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学兰花:福建农林大学兰校长种兰花(1)

兰思仁(右)正在温室内查看兰花生长情况。

农业大学兰花:福建农林大学兰校长种兰花(2)

颜色艳丽的卡特兰。

福州晚报记者 陈丹

老宅天井的石墩上,父亲从深山寻来的兰草幽幽绽放,这是兰思仁对兰花最初的印象。

那时的他,不知数十年后,他会因为兰花,站在我国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

1月,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教授、刘仲健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主持完成的“中国特色兰科植物保育与种质创新及产业化关键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我国兰花研究领域的第一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也是我省花卉产业领域第一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这重磅级大奖背后,有兰思仁和他带领的科研团队20多年的努力。兜兰组织克隆技术、兰花基因沉默技术、野外回归技术……他们的研究成果保护了濒危的野生珍稀兰花资源,助力我国兰花产业发展,在疫情期间,也发挥着大作用。

为花农解愁

兰校长叫兰花迟点开

3月12日,福建农林大学森林兰苑里,蝴蝶兰、石斛兰、文心兰……在林间盛开。一株本该11月开花的国兰,也在办公室里反季节怒放着。

“我们想让它们何时开,就何时开。”兰思仁笑着介绍,这样的技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发挥了大作用。

春节前后,本是兰花消费旺季,但受疫情影响,今年兰花生产、经营和销售等面临许多困难。作为兰花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收到了来自各方的“消极”信息,兰思仁和专家们忧心忡忡,千方百计提供指导和帮助。

前些日子,福州旗山花卉有限公司邀请兰思仁解决技术难题。接到电话,兰思仁很快和刘仲健率队到该公司花卉大棚。

“现在天气转暖,大棚温度要再降低一点,才能进一步推迟集中开花时间”“这批兰花培养基质需要多加些珍珠岩,提高透气性”……专家团队提出建议,每条都让企业负责人信服。

疫情爆发初期,兰思仁和他的团队就研判疫情将对花企造成的影响。临近春节时,他还专门带团队到漳州、连城、厦门等地的花卉龙头企业调研,线上线下联动,跟踪指导企业运用技术成果,科学调控花期,有的花期推迟到刚好复产复工,延缓企业销售压力。

农业大学兰花:福建农林大学兰校长种兰花(3)

兰花新品种锦绣山河1号。

农业大学兰花:福建农林大学兰校长种兰花(4)

兰花新品种金蝉。

世界首次

无菌播种成功14种兜兰

对花农、花企来说,这些年来,兰思仁和刘仲健一直是他们的“智囊团”。兰思仁等人对兰花“了如指掌”的背后,是20多年的科研努力。

兰思仁说,他的团队和国内相关科研团队合作完成的“中国特色兰科植物保育与种质创新及产业化关键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因其有不少亮点。

兰思仁介绍,他们率先突破了兰花基因沉默技术瓶颈,解析了花色、花香调控关键基因,还率先攻克兜兰组织克隆世界性难题,把兜兰体细胞克隆变成现实。

“这意味着一棵兜兰可以变出几十万棵,还能保持母株的最佳性能,将有力推动兜兰规模化和规范化生产。”刘仲健补充介绍,目前他们在世界上首次无菌播种成功了14种兜兰。

不仅如此,这个项目还建成全国最大兰科种质资源库,推动一批珍贵兰科植物资源成功回归野外,有效缓解濒危压力。还使兰花育种周期缩短一半以上,而各项性状指标均大幅度提升。

刘仲健说,该项目的关键技术大幅提升我国兰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比如花期调控技术,使墨兰初花期提前30天,仅满足春节市场需求一项,就使企业增效20%。

爱兰护兰

科研路上好风光

兰思仁生于龙岩长汀,小时候就发现家乡的四合院或者土楼天井里,总会摆放两株兰草。耳濡目染下,他喜欢上这种有着淡雅风姿的“草”。考上原福建林学院林业专业后,他对兰花多了些了解。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兰思仁任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走进了兰花研究的世界。

自古,中国就有“一寸兰花一寸金”的说法。20多年前,在武夷山,珍贵兰花一盆被炒到2000元。直到亲眼所见,兰思仁才意识到兰花面临的险境:野生兰花资源急剧下降,许多种类濒临灭绝。“有一次,我们在路边发现一丛兰花,可过两月就不见了。我才知道,有人不知哪些兰花品种好,便偷偷跟着我们这些搞兰花调查的,我们调查哪儿,他们在哪儿挖。”兰思仁说,从那以后,他决定不搞公开调查,并在当地建起兰花苑,开始保护兰花。

如何不让野生兰花成为人们猎取的对象,又能满足人们对兰花的需求?兰思仁想,通过对兰花的研究,培育种子,创新品种,实现兰花的产业化发展,在让乡民致富的同时,还能让兰花回归野外。为此,他开始把研究重心逐渐转移到兰花领域,从武夷山的小兰苑到福州的大兰苑,从试水兰花成果产业化到成果广泛推广应用,从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到国家科技进步奖……在兰花研究的道路上,他越走越远。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全球最大的花卉市场,蝴蝶兰品种几乎都来自中国,其中来自福建的品种超过50%。”刘仲健介绍。

,