买臣,以及“头悬梁,锥刺骨”、“囊萤取雪”、“凿壁偷光”等诸多感人故事,都是历史上刻苦读书、富有才学和成就的代表,因此,冠之以“学富五车”之称。就是说,他们渊博的知识,具有五驾马车装载的书籍那样之多。

他们之所以能夠获此美称,除去刻苦读书外,还具有巨多的书籍。唐代柳宗元曾在《陆文通先生墓表》中,写道:“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就是说,书多得堆滿了屋子,向外运时牛马累得出汗。自此,便用“汗牛充栋″一词,形容某个人的藏书之多。

读书,必先有书,有书更须爱书。

对于知识永不满足的人,读书就能如饥似渴,手不释卷,孜孜以求,学而不厌,活到老学到老,永不放弃。在读书中出其自然、自觉、自愿,从中真正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从而读而不厌、不烦,乐而愿读、喜读、爱读。如此,才能博览群书,从中汲取营养和精华。古今中外,不乏其人。伟人毛泽东就是无与伦比的最杰出的典范。

一册好书,往往浓缩了作者一生的全部情感体验与思想洞见。所以,喜爱读书之人,往往都是“饥读以当肉,寒读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明,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书人心境,历历在目。

书籍,虽是后于人类文化而有,然而,书却是人类文化之镜子。人必须要从此镜之中,才能了解整个人类文化之大体。一个人只有通过读书,尚能怡情益德。

古人云:“不读圣人书,难有圣人德”。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读书之于思想犹如运动之于身体,运动使人健壮,读书使人贤达。”美国作家爱默生说:“即使到了最文明的时代,读书仍将是最大的乐趣,书能使受益者逢凶化吉。"因此,可以说,读书使人品行端正,精神富有,情操陶冶,強化理智。从而能自觉地遵纪守法,消灾灭祸。

书,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如读诸子百家之书,可以明白人生价值;如读蕴藏先进思想、优秀品质、浩然正气之书,可以催人奋进,升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如读理论之书,可以提高思辩能力和认识水平。总之,读书可以使你心地思善、为善,以德作为心灵的岗哨,不断清除内心不良的欲望,使自己不越规,不信邪,永远保持一颗火热赤诚、思进之心。

伟人毛泽东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无论是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凯歌前进的和平时期,他都嗜书如命,是以书为伴的榜样。书以伴行,书以伴眠,甚至书以伴厕,直到生命最后一息,他还要读书。读书,已经成为毛泽东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读书,就是其生命活动的有机构成。

大凡爱读书的人,都特别爱书。偶得好书,如获至宝。为了得到一册自己心爱之书,甚至不惜重金到处求购。一旦得到,珍爱有加,苦心研读,精心收藏。久日久之,日积月累,也就“汗牛充栋”了。这,大概是藏书人的秘诀吧!

自己从幼年时别无爱好,就是喜爱读书。尽管那时家境十分贫寒,经济十分拮据,甚至几块钱的学费很难交起。就这样,每遇好书,必然想方设法购买之。

开始,是些“小人书″,诸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连环画册,当然还有其它种类。到了初中以后,便是大部头的了。除去上述几种原著外,还有《东周列国志新编》、《烈火金刚》、《创业史》、《苦菜花》、《家》、《春》、《秋》,以及《吕梁英雄传》、《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后期最吸引我的,则是罗广斌、杨益言合著的《红岩》了。另外,还有许多马列经典原著。十分可惜的是,好多都丟失了。

后来工作了,经济条件逐渐好转,虽不十分宽余,但无疑给读书买书创造了较好的环境和条件。尤其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后,流动少了,书,慢慢地多了起来。十册,百册,千册……。但是,由于居住条件较差,房屋狭小,存放便成了突出问题。只好放在纸箱里、床底下。因此,竟成了老鼠的“美味佳肴”,咬得少皮没毛,面目全非,实在令人痛心。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这个问题,才算得到了解决。书屋、书橱、书桌,整齐美观,进入其中,心旷神怡,读书更加有了乐趣。因此,被省委宣传部、省妇联授予“爱书家庭”荣誉称号。

我认为,藏书的目的是为了读书,不是为了当摆设,装门面。只藏书,不读书,那就失去了藏书的真正意义。

其实,众多的藏书者,都是从一本本的购读,一点点的汇聚,然后,再一步步地自我构建开始的。他们都是艰苦的吐纳众多人的知识,耗费几乎毕生精力和时间,苦苦汇聚,死死钻研,筛选爬剔,孜孜不倦。整个过程,都与买书、读书、藏书的艰辛经历相伴随。但是,也不否认,古往今来,叶公好龙者并非无有。然而,这些毕竟成为世人的笑柄,不足挂齿,更不可效仿。

说实在的,读书是件乐事,访书,淘书,购书,藏书,更是一件乐事。当你沉醉其中,那真是其乐融融,妙不可言。尤其当你购得一本十分心爱之书时,那种乐趣是任何东西都是不能取代的。

当然,藏书也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没有一定的知识,没有科学的头脑,是不行的。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和方法,那是买不到好书的,藏书也就成了图书的堆积。因此,需要好好学习,好生研究,使藏书藏得有质、有量、有序、有用,更要有科学。

在这里,不妨引用余秋雨先生的一段话,他说:“我当然称不上什么藏书家。好书自然也有不少,却没有版本学意义上的珍本和善本。我所满意的是书房里那种以书为壁的庄严气氛。书架直达壁顶,一架架连过去,围起来,造成了一种逼人身心的文化重压。走进书房,就像走进漫长的历史,鸟瞰着辽阔的世界,游弋于无数闪闪烁烁的智能星座之间。我突然变得琐小,又突然变得宏大,书房成了一个典仪,操持着生命的盈亏缩涨。”

说得何等好啊!

当然,秋雨先生,是当代著名的专家学者,而我则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不过,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酷爱读书、购书与藏书。况且,他给我们做出了学习与效仿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写于2022年2月20日上午

人文考古书店推荐书单(爱书读书与藏书)(1)

作者简介:尹秀民,山东广饶人,退休公务员。原攻人才使用管理理论研究,为中国人才研究会会员。后学习散文、隨笔等。副编审职称。

壹点号博山区作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