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正在上课彝族学子黄云岭在自己的枕套里藏了一个秘密——一张好朋友写给自己的明信片,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高考成功的花朵?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成功的花朵(高考盛开的民族花)

高考成功的花朵

同学们正在上课。

彝族学子黄云岭在自己的枕套里藏了一个秘密——一张好朋友写给自己的明信片。

这张明信片给了黄云岭勇气和信心,让她度过了高考前最焦虑不安的时光。高考理科702分,黄云岭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北京大学医学部,而这张明信片,她准备一直带在身边,陪伴自己。

跨越千里求学路

黄云岭家住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从小生活在当地的她,因一个招生政策,人生轨迹发生了变化。

自2016年起,云南省教育厅、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批准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开办云南省高中“民族班”,面向全省招收少数民族优秀应届初中毕业生。同年,昆明市在昆一中、昆三中、云师大附中呈贡校区等5所优质高中开办“阿诗玛班”和“民族班”,专项招收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初中毕业生。

正是有了这样的招生政策,黄云岭于3年前考上了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的“民族班”,从500多公里外的丽江,踏上了来昆的求学路。

初至昆明的不安与胆怯,因为同学的热情和教师的关爱而化解了,但黄云岭还有一个“毛病”,一直隐藏在心底。

每逢模拟考试,黄云岭都能考好,可一旦正式考试,她就会特别紧张。中考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她没能考到理想的分数。

临近高考,她更紧张了,每天晚上熄灯后,趟在床上翻来覆去,久久不能入睡。

黄云岭的异常,被同宿舍的段雨卉看在了眼里。

一天晚自习,段雨卉主动找到黄云岭,让她放下课本,一起去校园里走一走、聊聊天。

“大不了复读,明年再战!”“放手一搏,加油!”连续两个晚上,段雨卉陪伴黄云岭在校园里僻静的角落大声地呐喊,希望她把紧张的情绪宣泄出来。

感觉黄云岭还是有些紧张,段雨卉又递来了一张明信片,上面写着:知道你的焦虑,也明白你的苦恼,但请不要焦虑和恐惧,你的身边围绕着关心、祝福你的人……

高考最后的冲刺阶段,每个学生恨不得把每分每秒转化成高考分数,黄云岭未承想到,身边的同学竟然愿意用宝贵的时间,来关心和安慰自己。

紧紧地握着手中的明信片,黄云岭突然觉得比起高考成绩而言,能收获同学的珍贵友谊,是一件更幸福的事情。她放松了心态,从容面对高考,最终考出了理科702分的好成绩。

平台越高梦越近

两年前,户籍在石林县西街口镇大宜奈村的彝族女孩冯珏,以572分(含加分6分)的中考成绩,考入了昆一中“民族班”。她报这个班最初的目的,是想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

母亲离异后,带着冯珏一起生活,家里的经济收入全靠她经营服装的小店维持。

得知昆明市招收“阿诗玛班”和“民族班”学生,并由市级财政按照每人每年1万元的标准补助学校,用于学生的学杂费、住宿费、教科书费和困难学生生活补助后,冯珏便决定来昆明读高中。

现如今,学费、住宿费全免,冯珏每个学期还能得到约5000元的生活补助。 没有了后顾之忧,今年读高三的冯珏有了新目标:明年报考北京师范大学的公费师范生。她说:“从石林县来昆一中读书,让我踏上了更高的平台,离自己心目中的大学更近了一些。”

今年寒假,来自丽江市永胜县的杨依晨,参加了清华大学的冬令营,这是她第一次走进全国顶尖的高校。

与走进清华大学的激动相比,刚入学的杨依晨没有对未来产生太大的期待。惯有的胆怯和不自信,对高中课程的模糊猜想,曾令她彻夜难眠。

一次,杨依晨因作业完成不好,被任课教师批评了。“是不是老师不喜欢自己,或是自己太愚笨了不受待见。”整个晚自习,她都在胡思乱想中度过。

“我希望我的严厉,是你成长的催化剂……”回宿舍的路上,收到老师发来的信息时,杨依晨被感动了。

今年,杨依晨高考取得了文科661分,第一志愿填报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她说:“相对其他县区而言,昆明的教育资源更丰富,我们能学到的东西更多,接触面也更广。”

“民族之花”盛开时

家住寻甸县、昆三中“民族班”的兰敏,至今仍记得班级第一次聚餐的情景。

兰敏是回族,进入昆三中“民族班”后,学校把少数民族学生与其他学生混合编班,公平对待,让他们一起学习生活、共同进步。

一次,班级外出参加活动后,大家提议一起聚餐,吃傣味手抓饭。

忐忑不安的兰敏跟随同学们坐在了饭桌前,欲言又止。既想和同学们说一声自己不能吃这些东西,又怕扫了同学们的兴致。上菜前的那一刻,班主任把一份饭菜递给了她:“不用担心,给你专门点了一份。”

看着班主任微笑的脸庞,兰敏惊喜不已:“很意外,原来老师一直都惦记着我。”

昆三中教务处主任熊坚说,为了让少数民族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到家的温暖,学校除每个班级的班主任外,还给“民族班”配置了专职班主任,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在云师大附中呈贡校区,每个年级的“民族班”不仅有专职的班主任,还有专职班长。哈尼族女孩文婉嫣,就是学校2020届“民族班”的班长。

作为班长,文婉嫣主要负责“民族班”日常事务的管理和活动组织安排。3年来,文婉嫣早已记不得为了一个简单的通知,爬过多少级楼梯、进了多少间教室,她说:“当班长虽然事情多而琐碎,但成就感大于疲惫感。”

今年高考理科成绩710分的兰敏,填报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大学医学部。

临沧市布朗族女孩张琪琪被北京大学(国际政治)录取;

文山州壮族男孩田宇被清华大学(自动化)录取;

红河州彝族女孩师琪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

怒江州白族男孩杨柳被复旦大学录取……

据统计,“民族班”和“阿诗玛班”考入北大、清华、复旦、南开等重点大学学生的比重逐年增加。

今年,在昆明市下达的招生计划中,又将有170名“阿诗玛班”“民族班”学子来主城区的优质高中就读,他们全新的人生之门即将由此开启。

记者蔡晓磊摄影报道

结束语

“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这不是一句宣传口号,而是昆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的实际行动。

“一村一幼”建设让学前教育资源延伸至农村;出台政策让随迁子女、“民族班”和“阿诗玛班”学生享受与主城区孩子同等的优质资源;送教上门让残疾儿童也能在家上学;教育扶贫缩短了城乡之间差距……一所所学校、一个个故事、一项项政策,诠释了昆明市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系列报道收官了,但让更多孩子享受到公平优质教育的故事,仍在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