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大家都在你追我赶,拼命挖掘自己的潜能,从来没有坐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现代社会已经从“大鱼吃小鱼”,进入了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快人一步,则抢尽先机,赚得盆满钵满,发展机会多多,落后一步,则可能失去很多发展机会。在语文学习上也是如此,如果你做不好预习,不能走在学习的前面,那么可能有一天,你的语文成绩会落在所有学生的后面。
我们都知道,正常的一节语文课包含有预习、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课堂练习、布置作业、巩固测验等部分,当然了,教无定法,也可以根据实际调整一下教学顺序,不过,无论如何,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就是充分预习。我们看到,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预习了,这一步走不好,下面的顺序就乱了,学习效果肯定大打折扣,时间长了,学生甚至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俗话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那么,该怎么进行语文课程预习呢?
我们认为,首先,学生要树立学习语文的正确的态度,因为不管是对学习来说,还是对其他工作来说,端正的态度永远是做好一切任何事情的前提条件。提前认真预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并领会、运用语文知识,就好像游泳运动员参赛前,要自己先锻炼一会儿,伸伸胳膊缩缩腿,以避免正式比赛中出现腿抽筋的不利状况。如果把上课看作是游泳比赛,那么预习就好像是正式比赛前的热身,没有认真预习好,进入课堂学习过程中肯定会顾此失彼,应接不暇。
其次,我们知道了认真预习的重要性,该怎么进行预习呢?有哪些注意事项?还有要预习哪些内容呢?我们认为,从语文课程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是每篇课文的字词知识
字词的读音、意义是我们必须首先要熟悉的,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对不起,语文你可以毕业了!哈哈,开个玩笑。我们知道,词语经过长期的积累,就会从量变发展到质变,进一步养成敏锐的语感,根据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就可以判断生字词的大致意思,对于完成语文学习任务,做语文试卷现代文和古文阅读理解题,绝对如探囊取物一般。
我们建议,预习语文时,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先把不认识的生字词圈划出来,然后借助工具书,查找其具体的读音和意义,用小字写在对应的字词旁边。最后,再准备一个练习本,把不会念、意思不懂的每个生字词最少写三行,一直坚持不懈努力下去,提高语文成绩可计日而待也。
第二是每篇课文的背景知识
我们知道,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在特定的时空内完成的,带有不可磨灭的时代印记。要想真正理解文章表达的主要意思,理解文章中语句之外的丰富意蕴,和作者进行超越时空的交流对话,必须要去设法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毕竟有很多内容是一语双关的,作者真实的表达是藏的很深的。
比如预习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这篇小说的背景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了解到这些,我们就会感受到作者对贫苦农民深深的同情,对那个吃人的旧社会极端的愤慨之情。小说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贫苦农民悲惨的历史命运,揭示了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指出了封建精神枷锁的束缚是农民不能改变奴隶命运的重要原因。作者深切感受到儿时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故乡的巨大反差,从而抒发了向往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第三是作者常识
了解作者常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语文。所以我们在预习时,还要尽可能详细地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有哪些重大事件改变了作者的人生轨迹,把握作者各个人生阶段思想感情变化的脉络,这样才能理解文章表现出的一个时代的深度和广度,理解和认同作者所表达的与众不同的思想观点,在最大程度上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比如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如果预习中不了解鲁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立志学医救人,后来觉得医人不如医愚,遂弃医从文的经历,就不会知道他是中国最坚定的反帝反封建的斗士,他的一生都在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你就不会了解他的笔下,闰土、杨二嫂这些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现在读起来,我们仍然感觉到真实,真乃写尽写透了人性啊。
注:举两次鲁迅先生的例子,是因为我们认为鲁迅先生的文章离现在年代久远,学生不易于理解。
最后,我们认为不动笔墨不读书,要预习文章内容,在句子旁边用笔做好批注,概括作者行文的思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思考一下为什么这样安排,顺序颠倒过来会有什么影响?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对比法、置换法等。
对比法:把原先段落删了,感受下删掉前后在语意表达上的区别,在对比中理解作者表达的特定意思。
置换法:用近义词置换原词语,感受下语意表达上受到的影响。
清风小寒作品,欢迎关注,收藏,转发,如有不同意见,请留言,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