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宋理宗端平三年5月(1236年6月)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宋末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文天祥的经典名句(正气丹心文天祥)(1)

文天祥雕像

乱世状元

文天祥出生前两年,崛起于北方草原的蒙古联合南宋,共同灭掉金国。在蒙古强大而金、宋弱小的情况下,三国鼎立或许还能对蒙古有所制衡;金国既灭,虚弱的南宋不得不独自面对虎视眈眈的蒙古。随着忽必烈灭大理,南宋从此陷入了蒙古的南北夹击中,国势愈发艰危。

文天祥出生时,南宋和蒙古的战争已经拉开序幕,但战火尚未波及庐陵,他在还算平静的家乡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文天祥的父亲文仪喜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想方设法聘请名师对孩子们进行教育。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年少的文天祥对“忠”就非常景仰,还是童子时,文天祥看到学校祭供的同乡先辈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像,谥号都叫“忠”,便立志要向他们学习:“死后如果不侧身在他们中间享受祭供,就不是大丈夫。”

1240年,吉州知府江万里于白鹭洲创办书院,聘请宿儒欧阳守道为山长。15年后,赣江春潮初涨时,20岁的文天祥从家乡来到白鹭洲书院,跟从欧阳守道学习。

与同时代的大多数读书人一样,文天祥的人生轨迹就是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做官。18岁时,文天祥参加庐陵乡试获第一名;20岁时,文天祥参加礼部省试中选吉州贡士;仅仅一年多后,文天祥随父前往临安(今浙江杭州)参加科举考试的最高阶段——殿试。

此次殿试的考题要求考生阐述一段理学观点,并对时局提出对策。文天祥针对当时的政务逐渐懈怠这一弊病,以遵循天意不懈怠作答,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文天祥的答卷长达一万多字,他未打草稿,一气呵成。

按照规定,主考官阅卷后,须将前十名的卷子交由宰臣复审,再呈送皇帝确定名次。文天祥成绩名列第七,答卷被送到了宋理宗皇帝的手里。考官王应麟奏道:“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士贺。”宋理宗阅毕,对文天祥的观点和才学大加赞赏,将他擢为第一名,并御笔写下一首《赐状元文天祥已下诗》:“道久于心化未成,乐闻尔士对延英。诚惟不息斯文著,治岂多端在力行。华国以文由造理,事君务实勿沽名。得贤功用真无敌,能为皇家立太平。”

当时的宋朝,在蒙古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已苦撑多年,朝廷非常渴望能有一批有理想、有抱负、有才干、肯担当的青年才俊。文天祥的出现,令当权者仿佛看到了希望。

临危受命

正当文天祥有机会施展他报国救民的宏大抱负之时,其父亲不幸病故。古代中国以孝为先,依例制,文天祥归家守孝三年。

1259年,文天祥接到朝廷授官的诏旨。此时,南宋和蒙古的战事相当吃紧,而皇上嗜欲怠政、不思振作,官场中佞臣当道。同年,蒙古军队进攻南宋。宦官董宋臣游说皇帝迁都,满朝文武都不敢说他不对。文天祥时任宁海军节度判官,上书“乞求斩处董宋臣,使民心一致”。文天祥多次上书直言,却受到不少打击和诽谤。面对官场失意和岁月蹉跎,文天祥曾有诗云:“修复尽还今宇宙,感伤犹记旧江山。近来又报秋风紧,颇觉忧时鬓欲斑。”从中可见,他始终怀有一腔忠贞报国的赤诚。

1271年,北方蒙古族结束了内部争夺皇位的自相残杀局面,建立了元朝,继续把侵略矛头直指南宋。1273年,蒙古丞相伯颜统20万大军攻下襄阳、樊城,以此为突破口,顺江而下,两年不到,便兵临南宋首都临安的近郊。蒙古兵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农田荒废,百业凋敝,这是一场空前残暴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南宋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但南宋朝廷却长期为投降派所把持。早在1259年,南宋宰相贾似道便以称臣、割江北地区和岁纳银绢各20万两匹为条件,暗中屈膝求和。而伯颜却意在灭宋,并未停止南侵。

1275年,贾似道的13万大军被消灭,朝廷便再无可用之兵。此时宋恭宗在位,年仅4岁,太皇太后谢氏临朝听政,不得不发出“哀痛诏”,号召天下四方迅速举兵“勤王”。文天祥当时正担任赣州知府,他“捧诏涕泣”,并立即变卖家产,招募义士,在两三个月内便组织了第一支“勤王”队伍近万人,费尽千辛万苦,几经周折赶赴都城临安,应诏“勤王”。但是,朝中大臣对文天祥并不信任,命其前往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守卫。后因朝廷部署失策,平江府失守,文天祥才不得不回到临安。

1276年,元军围困临安,太皇太后看大势已去,急忙遣使携带传国玉玺和皇帝降表,向伯颜请降。当晚,右丞相陈宜中逃跑,其他主要官员也率兵撤离。第二天早晨,文天祥临危受命,出任右丞相,与左丞相吴坚等赴伯颜大营议和。

文天祥在伯颜面前慷慨陈词,据理力争。面对伯颜的恐吓,他面无惧色地回答:“吾乃南朝状元宰相,但欠一死报国,刀锯鼎镬,非所惧也!”

降元的南宋守将吕文焕为讨好伯颜,前来劝说文天祥。文天祥怒不可遏,痛斥其为乱贼。吕文焕以自己苦守襄阳6年而朝廷不予施救为自己辩解,文天祥厉声喝道:“力穷援绝,死以报国,可也。”

文天祥表现出的大无畏气概,使得伯颜对他不得不另眼相待,并想利用他的声望去进一步收拾南方残局。于是,伯颜派人劝降文天祥:“大元将兴学校、立科举,丞相在大宋为状元宰相,今为大元宰相无疑。”却遭到文天祥的断然拒绝。

旷世问答

伯颜见文天祥不肯屈服,便将他扣留在军营中,其他大臣签订降书后于次日返回临安。之后,文天祥被押往大都(今北京),所幸于途中趁机逃脱。历尽艰险之后,文天祥泛海南下温州,辗转来到宋端宗赵昰的行朝(皇帝临时驻处)福州。

不料,文天祥依然受到掌政者的排挤,只以同都督军马的身份先后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和汀州(今福建长汀)开府,重新组织军民抗元。文天祥到汀州后不久,福州失陷,小朝廷逃往广东。他随之转战漳州、梅州一带。1277年5月,文天祥率兵进入江西,在雩都县(今江西于都)大败元军,收复兴国、吉州等地,一时声威颇盛。但元军旋即大举反攻,文天祥的妻儿和幕僚被俘,他因有义士替身受捕才幸免于难。

1278年,文天祥带领残部,转战广东南岭一带。其时,20万不甘亡国的南宋军民在陆秀夫和张世杰的率领下辗转来到崖山(今广东江门市崖门镇),南宋军民伐木建屋,并为小皇帝和杨太后修建了一座名为慈元殿的行宫。一时间,小小的崖山一带,三千余座房屋连绵起伏。6月,为摆脱元兵的围追,文天祥要求赴援崖山行朝,遭到当政者拒绝。12月,文天祥在广东海丰五坡岭不幸被俘。元军主将张弘范下令把他押送到自己驻扎的潮阳。其时,张弘范正在为进攻崖山作最后准备。当张弘范从潮阳赶往崖山时,特意把文天祥也带上了。

文天祥既是南宋丞相,又是状元出身;既是南朝最具人望的知名人士,也是抵抗运动的主要领袖。如果能让文天祥投降并说服张世杰等人也放弃抵抗,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船队还航行在广东珠江口外的零丁洋时,张弘范便逼文天祥写信劝降。

文天祥的回答却是一首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首光耀天地的《过零丁洋》,特别是诗中最后一句旷世问答(问:人生自古谁无死?答: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激情,表达出文天祥为了国家安宁而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被称为千古不朽的爱国主义绝唱。

国难臣忠

文天祥的经典名句(正气丹心文天祥)(2)

崖山海战是南宋亡国的最后一战,战斗无比惨烈。宰相陆秀夫背负7岁的小皇帝蹈海自尽,后宫诸臣随之纷纷投海。杨太后在听说小皇帝遇难的噩耗后,也大哭着随即蹈水自尽。张世杰突围后遭遇飓风,溺水而死。这样,“宋末三杰”就只剩被俘的文天祥了。

元军船上的文天祥痛不欲生。他眼睁睁地看着宋军节节溃败,亲眼目睹南宋政权的彻底覆灭。“崖山之败,亲所目击,痛苦酷罚,无以胜堪。”当时,他也想跳海,但被元军所阻。

崖山战后,胜利者张弘范大摆宴席,再次劝降。他对文天祥说,你效忠的大宋已经灭亡了,作为臣子问心无愧了。你一心求死,可即便死了,又有谁记得你呢?如果你能像事大宋那样事大元,大元的丞相,非公莫属。

文天祥流着眼泪回答说,国家灭亡却不能施救,做臣子的简直死有余辜,哪还能为了偷生而事二主呢?商朝灭亡了,但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是为了尽到自己的忠义,绝不会因国家的存亡而改变。张弘范听后,深为动容。他不仅在生活上优待文天祥,还把文天祥失散的奴仆想方设法找回来,送到文天祥身边。更重要的是,他向忽必烈上书,详细说明不能杀文天祥的诸种理由。

得知文天祥不肯受降后,忽必烈感慨说:谁家无忠臣。并下令把文天祥押往大都。不过,文天祥却开始了绝食。他计划七八天后将行至家乡吉州时,自己就可以饿死尽节、归葬故里了。但押送的元军担心这个闻名天下的钦犯死在押送途中,便想尽一切办法要文天祥吃喝,最后用削尖的竹筒硬插进文天祥嘴里,从另一端灌下流质食物,弄得文天祥口舌受伤,满嘴是血。绝食8天后,文天祥依然未死,而故乡已过。既然不能死在故乡,那就只好活着。

从1279年10月至1282年12月,文天祥在大都度过了3年2个月的囚禁生涯。起初,元朝以上宾之礼对待文天祥,劝降者络绎不绝:从在京的南宋君臣到元朝高官,走马灯似的充当说客。这中间,值得一提的有三次。

第一个是留梦炎。他也是个状元宰相,德祐元年11月听到元军破独松关,就私自逃跑,不久投降元军。文天祥对此人无比鄙夷,提笔赋诗“龙首黄扉真一梦,梦回何面见江东”。龙首指的是状元,黄扉是宰相的办公场所。

第二个是已被降封为瀛国公的宋恭宗。此时,他也仅是一个9岁的孩童。宋恭宗来到牢房,还没开口说话,文天祥已经口称陛下哭拜于地,宋恭宗只得尴尬地打道回府。

第三个是元朝重臣平章政事(平章政事相当于副丞相,是从一品的高官)阿合马。他命文天祥下跪,文天祥毫不示弱,作揖就坐回答道:“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岂能下跪?”阿合马故意问:“你何以至此?”文天祥回答:“南朝早用我为宰相,北人到不了南方,南人也到不了北方。”阿合马回顾左右说:“此人生死由我定。”面对阿合马的生死威胁,文天祥直言:“亡国之人,要杀便杀!”一番针锋相对后,原本趾高气扬的阿合马只得默然离去。

劝降不成,文天祥被带上木枷,关入土牢。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春,他突然接到女儿的来信,才知道3年多杳无音讯的妻子、女儿都在大都。文天祥知道这是元朝打出的感情牌,只要自己投降便可与家人团聚。他强忍着悲痛,拒绝给女儿回信。在给自己妹妹的信中,文天祥谈及此事:“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

浩然正气

狱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强忍痛苦,写出了不少诗篇,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正气歌》就是在狱中写就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3月,元世祖任命和礼霍孙为右丞相。和礼霍孙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国,颇得元世祖赞同。于是,元世祖问群臣:“南方、北方宰相,谁是贤能?”臣答:“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于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显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旧友立即向文天祥通报了此事,并劝说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绝。

1282年12月8日,忽必烈亲自召见文天祥,他还想做最后的努力。文天祥对元世祖仍然是长揖不跪,元世祖也没有强迫他下跪,只是说:“你在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虑,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朕可以封你为宰相。”但是,面对忽必烈开出的优越条件,文天祥却道:“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宋亡,唯可死,何生。”末了,忽必烈无奈地问:汝何所愿?文天祥对曰:愿赐之一死足矣。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大都城南的刑场。大都的百姓不顾官府的禁令,纷纷赶来为文天祥送行,多达万余人,以致道路拥塞。监斩官问:“丞相还有什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什么可说的?”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年仅47岁。文天祥死后,人们在他的衣带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经纶弥天壤,忠义贯日月。”文天祥胸怀忠贞报国之梦,临危受命,他舍生取义的爱国精神和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一直为后人所称颂和敬仰。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于谦赞词曰:“殉国忘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孤忠大节,万古攸传。”清朝乾隆皇帝赞道:“若文天祥,忠诚之心不徒出于一时之激,久而弥励,浩然之气,与日月争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